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宇 董輝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雙Endorutton技術治療鎖骨遠端NeerⅡ型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該院收治的18例鎖骨遠端NeerⅡ型骨折采用改良雙Endorutton技術進行治療。 結果 18例患者均獲得5~8個月的隨訪,參照Lazzcano標準并結合術后X線片評定療效:優13例,良5例。結論 改良雙Endorutton技術具有操作方便、創傷小、無需二次手術取出,減輕了患者痛苦及經濟負擔,是一種新而好的方法。
[關鍵詞] ENDOBUTTON鋼板;鎖骨遠端骨折;NeerⅡ型;內固定術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b)-0095-02
鎖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之一,而鎖骨遠端骨折在其發生率中占12%~21%[1]。按照Neer分型[2],Ⅱ型骨折因喙鎖韌帶斷裂,為不穩定骨折,近折端受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的牽拉向上后方移位,遠折端受上肢重力的牽引向下移位,使得兩端分離,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常常會導致骨不連,一般需手術治療,其術式較多,臨床療效各異。為了探討改良雙Endobutton技術治療鎖骨遠端NeerⅡ型骨折的臨床療效,自2009年10月—2011年1月,該院采用改良雙Endobutton技術對18例鎖骨遠端NeerⅡ型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療效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18例患者均經X線證實為單純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男13例,女5例;年齡17~60歲,平均35.5歲;左側11例,右側7例;車禍傷10例,摔傷5例,墜落傷3例。其中閉合性骨折12例,開放性骨折6例,均無合并血管神經損傷。主要臨床表現:患者肩部皮膚均有挫傷,有局部疼痛、腫脹癥狀,鎖骨近端向上突起,患側上臂外展和上舉功能受限。受傷至手術時間1~3 d,平均2 d。
1.2 手術方法
采用臂叢+頸叢阻滯或全身麻醉,取沙灘椅體位,亦可平臥位,患側肩部墊高。
從喙突尖向鎖骨遠端前緣做弧形切口,長約5~6 cm,依次切開,順著三角肌纖維鈍性分開,暴露喙突、鎖骨遠端及斷裂的喙鎖韌帶,適當清理喙突上軟組織,確認喙突的內、外側邊緣,在喙突下用骨膜剝離器于對側阻擋,以免傷及深面的神經、血管,用Φ4.5 mm空心鉆在克氏針導引下于喙突中心區自上而下貫穿喙突。復位鎖骨滿意后,在位于肩鎖關節內側約3 cm 與喙突同一矢狀面鎖骨干上用同樣方法鉆孔,用測深器經隧道測量鎖骨上緣與喙突下緣的距離,根據所得長度選擇適當的Endobutton鋼板。
將2根強生愛昔邦縫線分別穿過此鋼板的第1、4孔,第3根縫線穿過此鋼板的絆。將帶有縫線的Endobutton鋼板置于喙突下方,用1根0.8 mm的鋼絲對折后自鎖骨孔穿入從喙突下穿出,將3根縫線繞在鋼絲對折處,向上牽引,使3根縫線及環形絆全部從喙突隧道、鎖骨隧道中拉出。
在留于鎖骨上方的袢環中放入第2個Endobutton 鋼板(剪去袢環使用),先將紐扣鋼板側放,將過袢環的單根縫線穿過第2塊鋼板的1、4 孔,放平并系緊縫線,使縫線頭打結系于袢環的頂部,將環線和鋼板鎖住,即完成喙鎖韌帶錐狀部分的重建。喙鎖韌帶的斜方韌帶部分重建:在鎖骨上第1個孔的外側1 cm處用2 mm的克氏針自上而下地鉆孔,同樣用鋼絲牽引留在喙突上方的2束愛昔邦縫線,拉緊打結,完成沖洗術野,逐層縫合切口,術畢。
1.3 術后處理
術后行常規抗生素治療,用三角巾懸吊患肢3周,當患者自覺疼痛緩解后即可行肩關節主動功能鍛煉,鍛煉期間避免患肢負重及外力撞擊,術后3、6個月后來院攝X線片復查。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Lazzcano標準[3]結合術后X線片評定療效。優:肩部無疼痛,無自覺或他覺力量減弱,肩關節活動正常,恢復原工作,X 線片示骨折端解剖復位;良:患肩活動有輕度疼痛,肩關節活動輕度受限,外展、上舉達不到180°,自覺力量減弱,X線片示骨折端復位稍差;差:患肩活動時疼痛,力量弱,肩關節活動受限,X線片示骨折端復位差。
2 結果
18例患者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5~8個月,平均6個月。按上述標準評定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該組優13例,良5例。
3 討論
鎖骨骨折發生率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青壯年和兒童為多發群體。鎖骨位于表淺,呈“S”形連接于胸骨柄和肩峰間,是連接上肢和軀干的骨性支架,起支撐、懸吊肩胛帶的作用。因而,在遭受外力時易發骨折。
NeerⅡ型骨折是由于近端失去喙鎖韌帶的穩定作用而產生的,常出現骨折近端向上方和后方的移位,由于肢體的重力作用遠端也會出現輕度向下移位。肩關節活動時會帶動骨折遠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