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竹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4)
隨著古城旅游開發的興起,很多學者致力于古城的研究。在如何開發古城方面,學者們存在不同的觀點,是否要將古城進行完整的保護,把原住居民全部遷出,即“空心化”,學者、專家的意見不盡相同。阮儀三等學者認為,“空心化”是保護古城的有效手段,原住居民遷至周圍新區后,能對古城的建筑進行完整的保護[1]。江五七等學者則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觀點,他們認為可以留住部分可信賴的原住居民,保持古城的“人氣”和“生氣”。而李蘇寧等學者反對“空心化”,他們認為“空心化”開發雖然從表面上看保存了古城,但卻讓古城失去了生命力,因此他們主張讓原住居民繼續生活在古鎮區[2]。
古城不同于某些歷史建筑、歷史園林或一般的古跡遺址和文物,它是文化積累的濃縮和精華,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體現。因此,古城的開發不能離開人類活動,人類活動作為載體展現了古城的獨特魅力。然而,古城的空間布局是其歷史遺存的精髓,是開發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開發也是保護的有效手段,所以開發過程中注意保護古鎮的原有視廊,保護原有視野的完整、和諧與統一。
城市肌理是城市空間形態的表征,表現為城市物質環境鳥瞰的整體視覺效果,受到自然力和人工力的雙重影響。具體而言,城市肌理不僅包括建筑形態、街道體系、花草樹木,還蘊含了人們的風俗民情、宗教文化、行為道德等人類文明。中國很多古城因其有序的街巷布局,古樸的建筑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蘊,呈現出獨特而豐富的城市肌理。吳良鏞教授曾說: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對他的整治與改造應順應原有的城市肌理。不可粗暴的大拆大改,否則城市失去了史跡。
湘西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重慶接壤,自古就有“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匯聚湘西的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是通往重慶、貴州、廣西、云南等地區的重要水路。便利的水運交通,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帶來發達的商業貿易,孕育了大湘西大量繁華的古鎮,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而近現代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和閉塞險要的自然環境,使湘西古鎮得以遺存并保持原有風貌,比如鳳凰縣的鳳凰古城(沱江鎮)、阿拉鎮,龍山縣的里耶古城(里耶鎮)、洗車河鎮,永順縣的王村(芙蓉鎮)、老司城,瀘溪縣的浦市鎮,花垣縣的邊城茶峒(邊城鎮),吉首市的乾州古城(乾州鎮),慈利縣城的江埡鎮,懷化市的洪江古城、黔陽古城、高椅古鎮等等。
湘西古城的共性是,都具有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和濃郁神秘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保存較完好,城市肌理相對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古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但是,由于在開發過程中,沒有從城市肌理的角度進行合理規劃,導致眾多古城存在同質化的問題,特色不強,主要以明清時期的城市風貌和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為主題,沒有挖掘出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而造成知名度不高,造成主題重復,產品單一,相互之間替代性較強,缺乏亮點與特色。此外,古城的配套設施不完善也是一大難題,基礎設施薄弱,配套設施跟不上,環境衛生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比較突出。
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城市肌理的各要素要協調,人類活動要與自然要素相協調。古城的發展受到現代文明和強勢文化的沖擊,使建筑形態、生活觀念、生產方式發生改變。城市肌理強調自然與人工的協調,在進行古城開發和建設時,要綜合考慮旅游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當地居民需求。比如,麗江古城在開發中為了使周邊環境清靜幽雅,大力整治獅子山區域,徹底拆除其山脈的現代建筑,同時,積極改善古城衛生、通訊、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幫助當地居民修繕民居,完善便民服務中心等服務網絡,建立了協調的人文環境。
古城能夠在歷史沉淀中保留下來,說明其城市肌理尤其是建筑形態具備一定的優勢或特點,所以必須在開發中延續這種建筑形態,保持完整性和真實性。盡可能的保存建筑物所展示的高度、色彩、體量、立面及建筑的尺度比例,以及道路、街坊、花草、樹木等等。“修舊如舊”、“存古、復古、創古”都是目前古城保護性開發的舉措,但是,真實、完整的開發,不是簡單的修繕、改造和重建,要把握城市肌理的脈絡,延續古城的建筑形態[3]。比如,平遙古城在開發過程中,城墻和各大街小巷組成一個龐大的八卦圖案,加上城內原有的古寺、市樓、街道、民宅,保持了原有肌理的和諧、統一與完整。
城市肌理的連接或延續,需要把各類要素組合成一個模塊,包括互補的或有差異的,如果失去了互補性或差異性,那么相鄰的要素不能增強,也不能有機組合成一個主體。但相鄰或相互作用的要素必須具有相似性或協調性,才能較好的組合起來。古城內部各要素在開發過程中,要體現功能互補的原則,由點連成線,由線成為面,整體協調一致,各項功能完善。古城的空間布局,是古城歷史遺存的精髓,在不破壞空間布局的前提下,要統籌兼備作為旅游景點的各項功能。劉德謙曾提出,古城保護性開發,可以效法生態保護區的三個區域(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的辦法,把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兼顧當地居民、旅游者和景區管理部門的利益與需求[4]。
洪江古城歷史悠久,自古是驛站和商埠,距今已有3000年文明歷史。曾經聚集了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商人,有18家報館、23家錢莊、34所學堂、48個半戲院、70多家客棧,上百個作坊和店鋪,由于其以“商”文明,一直以來被稱為“洪江古商城”。 洪江古商城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民國時期商業發展的脈絡,各個時代特征明顯的建筑和商業業態分布其中,古商城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如窨子屋、寺院、鏢局、錢莊、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古城地處沅、巫兩水交匯處,三面臨水,是中國現存唯一的擁有如此大體量的山水古城,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極為罕見。羅哲文教授稱頌其為“一幅直觀明、清、民國社會市井全貌的明清上河圖”,是我國保存下來最完整而、內容最豐富的古商城之一,堪稱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5]。
1.尊重當地居民需求
洪江古商城作為“活化石”,一直以來居住著許多原著民,很多人是當時洪江商業巨賈的后人,是洪江商文化的傳承者和見證者。開發中要綜合考慮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需求,與古商城改造的協調問題。通過創造優雅的生態環境、獨特的建筑形態和濃郁的歷史氛圍,共同為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提供休閑、觀景的去處。將目前荒廢的沿江碼頭按古商城風貌重新打造,在改造過程中為拆遷居民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環境;古商城內部的原著民也有改善生活,追求現代享受的權利,所以在保持古商城風貌及城市肌理的前提下,開展保護性修繕古建筑的同時,對內部進行現代化的改造。打造濱水氛圍的生態公園,改造歷史氣息濃重的古城建筑群。旅游者和當地居民從主入口進入后,在碼頭展示區進行空間轉移,兩者進行分流。旅游者進入古商城內部,當地居民在碼頭周邊的休閑空間,可進行晨練、散步、喝茶等日常休閑活動。
2.恢復水運軸線
城市肌理既是歷史記憶,也是特色所在。洪江古商城與其他湘西古城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洪江的興起是因水碼頭而興旺,但由于歷史原因,以及交通工具的發展,古碼頭已經基本消失,這對于整個古商城的文化價值和開發價值來說,影響巨大。古商城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需要恢復古碼頭的盛況,并要與古城內部的聯系起來,通過增加文化設施和商業設施,使碼頭成為古商城標志性建筑群和重要的軸線,凸顯洪江古商城的城市肌理特色。重建后的碼頭呈現大尺度開敞空間,展示明、清時期不同歷史文化元素,分別建成辰沅碼頭、武寶館碼頭、福建碼頭、江西碼頭和貴州碼頭,體現不同地域在同一歷史時期的建筑特點和商業態勢。
3.完善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上,延續古城港口的整體布局,真實再現古地圖所呈現出的古商城清代格局,以“碼頭+商業+會館”的空間結合為核心,形成縱橫兩條脈絡,將古城由外到內依次為緩沖區、休閑區和核心區三個區域,承載旅游者服務、商業休閑、文化展示等功能。緩沖區為古商城的主入口服務區,為游客提供停車、購票、咨詢、導覽、衛生間、寄存等服務,建立入口形象廣場。休閑區為主入口服務區與核心景區的“隔離帶”,由古碼頭觀光區、文化表演廣場和商業街組成,為游客提供休閑觀光、文化體驗、主題購物、餐飲娛樂等商業配套功能,也能為當地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等服務。核心區為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及恢復的重要區域,使古城的核心建筑不再受現代化建筑的文化侵蝕,形成古城建筑群的外圍文化保護層,完善古城文化體系。伴隨地形的錯落,高大的窨子屋會館,鱗次櫛比的商業街,沿江的休閑、綠化,形成層次錯落、靈動起伏的立體景觀。
[1] 阮儀三,邵勇.江南水鄉古鎮的特色與保護[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1).
[2] 張冬婷,邱扶東.國內外古鎮旅游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 2011,26(3).
[3] 白羽.河流沿岸的城市空間肌理生成與規劃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0.
[4] 李小波.理性看待古城保護與開發[N].中國旅游報,2011-08-10.
[5] 李建華,胡葉.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研究[J].商業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