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華,高云峰
(1.赤峰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2.赤峰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助學貸款政策的推出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大學生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要使助學貸款政策真正惠及貧困學生,體現黨和國家對貧困生的人文關懷,加強誠信教育,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機制有著多重意義.
鑒于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機制是涉及能否在尊重事物規律與特征的良性制度條件下,把一個系統內部諸要素進行優化結合并產生良好績效的重大問題.
我們認為國家助學貸款運行機制,概括地說,它是國家助學貸款構建整體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互相制約的聯結方式,是國家助學貸款構建各個環節緊緊相扣的運行過程.具體地說,它是國家助學貸款利益相關者(如國家、銀行、貸款學生等)在一定目標指引下,在一定動力驅動下,在一定決策機構指揮下,在一定體制、力量保障下,共同協調實現國家助學貸款構建的整體目標和功能的運行方式和工作方式.這個機制的實質是國家助學貸款運行規律的反映.
我們研究國家助學貸款運行機制問題,就是為了發現國家助學貸款的良性運行機制,使各利益相關者進行優化組合并產生良好績效,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國家助學貸款作用,以便更好地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由此看來國家助學貸款運行機制的完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它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提出了如何把國家助學貸款落到實處的課題.
為實現教育公平,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國家采取了多種資助措施,包括獎學金、貧困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減免學費等.國家助學貸款是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的一個重要手段,試點工作于1999年6月在北京、上海、武漢等8個城市啟動.從2000年9月1日起,國家助學貸款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但是,因為單筆貸款金額較小,成本較高,收益低,經辦銀行辦理業務的積極性不高,全國助學貸款業務發展緩慢.2004年6月8日,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出臺了《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完善了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改革了助學貸款機制,改革經辦銀行確定辦法(由政府按隸屬關系委托全國和各省級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國家助學貸款經辦銀行),對普通高校實行借款總額包干辦法(全日制在校生總數20%的比例、每人每年6000元的標準),明確了普通高校、銀行和學生在國家助學貸款實施工作中的責任,同時,建立和完善貸款償還的風險防范與補償機制,這標志著國家助學貸款新機制的誕生.
在新機制下,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取得了顯著發展,據“教育部2006年3月7日第四次新聞發布會散發的材料”顯示,截止2005年12月底,獲得貸款學生數占在校學生數的平均比例達到了14.6%.早期的貸款學生已完成學業,開始進入還款期.但是,目前拖欠還款現象不容樂觀,據有關方面抽樣調查,大學生拖欠助學貸款比例達到了20%多.拖欠還款主要是由于部分貸款學生畢業后就業困難、工作不固定、流動性大,尤其是少數學生信用意識較差.
2007年8月,國家新出臺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簡稱“生源地貸款”)政策.在教育部、財政部、銀監會等部門的指導下,為進一步擴大助學貸款的受益面,方便困難學生,實現應貸盡貸,國家開發銀行又開發了學生可在戶籍所在地申請辦理的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業務品種,最初在甘肅、江蘇、湖北、重慶、陜西等5省試點,2008年后在全國全面推開.這樣,家庭經濟困難、需要貸款的學生就有了兩種選擇(只能選擇一種):一是由國家開發銀行等銀行組織實施的生源地貸款(即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二是由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銀行提供的國家助學貸款.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完善助學貸款體制機制,推進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要求,促進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部辦公廳、國家開發銀行辦公廳2012年7月19日發了《關于加強國家開發銀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貸款學生資格認定,努力實現“應貸盡貸”,加強貸款辦理組織工作,確保貸款及時足額發放,加強貸后管理工作,努力實現“應還盡還”.
隨著貸款業務的推進,誠信問題越來越突出,事關貸款運行機制的順暢.誠信包括個人誠信、企業誠信和政府誠信.誠信缺失大量地表現為不守信用、沒有信譽、弄虛作假等.比如,大學生在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實施過程中的誠信缺失現象主要表現為申請貸款時提供虛假申請材料、錯誤使用貸款資金、有意拖欠助學貸款等.銀行的不誠信主要表現為隨意終止貸款發放等.貸款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助學貸款利息全部由財政補貼,并由有關部門直接支付給經辦銀行,國家的不誠信表現為貸款利息財政補貼不到位.
為此,《關于加強國家開發銀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關單位要對貸款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與信用宣傳活動,培養學生誠實守信意識.”為保障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可持續發展,利用多種渠道,加強誠信建設,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貸后管理降低風險,完善國家助學貸款運行機制已成為當務之急.
國家助學貸款運行機制的完善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必須以實現公共利益和維護社會秩序為價值導向,以促進高等教育公平與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指向和終極追求.這可以從社會學、經濟學、倫理學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社會學認為,由社會不平等導致的社會分層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每個社會都是由各個階級、階層組成的分層體系,有高有低.社會流動有助于分層的變化,體現社會公平.社會流動有向上流動和向下流動之分.每個人都希望向上流動而不希望向下流動.如果一個社會能夠創造更多的向上流動的機會,就是社會充滿活力的象征,是也社會進步的表現.由于我國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均衡,社會流動發生的頻率就更高.
但是,每個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分布是不均勻的,只有那些具備一定的知識、才能和機會的人才有可能上升.貧困生如果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沒有機會獲得高等教育,那他向上流動的機會就少.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實施恰恰幫助這部分人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具備向上流動的基本條件,體現教育公平,有利于學生個人發展.
貧困生大多來源于偏遠的農村地區,改變貧窮狀態的希望寄托于大學生身上.社會學特別重視代際流動的調查研究,因為代際流動才更能反映社會變遷的方向,才能改變社會乃至家庭的職業結構.在傳統社會,代際流動很少,一個人一出生就注定要在他父輩所屬的階級和階層里終其一生,子繼父業.在現代社會,每個階級和階層的大門都是敞開的,代際流動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盡管有很多代際之間向上流動的機會,但是,并非對所有的人都一律平等,它會受到許多個人條件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就是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如果貧困生不能獲得資助完成高等教育,那代際流動之間向上的機會就會很少,社會就很難獲得進步.
現在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城鄉二元結構并存,在社會變遷中,我國正在實現城市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科技在生產力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更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實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學難的問題,促進了教育公平的實現,解決了溫家寶總理科李克強總理都在強調的“不讓一個大學新生因貧困上不起學”,也解決了高校,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地方高校學費欠費率高影響學校正常運行的問題.這更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政府的誠信能為學生向上流動、推動社會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利益和道德的關系問題.利益決定道德,道德對利益有能動的反作用,二者構成了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全部內容.在倫理學基本問題中所說的“利益”是指人們的經濟利益.對企業來說,追求經濟利益是其存在的根本.但是,“義”、“利”并重是現代經濟的倫理訴求,它強調企業在重視利益的時候不要忘記“義”的問題,也就是要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和非經濟責任,也包括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社會是企業利益的來源,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必須回報社會,融入社會群體之中,與各種組織產生互動.同時,在享受社會賦予的自由及機會時,企業能以符合倫理、道德的行動作出回報,為自身發展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使企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增強競爭力,保持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對企業來說,推行有利于社會的政策,也是不可或缺的事項.
金融機構是我國經濟運行體系的核心參與者,在履行社會職責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提升行業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更好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和要求,不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更好服務社會公眾.國家開發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積極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為實現教育公平的社會目標,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積極探索和建立助學貸款新模式,為貧困大學生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創造了國家助學貸款的“開行模式”.在開發助學貸款的過程中,國家開發銀行誠信做事,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不但能夠積極促進企業自身發展,而且服務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當國家開發銀行成為助學貸款業務的全國主力銀行之后,不僅提升了企業品牌形象,而且為企業培養了上百萬潛在客戶,為自身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完善國家助學貸款運行機制有著重要的經濟學意義,使利益相關者明白誠信是最佳選擇,有利于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博弈論是經濟學中的著名理論,為我們觀察社會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已在軍事、政治、商業、法律、經濟學等諸多領域有非常成功的應用.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出現轉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被市場經濟體制所代替.但是,在社會體制轉型時期,社會上存在比較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導致市場經濟秩序混亂,正在日益嚴重地侵蝕著我們的社會.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誠信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市場經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道德秩序,誠信是其精髓.只有遵循誠信規則,市場經濟才能正常運作.但是,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天生具有逐利的本性,常以自身的利益作為選擇行動的標準.他們之所以講誠信,是因為他們通過比較講誠信與不講誠信的成本和收益時發現,當講誠信的收益大于成本時,他們才會選擇講誠信.如果情況正好相反,那他們就會選擇不講誠信.在實際運行中,他們對誠信的選擇不僅只由自身利益單方面決定,還要取決于其他的參與者,并且受其他多種因素影響,這本身就是博弈的過程.這說明,誠信危機不僅僅是個道德問題,經濟學認為誠信也是人們作為經濟人作出理性選擇的結果.
在助學貸款實施過程中,學生、學校、銀行、政府都是參與者,他們都是理性經濟人,在市場經濟中會追逐著利益最大化.在參與者當中,政府誠信居于社會誠信的核心地位.政府失信對于社會有極強的侵蝕與傳染作用.政府誠信缺失常表現為,某些政府官員對著群眾信誓旦旦,背后信義全無.學生為了自身的利益刻意逃避銀行的貸款追討,采取失信的策略,銀行在此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是選擇放貸還是緊縮貸款,學校在此情況下的策略是選擇維護學生的利益還是選擇和銀行一起承擔違約的風險……這些都構成了博弈.在重復的博弈中,人們追求長期利益會導致信任.誠信是導致國家助學貸款機制順暢運行的潤滑劑.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國家助學貸款運行機制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博弈過程,需要利益相關者誠信的支撐.本文只是著重分析了國家助學貸款運行機制的內涵,分析了完善國家助學貸款運行機制的背景,探析了完善國家助學貸款的深層意義.至于如何完善國家助學貸款運行機制的問題還有待做進一步思考.
〔1〕教育部辦公廳.國家開發銀行辦公廳關于加強國家開發銀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資助廳 [2012]1號.http://gaokao.chsi.com.cn/gkxx/zc/moe/201208/20120809/334112053.html.
〔2〕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內涵研究[J].理論探討,2006(4).
〔4〕鄭培鋼,王恒利.完善國家助學貸款誠信機制芻議[J].中國成人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