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赤峰學院 人事處,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十八大提出“民生中國、民意中國、美麗中國”,強調關注民生、增進共識、加強發展.這一系列扎實可行的意向,支撐著一個共有的“中國夢”.而在這意向的實現與國家的復興中,大學生作為一支有生力量,已悄然成為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被人們冠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以時間作為符碼標志來劃分,以異質時間觀對個體進行界定,來構成“大學生”這一有形的概念.正如現實中我們經常所提到“代溝”,不同階段的大學生有著不同的特質,無論是思維觀念、價值理念、行為方式,還是生活習慣,都有著些許的差異.傳統的、時代的影子無形中進入每個階段大學生的身體與心靈,社會的、家庭的影響也造就著不同大學生的個性特征.東方的、西方的文化給不同的個體穿上不同的文化外衣.無論生活在哪個國度,多元化因素的合力對個體的影響都是難以回避的.對于高度發展的中國當下的大學生來說,這影響力的體現則更為明顯.國際化文化的介入與民族化自身的內部異生,使得生活在中國的群體有著難以想像的革新與蛻變.大學生是個體中的一員,也是接受文化變遷的最前沿的群體,思想的動態化特征則表現尤為突出.故此,本文借“十八大”繼往開來這個特殊時期,對當代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問題給予一定程度上的總結、審視與思考.以“冷眼”“冷思維”來對待大學生這一“熱”話題.
“仁、義、禮、至、信”是中國文化中對個體行為方式規范的一個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個體在社會上生存的思想準則,是中國“注重和諧、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剛健有為”的儒家文化的體現.和諧思想的傳承在現代生活意義上,也不失其應用價值.注重與自然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注重個體自身的和諧,氣與力的和諧等等.除暴安良、入世進取、助人為樂均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拓展、匡扶正義的一種深化,個體對社會價值支持的一種表現.中國文化沉淀所積蓄的民族精神,不只這幾種,僅以幾例來說明中國文化傳沿下來的精神而已.生活在中國文化環境下的大學生,無論接受西方文化多寡,其文化根基是無可爭議的.在成長與后天經歷的過程中,社會、家庭給予其文化禮數的規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個體的思想成長,通過時間性積累,在其思維空間中留下一定程度上的記憶印痕.中國文化體系中對“俠”的認可,對剛健有為的精神的刻畫,使得每個大學生,甚至每個成長在中國文化體系下的個體,從兒少時就有著一種自強不息精神和厚德載物的胸懷.有人說,應用傳統的文化精神來要求當代大學生,筆者認為,大可不必.“文化土壤決定個體的成長”,中國文化基因下的個體,或多或少會體現東方文化精神.
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更適用于當下大學生思想教育.文化自覺指的是了解自已的文化、把握自已的文化,創新與適應時代的要求.傳統文化給個體留下一系列不可多得的個體行為體系.在當下,可以通過造就文化生態的平衡,來維系傳統文化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作用,通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法,來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通過古文賞析、故事通講、催生“文化”互動等方式,使大學生在參與中實現自我意識的提升.易中天講《三國》、于丹講《論語》、高曉松講《曉說》一度引發當代大學生的熱捧,在風趣中獲得對文化的認知、精神的培養,而擺脫了一味的說教的傳統教育方式.筆者認為,不失為明智之舉,可以廣而推之.
“實干興邦、空談誤國”一句話,將時下現代化步伐的方向詮釋的淋漓盡致.在新時期,世界格局發生著重大的調整,昔日強大的西方經濟,如今大多已滿目瘡痍,部分自保尚且不能.有人把眼光投入東方,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東方文明的主宰.處于發展中的中國,發展后勁強勢.然而,其未來的發展持續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的發展.“國以才立,業以德興”.大學生是德與才的化身,是德與才的集合體.縱使精英化的教育,也尚未改變國家賦予大學生的責任,賦予大學生的期待.三流的教育,看大學生數量.二流的教育看大學生的工作能力.一流的教育,看大學生的思想能力.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至關重要.思想能力就是生產力,在歷代各國的發展中已成為事實,在此不容累贅.在中國社會生存的大學生面對來自西方的“昔憂”,同時,有來自東方周邊國家的“今患”.娛樂精神一直成為西方國家發展的主題,娛樂無不貫徹于生活的各個角落,甚至體育與政治也難脫其扼殺.隨著西方文化與經濟的強勢介入,中國大學生娛樂化精神也有所攀升,大有升級版加速的趨勢.同時,韓流、泰勢使得中國大學生文化近乎于架空,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夾擊,“文化抗爭”則是唯一的路徑.
文化抗爭是新時期軟實力爭奪背景下產生的衍生詞.軟實力一詞,源于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的.同時,他強調軟實力是未來國家實力的爭奪.文化抗爭則是通過“文化”這個虛擬的載體,與其他國家文化進行對抗.“誰開始喜歡你的文化,你就開始擁有了誰.”大學生做為文化的繼承人,在文化抗爭中起到核心的主導作用.然而,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的教育,則成為大學生教育中的重點.通過各種方式的教育,來改變大學生對時代感、責任感的認知.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尤其是互聯網的今天,對大學生有益的思想教育的普遍性成為可能.通過整頓部分內容,對大學生進行對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來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的擔當與個體價值的合理化實現.
發展作為一個流行詞,可以說很難過時.對于大學生來說,發展則就是生命的延續.對于個體的發展來說,跟上時代的步伐,思想教育是離不開的.鄧小平同志說,“解放思想”.在各個領域來看,是何等的精練.即使對于大學生來說,思想的教育也即思想的自由化,個體能力的最大提升.費正清先生提出“沖擊——反應”理論的同時,也注意到個體內在的需求.對于大學生來說,為適應社會的發展,為個體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更加順暢,思想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是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能相比擬的.互聯網的互動給予個體思想發展起到推波助瀾之功用,通過微信、微博、說說來傾聽他人的說法,表達個人的情緒,發表對社會的不滿,也有著對社會正能量的認可.通過各種方式來解決個體的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實現適應社會發展和個體自身完善的需要.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想,同時,國家的夢想也就是人民的夢想,是整體與個體的統一.大學生是整體中最活躍并最積極的成份之一.回顧大學生近幾年的思維動態,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國家意識有所淡化,個體自身需求實現感的意識增強.誠然,二者實現是互為彼此的關系,而在大學生之間出現了彼此失衡的現象.這是無論從社會需求,還是個人發展的角度上來說,都是無法回避的短板.時下,改變大學生國家意識,實現個人在國家、民族、個人三者關系調控中的平衡,至少實現動態平衡.否則,一味實現自己,而忽視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原因較為直接,國之利益,社會之利益是個體成本實現最大化的基本保障.國家利益與社會利益散失,個體發展的空間再大也是有限的.正如有人提到,國家的發展是人民最大的紅利一樣.這里我們只是借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明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實際上,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關乎未來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和社會的發展.
教育的最大使命是使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果說教育多少帶有強制性,那也是在所難免的.由于在大學生認知與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大學生的意識與思路尚需要領路者或指導者的導引,因此,教育或多或少會帶有強制性.但是,這里所提到的強制性并非管制,而是一種強制的性質.在采取教育方式的時候,我們要靈活、機動,有教育意義而不缺乏風趣,有內容而不導致學生煩感,這是我們教育應持有的原則.
具體調控手段,可以從文化的氛圍、集體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個體價值實現等幾個方面入手.營構大的文化生態環境,使學生對中國傳統美德與文化有所熟知,通過開設“國學”課,舉辦國學講座等等,來給學生提供進一步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舉行有意義的社會活動,來參與社會事務,如去養老院、孤兒院、社會福利院等地實地服務,來增強個體的愛心,增加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甚至可以通過班級之間的各類體育項目,來提高集體的團結力,凝聚感.同時,學校、家庭和社會給大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社會的實踐,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個人的自我肯定而執行的社會實踐,通過社會中磨練,提高對社會的認知,對個體能力的認知,使個體的思想意識有所升華,在此過程中,教師給予及時的幫助與調整,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獲得個體的更大的發展.
“青年是國之未來”,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是雙重的,思想意識則是重中之重.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培養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的進步.在復興“中國夢”的今天,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審視是要適時給予關注,并本著“以人為本”與“國家、民族發展”相結合的方向給予適當調控,使國家、社會、個體三者實現整體性提升.
〔1〕陳娛.高校和諧校園視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7).
〔2〕楊平.從以人為本出發論大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的加強[J].教育與職業,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