石青皋
(赤峰學院 校地合作處,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現代教育領域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以及定位標準的轉換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要發生了重大變化.通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應當符合以下標準,符合以下素質:
隨著現代教育模式的轉變,人才培養定位的轉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書面寫作能力逐漸成為了漢語言專業人才必備的素質與能力體現.口語表達能力不僅僅是指口頭上語言表達的流暢性,而是指具有一定的見解性、文化內涵型的言語表達,既能夠表現出表達者的個人魅力,也能夠一語道破,直指要害之處,直接切入事物的本質之處,妥善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書面寫作能力也不僅僅是指中文專業中的文學評論、文學創作的寫作水平與評論能力,而是具有一定自我風格、文體素質的寫作,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字實際運用能力.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培養學生優秀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書面寫作水平為基本導向進行.
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理念是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這里的高素質包含較多的含義.它包括了身心素質、專業素質等多方面的內容.但是它的一個基本涵義就是要實現現代教育目標中“樹人”的理念.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生做人的道理,重視對學生精神素質的培養,這也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一個基本能力.在吸取古今育人的先進成就,明確現代社會中“人”的概念,促使自己的靈魂能夠變得更為博愛、優美與高尚,筑造起自己的人格大廈,這才是我們高素質人才應當達到的一個最高水平.特別是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說,高素質并不僅僅是指自己人格修養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能夠學以致用,在將來進行社會工作的時候,能夠將這種高素質進行推廣,感染身邊的周圍人,能夠內化到他人的人格大廈的建造,從而到社會中各個的角落中去.要使自己在學校里所塑造的個人素質以及人格魅力能夠帶進社會工作中去,并且能夠以其強大的感染力去感染與影響周圍的其他人,從而達到全民人格魅力素質提高的目的.
這里指的優良的工作的素質主要是指踏實、注重實際、實事求是的工作素質.夸夸其談、華而不實,碰到具體事物具體問題的時候就畏手畏腳或是虎頭蛇尾,沒有深入實踐,踏實做好工作的素質等情況都是以往中文人才培養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因此我們應當利用設置課程體系、注重對中文專業應也有的文化氛圍的營造等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要注重對學生愿意深入實際、踏實苦干的工作素質與心理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在碰到實際問題的時候不是退縮而是踏實地去做,不是紙上談兵,培養他們應對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以擔當大任的膽識去深入實際、踏實苦干,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已有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提高自己的應用能力.
如今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困難,這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的反思,才能夠使該專業永葆生機.所以我們首先要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定位進行重新審視,只有對人才模式的定位準確了,才能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漢語言文學人才的培養既要以市場經濟的規律為導向,又要以學科的本質屬性為導向,兩者缺一不可.這樣既可以順應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又可以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科學性,能夠對傳統的、陳舊過時的知識進行更新,增加新的教學內容,增加學科的科學特色.
漢語言文學人才的培養既要建立在漢語言專業的基礎上,又要有所突破,打破局限.漢語言專業的人才肩負著提高人文修養、促進社會文化進步的重要任務.大學教育應當注重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因為這是一個傳授知識、傳授做人道理的舞臺.尤其現在正處在一個促進社會文化進步的時代,注重人文修養的內容就顯得格外重要.與此同時,從社會對漢語言文學人才需要的角度出發,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的目標,也要注重對專業資深局限性的突破,建構新的課程體系.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基礎上要重視學生應用型能力的發展,構建以人文修養為基礎,創新性、綜合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原有漢語言文學的基礎上創建新型漢語言文學.
社會需要不同的人才,因此各高等院校依據實際需要不斷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使其培養模式具有特色與魅力.不同的院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也是不盡相同的,因為這受到院校自身條件以及社會需要的影響.院校要依據社會多樣化的需要以及自身條件來制定適宜的人才培養標準.比如作為國家的重點院校,其自身師資力量比較雄厚,科研實力也比較強,這樣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就要著重在科研上,培養一批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專業人才.對于一些綜合性的、師范類的院校,則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既要重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文字編輯、新聞采編等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學生社會文化工作的能力,培養一些實踐性較強的綜合性人才.
首先,社會經濟的發展形態日益多樣化、復雜化,各個領域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融合性逐漸加強,相互滲透的程度與范圍也逐漸加大.單一型人轉見被復合型人才所取代.這就需要我們在人才培養中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進行定位審視.我們既要依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對人才需要的類型,對專業進行方向的分流,這樣就有利于有針對性的有特色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其次要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確立中具有前瞻性,使得培養的專業人才不僅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而且還能夠站在時代的前端,引領市場發展,不被時代所淘汰.
所有專業人才的培養都是建立在專業基礎知識上的,在此基礎上再去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這樣才能夠符合社會的需求.漢語言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是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去進行的.目前我國教育人才的培養都是采用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模塊相結合的模式.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知識應當如何依據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標準去進行改革也是目前漢語言專業領域應當注重的一個問題.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內容是依據知識體系來進行安排的,這與我們要培養實際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有一定的脫節.比如文學課程的內容都是以文學史的形式呈現的,這樣就過分注重史實的連貫,把文學作品套入到了一個鏈鎖中,卻忽略了對生動的具體的文學作品的賞析與感受,使得學生不能對優秀的文學作品中的文字魅力進行很好的體會與理解,失去賞析與評論文學作品的機會.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這樣的能力,我們就要在教學內容中做一些改變,應當從一些具體的文學作品、文學現象以及語言現象等方面著手來培養學生分析文學作品的技能,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這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實際入手的方式也有利于學生踏實、切實聯系實際的能力的培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們提倡從語言現象、具體文學作品、文學現象等角度去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但并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就變得淺顯了.實際上,我們所期望的一個境界就是: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出具體作品的魅力所在,而且還能夠對所傳授的歷史時段中人文精神進行點評與把握,這樣就能夠把這一時段人的自我認識貫穿到具體作品當中來,加深對人文教育的探討.這樣既能夠有具體的針對性,又能夠將大學教育中所特有的思想深度與人文含量包含在內.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逐漸由學術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轉變.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書面表達能力成為了其最基本的專業技能與基本素質,而不僅僅是系統的身后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所以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圍繞著這一變化進行改革,打破傳統的課程設置體系,著重文學課程,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整合課程,使得課程體系更具有實際應用性.傳統性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主要是以文學、語言學為基礎.隨著現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樹立,我們應當注重文學課程,再以語言學以及文藝學為輔.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與書面寫作能力,而且能夠利用文學課程滲透到現代人文教育中來.
在設置專業課程的時候就會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該課程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應當達到一個什么程度.在遇到這個的時候,我們通常是以語文教學工作的知識結構為衡量的標尺的.這主要是因為:一是漢語言專業人才的一個最強最大的就業出口就是成為一名語文教學工作者;其二就是能夠與我們培養專業人才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書面寫作能力的目標存在契合之處.
通常語文教學工作者應當具備對語言現象、具體文學作品以及文學現象的分析能力,激發學生對文學的熱情與興趣以及對文學的審美情趣.對文學史的詳細了解與深入探討則在其次了.語文教學工作者要比對文學專業的研究者更具有審美能力,但是對專業知識的深度就不及研究者.
〔1〕潘新和.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改革芻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2〕丁穎.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企業教育,2012.
〔3〕古瑩奎.以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與科技創新互動模式[J].遼寧教育研究,2008.
〔4〕關玉潔.以應用型為主旨,創新本科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1.
〔5〕普林林,董興.論應用性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