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浙江金華321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第二語言的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過去幾十年中,研究者們對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聽說教學法、認知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合作語言教學法已被廣泛采用。然而,這些語言教學法的實施并未使高職英語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可見,教師們不僅要改進教法,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策略,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成為英語善學者。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對于語言策略的定義,學者們提出了各自的觀點。Stern認為:“策略最好用于泛指語言學習者采用的方法(approach)的一般趨勢或總體特點。”[1]Wenstein& Mayer提出:“語言學習策略是學習語言者的做法或者想法,這些做法和想法旨在以影響學習者的編碼過程。”Chamot指出:“學習策略是學生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和易于回憶語言的形式及內容。”而我國學者文秋芳則將學習策略歸納為一切為學習所采取的有效措施[2]。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策略定義進行了界定。語言學習策略既指可視的行為,又指心理活動過程。此外策略可以指學習方法的總合,也可以指在學習時所采取的具體技巧。策略的本質是學習者為了獲取成功的學習而采取的行動,使用學習策略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向縱深發展,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學習策略進行歸類。Oxford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他根據策略和語言學習材料之間的關系將策略分為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其中直接策略包括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而間接策略由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會策略組成[3]。同時合理采用這兩種策略,對于語言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我國語言學者文秋芳則將策略分為管理策略和語言學習策略。管理策略和學習過程相關,包括確立目標、制定計劃、策略選擇、自我監控等等。而語言學習策略則與語言學習的材料有關,可分為傳統和非傳統兩大類。傳統語言學習策略一般指形式操練策略、準確性操練、使用母語策略。非傳統語言學習策略可以指意義操練策略、流利度策略和回避母語策略。管理策略對語言學習策略起到制約作用,它既管理了認知過程,又管理了情感過程。管理策略位于語言學習策略之上,它的自如運用是學生學好第二語言的有力保障。學生可根據學習內容和自身情況加以選擇和組合,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英語課在高職課程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然而其收效卻并不理想。學生們英語學習策略的缺失是造成高職學生英語學習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筆者采用Oxford的語言策略調查問卷對124位高職一年級的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進行過調查。Oxford的語言策略調查問卷量表包括6個分量: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會策略,共50個題項,采用了李克特的5級評分制,每一題設置了從“從來不”(1分)到“總是這樣”(5分)五個選項。受試的124位學生以教學班為單位進行無記名調查,統一收存量化表,對數據進行分析。
調查所獲取的數據反應出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其一,大多數受試學生采用英語學習策略頻率較低。在“我通過記憶單詞在書頁、廣告牌或路標上的位置來記憶生詞”題項中,只有4.03%的學生總是這樣,45.1%的學生通常不是。在“我尋找一切機會盡可能多地用英語進行閱讀”中,6.4%的學生通常會這么做,而52.4%的學生很少這么做。大多數高職學生都意識到擴大詞匯量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他們平時也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記憶單詞,然而很少采取相應的策略,因此收效甚微。其二,自我評價策略應用不夠。設立學習目標是自我評價策略的基礎,而“對于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語技能,我有明確的目標,”62.9%的學生選擇了有時候是這樣,而只有16.1%的學生認為自己總是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在“每當在英語學習取得進步時,我就獎勵自己”這個題項中,只有9.6%的學生每次都這么做。由此可見,不少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自我形成性評價缺失,英語學習缺乏合理的規劃,這樣便很難獲取良好成效。
關于第二語言的善學者在學習策略使用方面的特征,Ellis歸納為:首先,善學者關注語言的形式,多用參考書獲得相關的語言知識,對語言的新知識(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匯)比較敏感。其次,善學者也關注語言的意義,從上下文中猜測意義。再次,善學者通常積極參與一切語言學習活動,甚至自己創造學習語言的機會。此外,善學者能比較準確地評價自己學習的進步和不足,能制定比較切實可行的計劃。最后,善學者能靈活、恰當地使用學習策略[4]。根據高職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和學習特點,教師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指導學生采用英語學習策略,成為英語善學者。
獨立思考和學習有助于保持對新知識的敏感性和激發吸取新知識的渴望。為培養學生對英語新知識敏感性,首先需要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鞏固和考級備考的階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需要向學生推薦合適的字典、學習軟件、參考書和閱讀書目,幫助他們在課后獨立學習一些新的語言知識。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討論和練習等方式幫助學生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并且樂于學習新知識。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策略的時候,需要強調關注文章語境,通過上下文猜測英語詞義的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推斷,而且必須是基于文章中直接或間接的暗示以及其他線索。為了提高學生的語境意識需要設計相關練習訓練他們的語境反應與重建能力。其次,要求學生閱讀課前了解文章的相關背景知識以提高猜測生詞的正確率,同時指導學生在具體的文章里如何發現線索對生詞意義進行準確判斷。
英語課外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它的趣味性、靈活性、開放性、自主性特點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英語學習?具體做法可以分為:(1)創設情境,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主題。(2)鼓勵學生參與已有的英語活動甚至自己創造豐富的活動。
教師有必要在方案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做一些指導,關注學生英語學習過程和發展動態,包括和學生共同探討制定評價標準,設計評價表格,鼓勵學生們主動對自己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自我評價、自我管理,懂得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標,并對自己的學習做適時的監控。此外,鼓勵學生建立學習檔案袋有利于培養學習責任感,發揚自主學習的精神。學生通過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需要考慮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因而所采取的學習策略也是各有側重的。學生的年齡特點、性別、個性、學習觀念都會影響他們學習策略的選擇。此外,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狀況,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習策略的時候,需要多方面地加以考慮。學習策略種類很多,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各自情況加以選擇,并且根據自身英語學習的漸進過程適時加以調整。
采取合理的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無疑將有助于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在當前高職學生普遍英語水平較低、英語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效率較低的現狀下,高職教師們有必要從指導學習策略入手,幫助學生成為英語善學者。
[1]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1990.
[4]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siition[M].Oxofrd:Oxofrd University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