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楊
當藥物進入人體后,最重要的代謝場所便是肝臟和腎臟。無論是口服藥還是注射用藥,進入體內后都要經過肝臟或腎臟代謝、解毒。當藥物用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便會對肝、腎造成損害。那么,肝腎損害具有哪些臨床表現?肝腎出現損害應用什么方法治療?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肝腎損害?本文現就這些問題進行解析。
一位即將畢業的北京某大學女生,為了能在找工作時不因相貌減分,非常想把面部的痤瘡治好。四處打聽后,她得到一個中草藥偏方,于是便開始照方服藥,結果兩周后便感到腹脹惡心、食欲不振,尿呈濃茶色,只得來到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副主任醫師張濤處就診。系列肝功能檢查結果顯示,該女生谷丙轉氨酶1800IU/ml,尿膽紅素+++,被診斷為急性肝衰竭,當即被收入醫院治療。盡管醫院全力搶救,仍未能阻止患者病情惡化,很快又發生肝性腦病,進而昏迷,最終接受肝移植方才挽回生命。張濤認為,藥物性肝炎大多是患者自身用藥不當所致。
二十多歲的小張因工作壓力大、睡眠質量欠佳,出現了發熱、咽痛、渾身酸痛的癥狀。小張以為自己感冒了,為了盡快好起來,他私自加大了感冒藥的劑量,并縮短了用藥間隔。由于口苦、食欲欠佳,他幾乎沒有進食。3 天后,小張感到眼瞼腫脹、尿量減少,隨后,雙下肢也出現了水腫。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肌酐明顯升高,已經出現了急性腎損害。北京友誼醫院腎內科主治醫師張愛華認為,有些感冒藥物雖然是非處方藥,但也需要有醫師或藥師指導,而且特別需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劑量和給藥間隔服用。超量用藥再加上疾病本身導致營養攝入量不足,極有可能降低腎有效循環血量,嚴重時,可導致急性腎小管壞死,腎功能不全。
亂用藥物對肝腎的損害程度與藥物毒性和服用劑量有關。不恰當地合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對肝腎會造成更大的損害。主要表現為:部分肝細胞壞死,出現黃疸、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等肝功能異常情況。這在臨床上被稱為藥物性肝炎。據有關統計,用于臨床的藥物有萬余種。其中,大部分藥物需經肝臟代謝,一部分藥物會引起肝損害。一旦出現藥物性肝損害,應立即停用有關或可疑的藥物。發現藥物性肝炎后,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
有關資料顯示,急性腎損害由藥物引起的高達28.9%,60 歲以上的患者占51%,合并基礎疾病的慢性腎臟病最為常見,約占20%。藥物性腎損害除引起急性腎衰竭外,還可引起急性間質性腎炎、急性腎炎綜合征、腎病綜合征、急性梗阻性腎病、慢性腎損害等。若能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可以逆轉。否則可發展成慢性腎衰竭,嚴重者還需要長期透析治療,對患者造成嚴重危害。
據張濤副主任醫師介紹,伴隨著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和新藥層出不窮,藥物性肝損害發病率也日益增高,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2002 ~2012 年收治的5000 余名住院患者中,藥物性肝損害的患者占比達18%,且此比例還在呈逐年增高之勢。
目前臨床常用藥品多達3000 余種,曾有報道的、可引發藥物性肝損害的藥物達1000 余種。常見于抗生素類藥物(抗細菌、抗真菌及抗結核桿菌類藥物等)、腫瘤化療藥物、器官移植者服用的抗排異藥物、降脂藥、用于治療骨關節病藥物、治療皮膚病的中草藥及中成藥,以及某些保健品。
藥物性肝腎損害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肝腎功能有可能恢復。所以用藥后必須密切觀察,一旦出現轉氨酶、尿膽紅素異常,少尿或無尿、血尿、不明原因水腫、腰部脹痛、不明原因血肌酐升高,即應高度懷疑藥物引起肝、腎損害的可能,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到正規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北京友誼醫院專家提醒廣大讀者,為了減少藥物性肝、腎損害的發生,一定要使用有質量保證的藥品,自己不亂用藥。用藥前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用藥務必謹慎,避免超療程、超劑量用藥,對于普遍認為比較安全的中藥、保健品也應提高警惕。
當然,治病還要分清輕重緩急,如因病情必須使用某些對肝、腎有損害作用的藥物時,應該適當減少藥物劑量,同時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用藥期間密切注意肝、腎功能變化,一旦出現肝、腎損害,立即停藥并及時就醫。此外,應盡量避免多種藥物同時服用,必須用藥的患者,在用藥期間應密切監測肝腎功能,一旦發現異常盡快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