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遼寧中醫藥大學 軍事體育部,遼寧 沈陽 110847)
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國民的健康素質水平,推動我國群眾性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在運動開展的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性、具有引領、傳播與輔導功能的體育人才的匱乏以及民眾參與意識的淡薄等亟待解決的現實性問題愈加凸顯,并對與全民健身運動的實際效果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在諸如此類的問題中,人才的匱乏是影響全民健身運動健康持久開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如何緩解這一尖銳的矛盾,就成為必須加以高度重視并給予切實解決的關鍵環節.高校體育教學是提高學生的健康素質、促進其綜合素質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主流形式,而為了實現此目標,需要對學生的體育素質能力進行全面的培養,使其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以便于成為其終身體育思想形成的基礎.由此可見,高校學生通過高校體育教學的系統培養,具備了成為全民健身運動所需人才的基本條件,使得高校體育教學成為解決全民健身運動人才匱乏問題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文對全民健身運動視角下的高校排球教學改革發展的途徑進行研究,旨在于為切實提高高校排球教學的社會實用價值,實現與社會需求的同步發展,確立與全民健身運動有機融合的發展取向,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為促進高校排球教學改革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全民健身運動針對國民健康素質水平下降的現狀,以及我國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所存在的失衡發展的弊端而實施的一項戰略決策.其實質在于號召全體國民,不分男女老少,以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為手段,充分發揮體育運動所特有的健身功能,來達成強身健體、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不僅能夠促進廣大民眾的體質健康,同時,還能夠有效地豐富廣大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凈化社會環境,提升社會健康的水平,是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它承載著促進人民群眾對于健康的渴望,成為人們提高生活品位、增強幸福感、實現人際間和諧交往的重要途徑.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能夠有效地激發廣大民眾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喚醒其自主參與的意識,使之能夠自覺地學習并掌握適應自身需求的運動技能與健身方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能夠切實推動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從而有效地修正“重競技、輕社體”的體育發展思想的弊端,有利于對我國體育資源的有機整合與重新配置,為群眾性體育運動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實現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同步發展的目標,進而為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著體育強國的嬗變,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校體育是我國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同時也是與社會體育關聯最為密切的環節,高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所形成體育素質能力,將是其未來參與社會體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基礎.因此,為了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實用價值,要求在教學理念的確立上,應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第一要旨,與社會發展的主流形式形成同步發展.現階段,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健康發展是我國社會體育領域的核心任務,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社會各領域的通力合作與相互協調,尤其是需要高校體育的鼎力支持與促進.高校排球是高校體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民健身運動思想的引領與促進下,實現教學理念的更新,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實現與社會發展主流形式同步發展目標的唯一途徑.因此,全民健身運動的核心思想,是高校排球教學理念創新的重要導向.
全民健身運動就其內容而言,最為顯著的特征在于大眾性,無論在活動形式還是在活動內容上,都凸顯出對大眾需求的適應與滿足.受此影響,高校排球教學在內容體系的構建上,同樣要凸顯出對大眾體育發展的適應與滿足.這就要求要對傳統的排球教學體系進行有機的優化與整合,摒棄傳統教學內容體系中的消極、僵化與陳舊的因素,建立起能夠對學生產生強大吸引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入大眾元素,從而有效地凸顯出實效性與適應性,使得高校排球教學在內容體系的構建上能夠充分滿足大眾排球運動發展的需求,進而有效地提高其社會實用價值.
在傳統的高校排球教學中,學生以通過達標測驗為學習的基本目的,因而其學習行為僅僅局限于對排球基本動作的掌握與熟練運用,致使其學習的價值取向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發展視角呈現出狹隘的局限性,使得學生無法構建起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排球素質體系,由此造成了自身學習效果的低下.而以全民健身運動為導向的高校排球教學體系,通過對大眾元素的注入,使得學生能夠在高校排球教學的過程中,接觸、體驗與了解大眾排球運動的實質,提高其對于大眾排球運動的適應能力,為其未來參與大眾排球的實踐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在全民健身運動的影響下,高校學生對于排球學習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其自身的發展視角得到有效的拓展,進而促使學生能夠以適應全民健身運動發展需求為基礎,來規范自身排球素質能力體系的構建,進而為其未來參與與從事社會排球運動,創造有利的條件.
相對于高校學生的排球學習而言,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無疑是為其提供了參與社會排球實踐活動的大好機會.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對在校學習期間所掌握的排球理論進行有效的驗證,同時還能夠對其排球的實踐行為進行指導,由此促進其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進而有效地提高其排球運動的素質能力.而一旦這種素質能力體系的發展趨于完善,則必將成為其未來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重要手段,與其相伴一生、受用一世.這對于高校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領與促進作用.
全民健身運動引領下的高校排球教學改革,其關鍵的環節在于社會元素的注入,使得高校排球與社會排球實現有機的融合.這就要求要建立起高校排球與社會排球交流的良好平臺,尋求兩者間的共性特征,以便于為社會元素的注入創造有利的條件.首先,要切實把握全民健身運動的實質所在,進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加以有機的融入,使之成為引領高校排球教學發展的思想理念;其次,要鼓勵與支持高校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排球運動的組織與開展當中,不斷積累參與社會排球活動的經驗,提高對社會排球運動的認知水平,以便于對自身排球技能體系的構建進行不斷的調整與充實;第三,高校排球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與社會共同舉辦或承辦大眾排球的賽事活動,為學生提供體驗與感悟大眾排球運動實質的大好機會,以提高學生對于社會排球運動發展需求的認知程度.同時,加強與社會排球的交流與互動,能夠有效地促進高校排球教學改革的發展,使之在教學理念的確立以及教學體系的構建上,能夠充分滿足社會排球運動的發展需求,進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高校校園這一特殊的環境中,構建與完善課外體育活動體系是開展與普及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基礎,其原因在于,首先,相對于高校學生而言,課外體育活動是其參與體育實踐活動的主要途徑,是維系與提高其體育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其次,高校學生在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對自身的學習效果進行有機的檢驗,同時還能夠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選擇有針對性的活動內容,使其體育素質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與發展;第三,課外體育活動的自主參與性,摒棄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形成的強迫意識,使得學生心情愉悅地進行自主性的健身活動,有利于學生對體育本真含義的理解與認知.因此,在全民健身運動的引領下,積極組織與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排球活動,能夠為提高學生的排球運動技能,實現高校排球教學改革與全民健身運動的同步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但是,課外活動體系的構建,不能與課堂教學割裂開來,必須以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順延為指導思想,以促進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一體化發展為目標,這不僅是高校學生提高自身排球技能水平的需求,同時更是全民健身運動與高校排球教學實現融合性發展的需求.
〔1〕董育平.對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歸因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
〔2〕周輝.對普通高校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探索[J].學校體育研究,2000.
〔3〕歐陽萍.以終身體育為目標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4).
〔4〕鄭頌平.高校體育素質教育模式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2):79-82.
〔5〕蔡有志,留森華,陳嶺.我國現階段大眾體育活動的特點與對策(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