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明,駱文偉
(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建泉州362021)
二十世紀初,一大批有識之士挺身而出,為救活中國農村而紛紛提出不同的理論體系,梁漱溟在提出鄉村建設理論的同時,還積極深入鄉村,成立了自己的鄉村合作社,為當時的鄉村建設進行了十分有益的實驗探索,他的鄉村建設理論與實驗對當前推行的“三支一扶”計劃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梁漱溟認為:“鄉村問題的解決,第一固然要靠鄉村人為主力;第二亦必須靠有知識有眼光、有新的方法、新的技術(這些都是鄉村人所沒有的)的人與他合起來,方能解決問題。”[1]因為鄉村人了解農村但是缺乏新的知識和技術,而知識分子掌握新知識和技術卻不了解農村,所以必須使兩者相結合,形成優勢互補,才能有效地解決鄉村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他認為,鄉村的建設離不開知識分子,尤其是那些最早接觸外國思想、學習外國先進知識和技術的知識分子,希望能通過他們來推動民族的覺醒、解放和發展。在后來的鄉村建設實驗中,他亦格外強調知識分子對于鄉村建設的作用,大力倡導知識分子要到鄉村,強調要為鄉村的發展作好人力資源的培養和儲備,為鄉村的發展帶來先進的知識和技術,以提高鄉村人的知識和促進鄉村生產力的發展[2]。
梁漱溟不僅強調了知識分子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他還提出知識分子必須與農民保持密切聯系,以此來促進知識分子和農民共同進步,更好地促進鄉村的建設和發展。他說,“余以為數十年來中國問題之所以不能有解決,即由于此兩種動力,上下不通聲氣,頭腦與身體分而為二。知識分子做外國的夢,做上層的夢,農民做自己的夢,做下層的夢。始終背道而馳,各不相謀,欲求上下互通聲氣,頭腦與身體合而為一,則中國問題之解決,亦頗易易。”[3]為此他提出,知識分子必須和農村以及農民保持密切的聯系,要在農村的環境中、在與農民的聯系中培養和鍛煉自己。
梁漱溟認為教育對農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指出,中國“現在已被破壞到體無完膚,不堪收拾,非從頭建設不可!這一點從頭建設的工作,全是教育工作。”[4]為改變此現狀他建議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即村學和鄉學制度,就是指在村建立村學,在鄉建立鄉學。教育的對象則“宜注重于成人。”[5]教育的內容包括基礎的文字讀寫和科學常識,并且選拔學習時間達到四年以上的青年來開設高級班,進行重點的教育,把他們培養成鄉村的干部,此外還開設如植棉、師訓和蠶桑等多種技能培訓班[6]。他希望通過這一套完整、正規的教育,來促進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國尤其是農村的形成。
梁漱溟認為“散漫的農民,經知識分子領導,逐漸聯合起來為經濟上的自衛與自立;同時從農業引發工業,完成大社會的自給自足,建立社會化的新經濟構造。”[7]就是說,農民比較缺乏組織紀律性,力量較為分散,必須通過知識分子的教育和改造,一起來進行鄉村的建設,實現鄉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而工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農業的發展基礎之上,并且最好的方法是把廣大的農民組織動員起來,走合作化道路,建立農村合作社,加強合作,以農業發展引發工業發展,來建立起新的社會化的經濟結構。例如,他建立的“梁鄒美棉運銷合作社”,通過為棉農提供生產技術指導,積極與各高等學校合作,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開展棉花的統一收購,最終提高了生產技術和棉花價格,保障了棉農的權益。
梁漱溟認為鄉村建設不能只局限于經濟方面,而是應當涉及到“與經濟相關聯的一切事情”,這當中,“最基本就是農民自身;因事情靠人做,所以人的問題當先。”[8]中國的鄉村問題還包含著農民的精神文化建設問題,農民的道德倫理和農村的風尚習慣一直是處在“舊已毀而新未立”的狀態下。所以,他提出,鄉村的建設必須“充分發揮中國古人的理性精神,從倫理情誼調整社會關系,增進社會關系,以成團體;而團體則以大家齊心向上好求進步為目標。”[9]就是要通過教育手段來解決農民和鄉村的“精神破產”,“讓鄉下人活起來”,破除封建迷信和聚眾賭博等陋習,要去啟發農民的智慧,讓農民“認識古人的道理,讓他已失去的合理觀念恢復起來,把傳統的觀念變為自覺的觀念;讓他安定,讓他看見前途。”[10]即通過對農民舊倫理道德的重建,來培養良好的風俗習慣,比如,可以通過大學生日常的宣傳和教育,來破除農村的迷信之風,通過大學生來倡導文明風俗,減少請客送禮、婚喪浪費和賭博斗毆等陋習,建設健康文明的農村倫理道德。
2006年2月,原國家人事部聯合八部委下發《關于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三支一扶”計劃)》[11],同時啟動了《2006年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實施方案》。該計劃與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與實驗存在著異曲同工之處,我們可從中得到一些推動當前正在實施“三支一扶”計劃的啟示。
梁漱溟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必須通過發展農業來帶動工業的發展,他提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必走振興農業以引發工業的路”。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強調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在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也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提出了必須要加強和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通過加強和發展農業和農村,帶動農民群體的進步和發展。掌握先進知識和技術的大學生群體則可以為解決“三農”問題發揮重要的作用,國家通過“三支一扶”計劃等政策來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去進行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這些政策和計劃不僅為農村的發展帶去先進的知識和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能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梁漱溟認為,知識分子下鄉可以起到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為鄉村擴增“耳目”,二是為鄉村增添“喉舌”,三是為鄉村添“頭腦”,即“謀劃諸如興修水利、養豬放魚、開墾荒山、植樹造林、改良土壤、引進先進技術等建設事宜,使自己成為鄉村建設的運動者”[12]。農村作為中國社會的基礎,想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必須從農村、農民、農業這個基礎來著手,而大學生就是推動這一目標的重要力量,不僅要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同時要重視和發揮大學生在實現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生隊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和健全大學生培養和教育機制,培養出符合新農村建設發展需要的各類型人才,以便發揮出科學技術對于生產力的促進和推動作用,通過大學生來實現科學文化知識和廣大農民之間的結合,而“三支一扶”計劃很好地實現了這一點。
大學生有知識有文化,但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尤其是在農村的實踐經驗。所以要鼓勵在校大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和支持大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三下鄉”,親身體驗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獲得第一手資料。現在全國的大學每年都舉辦各種支援困難地區的活動,例如,寒暑假的支教活動,為大學生真正深入農村課堂、接觸農村學生、體驗農村教育提供了難得機會;而醫學類的同學則可以通過支醫的機會來深入農村診所,了解農村診所存在的不足、農村病人的實際需要等資料;農業專業的學生則可以在支農的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既加強了自己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為農村的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相關高校還可以嘗試在農村設立實習鍛煉基地,讓有志為農村建設提供服務的大學生有更多機會深入農村進行鍛煉,通過在農村的生產和生活,讓他們認識到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認識自己的不足,高校也能從實習鍛煉過程對相關的大學生進行考察和選拔。
梁漱溟強調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結合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兩者加以融合,培養出適合新農村發展的復合型的人才,他們不僅要有先進的知識和技術,還要具備創新精神和團體協作的能力、杰出的溝通表達能力,能夠快速適應農村的艱苦條件等。總之,就是要培養出一批不僅具有知識和能力還要適合農村建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的人才,更好地推動新農村的發展。“三支一扶”計劃的推出,就是希望能為新農村的建設輸送這樣一批高素質、復合型的大學生,這樣的大學生才能夠為新農村的發展帶來新觀念,促進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科技以及農村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高校在大學生“三支一扶”計劃的指導下,應當有針對性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及時轉變相關專業大學生的教育模式,通過增加相關課程的設置和進行理論知識結構改革,增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關的專業,堅持在學生自愿和自主選擇的前提下來增加與新農村建設發展相關的必、選修課程,這不僅能讓那些有志于到農村基層服務的大學生能提前地進行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培養出真正了解農村和有能力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學校還要加大利用社會資源,如邀請來自農村的優秀干部到大學舉辦講座,讓大學生更直接、清楚地了解農村的情況,轉變對農村的認識,并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改進自己的工作。同時,高校還要重點培養大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技巧,因為在農村工作和生活所面對的是一群善良樸實、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這就要求大學生要善于耐心傾聽,言語表達要通俗易懂,行動上要快速有效等,這些能力和技巧都可以在大學期間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和社會實踐來進行準備,所以應讓大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相關技能,為以后在農村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1][5][7][8][9]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 2 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
[2]孔雪雄.中國今日之農村運動[M].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1934.
[3][4][6][10]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5 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11]國家人事部等八部委.關于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通知[Z].2006.
[12]熊呂茂.從農業引發工業: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模式探析[J].長沙大學學報,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