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蕾 施榕 宋徽江 楊勇
(1.上海市浦東新區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124;2.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上海 200025)
浦東新區三林及周邊的北蔡、川沙、合慶鎮屬城鄉結合地區,鄉村醫生承擔著農村人口和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隨著鎮村一體化建設的深入推進,鄉村醫生納入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統一管理。通過對鄉村醫生工作現狀、崗位培訓和學歷教育需求的調查,有助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鄉村醫生提供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崗位培訓,對有學歷要求的鄉村醫生提供再教育機會,將有利于農村家庭醫生制服務的全面開展。
2012年8-9月,浦東新區三林及北蔡、川沙、合慶地區在崗的鄉村醫生共計170人。其中三林及北蔡、川沙、合慶地區鄉村醫生數分別為:31、20、65、54人。
自行設計鄉村醫生調查問卷,內容包括鄉村醫生基本情況、工作現狀、培訓情況、教育需求等,由經過統一培訓的家庭醫生負責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70份,三林、北蔡、川沙、合慶分別回收30、15、63、53份,合計161份,回收率為94.7%。
數據錄入采用Epidata軟件,并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161名鄉村醫生中男41名(25.5%),女120名(74.5%);在職人員占69.6%,退休返聘占30.4%;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8.2±3.1)歲,其中年齡≤30歲占7.5%,31~45歲占32.3%,46~60歲占45.3%,>60歲占14.9%;平均工作年限為25年;學歷:初中或中專占47.8%,高中占8.1%,大專占42.9%,本科占1.2%;職稱:無職稱占9.3%,執業助理醫師占29.8%,助理醫師占54.1%,執業醫師占6.8%(表1)。

表1 4個鎮鄉村醫生年齡結構 n(%)
鄉村醫生提供的服務主要為基本醫療、慢性病管理、健康宣教、婦幼保健、傳染病防治、計劃生育指導、殘疾人康復指導及藥品管理等。以2011年的工作報表為依據,每名鄉村醫生年平均基本醫療服務5 250人次,公共衛生服務2 976人次(表2)。
2.3.1 崗位培訓

表2 4個鎮衛生室年基本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量
有43.5%的鄉村醫生參加過全科醫學的崗位培訓。鄉村醫生參加崗位培訓1~2次/年的占28.0%,3~4次/年的占43.5%,5~6次/年的占28.5%。由區鎮初保辦和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占97.6%,由二、三級醫院組織的僅占2.4%。
2.3.2 培訓內容
54.0%的鄉村醫生認為基本醫療培訓非常重要,60.9%的鄉村醫生認為公共衛生崗位培訓重要。基本醫療7項培訓內容排序,依次為診療能力、病史采集及病史書寫、藥學知識與處方書寫規范、接診及醫患溝通技巧、轉診標準和適時轉診能力、家庭病床訪視、中醫及適宜技術;公共衛生8項培訓內容排序,依次為慢性病管理與隨訪、健康宣教、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婦女兒童保健、腫瘤社區訪視、傳染病防治、計劃免疫指導、計劃生育指導。
2.3.3 培訓形式
82.6%的鄉村醫生希望的培訓形式為“半脫產”;可接受的培訓時間:1~3月占38.5%,3~6月占51.6%,6~12月占為7.5%。認為適宜的培訓地點: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70.2%,區級及以上醫院占26.7%,在村衛生室接受上級醫生指導的占3.1%。
46.0%的鄉村醫生有參加學歷教育的意向,以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分別有24.0%、53.3%、22.7%的鄉村醫生希望通過全脫產、夜大、網絡教育的形式完成學歷教育;涉及學歷教育的經費,100.0%的鄉村醫生都希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給予部分經濟補助。
對是否愿意參加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崗位培訓,88.9%的鄉村醫生表示愿意。希望通過崗位培訓和學歷教育提高業務技能(89.5%),參加職稱評定或晉升(30.8%),獲取證書或文憑(26.6%);11.1%的人員表示不愿意,原因依次是年齡偏大、培訓期間工資待遇問題、地點不方便、工作離不開、執業范圍受限、認為沒有必要。
以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衛生服務網絡在我國農村存在已有近半個多世紀,并已成為國家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醫生承擔了廣大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等衛生服務工作。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原有的農村衛生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農村居民日漸增長的醫療需求和醫療消費水平,需要逐漸向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模式過渡。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目前鄉村醫生隊伍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探討對鄉村醫生開展全科培訓,使其轉變觀念并掌握全科知識與技能,成為全科醫生的助手是當務之急。
現階段各鎮村衛生室鄉村醫生普遍呈“一高三低”狀況[1],即高年齡(>45歲占60.2%)、低學歷、低職稱、低水平。在崗的鄉村醫生1/3是退休返聘人員,崗位穩定性差,且很多人員未經過系統的醫學專業培訓就從事鄉村醫生工作。鄉村醫生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廣大農民的健康及農村衛生工作的成敗。
鄉村醫生的隊伍建設不僅要靠政府部門制定相應的規劃,設立鄉村醫生規范化教育機構,還要有激勵機制鼓勵新生力量加入到鄉村醫生隊伍中來[2]。鎮村一體化管理后,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責任承擔鄉村醫生的培訓工作,不僅要支持鄉村醫生的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還必須規范鄉村醫生的全科培訓,提升鄉村醫生的綜合能力,適應新形勢下醫療服務的新模式。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有44.1%的鄉村醫生已接受專科及以上的高等醫學教育,并有46.0%的鄉村醫生希望通過學歷教育進一步提升學歷。專科的學歷教育更多的是以理論授課形式進行,臨床實踐的時間有限,對培養面向個人、家庭和社區為主的全科醫生還缺乏經驗。現有的鄉村醫生崗位培訓制度雖能保證80.0%以上的鄉村醫生接受定期的崗位培訓[3],但仍有培訓內容不系統、不規范,培訓質量不高等問題存在。
3.2.1 注重鄉村醫生的在崗培訓
要提高鄉村醫生的整體素質,開展鄉村醫生在崗培訓是重點。在崗培訓可以減少鄉村醫生脫離工作崗位的時間及鄉村醫生因外出培訓而減少的經濟收入。更主要的是可以根據鄉村醫生的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采用形式多樣的培訓方式。本次調查顯示,有88.9%的鄉村醫生有意愿接受繼續教育,且89.5%的鄉村醫生是以提高技能為目的。
3.2.2 改進在崗培訓的內容和方式
本次調查結果提示我們:①當前的鄉村醫生對公共衛生與預防保健的培訓需求較基本醫療高,這與居民的服務需求及大量的外來人口導入有直接關系,因此應該加強公共衛生與預防保健方面的知識培訓。②培訓方式的改進,目前鄉村醫生的在崗培訓主要由區鎮合管辦和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多以集體授課和短期臨床實踐為主,培訓質量較低。鄉村醫生表示有意愿接受臨床進修,可能的情況下會進行脫產培訓,可接受的培訓時間長度為3~6個月為宜;鄉村醫生希望有直接的臨床指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委派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醫生定期到村衛生室進行指導值得探討。
3.2.3 提高鄉村醫生的全科意識
此次調查涉及的4個鎮均屬于城鄉接合地區,已逐步開展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模式,全科醫生是提供服務的主體,而鄉村醫生對本地區的衛生狀況比較了解,將是全科醫生在農村地區的有力助手。這些地區的鄉村醫生僅43.5%參加過全科醫學的培養,多以在崗短期培訓為主,沒有經過系統的、正規化全科培訓。
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創建成為上海市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具備了對鄉村醫生開展全科社區實踐的教學能力,而且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在崗培訓,省時省錢,是比較理想的培訓基地。本中心將年齡在45周歲以下,經過鄉村醫生系統化、正規化培訓并取得相當于中專水平畢業證書的在崗醫生作為全科醫學知識培訓的對象[4],已經取得很好的效果。
鎮村一體化管理后,鄉村醫生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管理,中心首先要確保鄉村醫生有穩定的工資收入,確定其在農村地區衛生服務中的重要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要設立專項經費提供鄉村醫生外出進行培訓和進修學習。并將培訓納入鄉村醫生考核范疇,將考核結果與其工資獎勵、職稱聘任等掛鉤,充分提高鄉村醫生的培訓積極性,使鄉村醫生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5]。
總之,上海正在大力推進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鄉村醫生要成為全科醫生的助手,勢必要加強再培訓,尤以全科知識的技能培訓為重,逐步提高服務能力,滿足農村地區日益增長的衛生保健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明媚, 曹斌, 周文泳.農村城市化進程中鄉村醫師的管理和發展[J].社區衛生保健, 2007, 6(2): 119-121.
[2]臧禮忠, 劉寶.關于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下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衛生資源, 2010, 13(4): 190-192.
[3]衛生部.2001-2010年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EB/OL].(2001-12-29).http://www.tjyzh.cn/chengjiao/show.aspx?id=306&cid=33.
[4]朱建華.鄉村醫生全科醫學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醫學信息, 2010, 23(3): 278-279.
[5]王鵬.從制約鄉村醫生在崗培訓因素談鄉村醫生培訓[J].中國現代醫生, 2010, 48(15):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