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望豐,楊正望,謝 非
(1.新疆佳音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830004;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410007)
清代名醫陳士鐸在《石室秘錄·卷五·論子嗣》[1]中說,“女子不能生子有十病。……一胎胞冷也,一脾胃寒也,一帶脈急也,一肝氣郁也,一痰氣盛也,一相火旺也,一腎水衰也,一任督病也,一膀胱氣化不行也,一氣血虛而不能攝也。”就是說不孕癥有“胎胞冷”等十大病因。筆者認為這是陳氏關于不孕癥的中醫病因學方面最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本文就此十大病因結合現代醫學研究作一初步探討,以便更好地領悟其內涵,指導臨床工作。
胎胞指胞宮即子宮,胎胞冷可以理解為人體對子宮溫度的調節功能失常所致的一組子宮寒冷癥狀,表現為小腹冷痛、月經稀少、婚久不孕、舌淡苔白、脈象沉遲等征象。《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說:“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參”,天寒地凍,滴水成冰,草木都不能生長繁殖,人體因“胞胎冷”影響生殖而致“宮寒不孕”也是很自然的,就如雞蛋放在冰箱里是不能孵化出小雞一樣。目前我們還不能說中醫所謂胞宮冷等同于西醫的某種或某些病,因為中西醫之間比較有時就像二胡與小提琴的比較,只能幫助我們對某種內涵的理解,所以我們這樣認為:胎胞冷所致的不孕癥與多種子宮因素及排卵情況有關,子宮因素[2]引起的不孕癥占30%~40%,包括子宮發育不良問題所致的原發性不育;子宮內膜異常影響受精卵著床;以及宮頸異常影響精子的活動、上游與儲存等,都可能導致不孕癥。此外,女性在月經第14 天左右排卵,排卵后體溫上升0.3~0.5 ℃,如果體溫沒有上升或上升慢、持續的時間短或上升不到0.3 ℃,說明沒有排卵或黃體功能不足,也是不孕癥的常見原因。
主要表現為食少納呆、形寒肢冷、苔白脈遲等癥。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既往多將不孕責之腎及沖任,而很少歸咎于脾胃,有失偏頗。因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生殖功能密切相關。《諸病源候論》指出“將攝失宜,飲食不節,乘風取冷,或勞傷過度,致風冷之氣乘其經血,結于子臟,故使無子”。脾胃寒系可引起消化系統功能失調,比如神經性厭食癥、偏食或過度節食、營養不良,過度消瘦,都會影響生育。現已證實:維生素E、A、B 族及微量元素硒、鋅、銅缺乏,都會影響生育,導致營養不良性不孕癥。
帶脈是經絡中奇經八脈之一,姑且不論帶脈的實質是什么,如何理解其與妊娠的相關性? 可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帶脈為諸多縱行經脈之約束,帶脈拘急,則諸經氣血不通,可引起導致不孕的相關疾病。《諸病源候論》說“月水不節,內生積聚,令絕子”。二是從帶脈的循行部位來分析。帶脈形如腰帶,繞身一周,斜行少腹,少腹即兩側腹股溝處,對男性而言,少腹內有精索通過,血液回流障礙造成的精索靜脈曲張,導致弱精子癥或無精癥,是引起女方不孕的重要原因;而女性少腹之內正是輸卵管之所在,輸卵管不通是最常見的不孕原因;現代研究:輸卵管因素約[3]占不孕原因的20%~40%,由淋球菌、沙眼衣原體、結核菌等引起的輸卵管炎癥,或性病、人流、闌尾炎、各種手術繼發感染等,導致黏膜破壞、粘連、積水或阻塞而致不孕;還有輸卵管發育不全、管壁收縮功能減弱、上皮纖毛蠕動減退等均為不孕之因。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肝氣郁則可出現月經紊亂、痛經、閉經,乃至不孕;陳修園在《女科要旨》中也提出“女人無子,經水不調者,皆由內有七情之傷”。因肝氣郁結,情志不達,沖任失和,則不能攝精成胎。精神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很大,女性更為明顯,因精神抑郁、過度恐慌、緊張焦慮或壓抑,可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改變,從而影響卵巢功能,導致無排卵或排卵減少、卵泡發育不良,以及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孕酮過少、黃體稀薄等均可致不孕癥。
“肥者多痰,瘦者多氣”。凡過胖或過瘦均為不健之象。痰是一種病理代謝產物,根據痰的性狀及兼癥,又分寒痰、熱痰、濕痰、燥痰及風痰、瘀痰、膿痰等,需根據臨床辨證論治。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質疑“痰與不孕有關”,或者認為是牽強附會,關鍵在于對中醫“痰”的實質缺乏理解,中醫把痰分有形之痰(咳嗽吐之可見)和無形之痰(體液中無處不到);而此處“痰氣盛”正是指“無形之痰”。《丹溪心法》說:“若是肥盛婦人,稟受甚厚,恣于酒食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與前述脾胃虛寒之營養不良性不孕相反,這里指的是營養過剩,多為大吃大喝,食入量超過正常需要量,出現過度肥胖、血脂過高,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謝失常的疾病,也是導致不孕的常見原因。
火為陽,水為陰,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水能克火,水不足則火太旺謂之相火旺盛。《傅青主女科》說“相火偏旺,精血同源,精血虧者,即陰血之不足也,水虧則木火易動,火熾則精血亦受其灼,以致氤氳之氣漸滅,故男施而女不孕”。從詞義分析,兩個火為炎,即輕者為火,重者為炎,現代醫學常說的炎癥與中醫說的火旺異曲同工,而婦科各種炎癥所致不孕癥是讀者熟知的;同時,中醫有一種平衡醫學思想,認為陰陽平衡才會健康。比如人體內有多種激素,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就是健康的;而相火旺盛可以理解為某些激素[4]分泌過多,比如高催乳素血癥、高雄激素血癥,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等,現已確認都是不孕癥的病因。
腎主水,主生殖,自然界缺水則草木不能生長,人若缺水也不能生長發育,故育齡期婦女出現腎水衰而不孕,更年期之后也是腎水衰,天癸竭,自然不會妊娠了。《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精”泛指男女生殖系統的精微物質,說明腎與妊娠的關系最為密切。中西醫所說的“腎”的含義不同,西醫說腎是指“腎臟”這一解剖學概念,中醫說的“腎”含義比較廣泛,實際上與腎臟、腎上腺以及腦垂體、甲狀腺、胸腺、卵巢等內分泌組織的物質和功能都有關系;中醫“腎水衰”是對腎陰和腎精虛損所致的一系列癥狀的概括,與西醫“腎衰”的病理概念也是相關而內涵不同。從近代中西醫研究分析,中醫腎水衰所致的不孕癥主要涉及到婦科內分泌方面的病變,如排卵功能障礙、功能性月經稀少、西蒙癥(simmond disease)、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等。
任脈和督脈也是經絡中的奇經八脈,均與胎孕有關。《內經》有“任主胞胎”之說,說明任脈與妊娠直接相關;而《素問·骨空論》“督脈有病,其女子不孕”是中醫關于不孕癥的最早記載。《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任脈行于前而主一身之陰,督脈行于后而主一身之陽,二者是維持人體陰陽平衡的主要經脈。所以《石室秘錄·卷五·論任督》提出“此二脈者,胞胎之主脈,無則好不受妊。”現代研究表明,任脈和督脈的病癥,關系到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控失常[2],以及瘦素、整合素等子宮局部調節因子失常,由此可引起內分泌失調、月經紊亂、子宮內膜病變、以及精卵不能結合或受精卵著床障礙等,均為不孕之因。
膀胱氣化不行多表現為小便不利。曾在臨床遇到數例不孕癥患者多年反復出現尿路感染,而部分女性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與雌激素分泌不足相關,故從臨床和內分泌方面可以間接理解膀胱氣化不行與不孕癥的相關性。中醫認為對于不孕問題要關注“氣化”二字,氣化是生命活動的基本方式。比如說,臨床常見的精液不液化、精子和卵子不能相結合,都是不能生育的。現代研究表明,中醫說的“氣化不行”還與部分免疫性疾病有關[5],主要是免疫缺陷或紊亂,多因生殖系統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種免疫引起,目前研究認為主要有抗精子AsAb 和抗卵透明帶兩種免疫性不孕,約占不孕患者10%,臨床上可通過免疫學試驗查證。
中醫認為氣與血都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其生成均離不開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在代謝過程中又能相互為用、相互轉化。《素問》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而婦女以血為本,氣血虧虛,生化無源則不孕,這與“脾胃寒”之營養不良性不孕原理一致;另一問題是“不能攝”,《丹溪心法》也提到“子宮干澀無血,不能攝受精氣”。所以我們把“不能攝”歸納為二個方面,一是在B 超下可以見到的單側或雙側輸卵管傘端上舉,因輸卵管傘端“不能從卵巢攝取卵子”向子宮方向輸送而致不孕,這類病人多需手術治療或輔助生殖技術才能受孕;二是 “卵子不能攝取精子”,即精卵不能結合也是不會妊娠的。
總之,《石室秘錄》對不孕癥病因學的認識相當深刻,為相關疾病的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論依據,但因當時條件所限不可能達到如今的“微觀”程度,即便是生殖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對不孕癥病因的研究仍有很多空白。不明原因不孕高達10%~20%,本文在分析原文基礎上有所發揮,從中西醫不同角度進行了初步探討,以求縱深了解其相應的內涵實質,望能拋磚引玉,通過深化對不孕癥病因學的研究,開拓思路,探本求源,更好地指導臨床并提高其治療效果。
[1]陳士鐸.石室秘錄[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205-206.
[2]程 涇.婦科疑難病現代中醫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28-831.
[3]陳 霞,于紅娟.不孕癥中醫特色療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21-23.
[4]李 力,喬 杰.實用生殖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48-249.
[5]劉敏如,歐陽惠卿.實用中醫婦科學(第2 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