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賢飛

▲華西協合大學醫院門診部大門(現華西醫院行政辦公樓大門),右為時任院長加拿大人楊濟靈

▲1982 年,搶救日本登山運動員松田宏也

▲華西協合大學醫院護士在社區為市民種痘
近代西方教會在華的傳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現代醫學科學及早期醫學教育在中國的落地生根,四川成都華西醫院的發展歷史即是最好的證明。華西醫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2 年西方傳教士在成都創辦的仁濟醫院、存仁醫院和仁濟女醫院。而今天,華西醫院已經成為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醫學中心。
清光緒十八年(1892 年),由加拿大人啟爾德(O.L.Kilborn)醫生、斯蒂文森(Stevenson)醫生等組成的英美會“先遣隊”,從上海溯長江、岷江而上,抵達成都,租用四圣祠北街12 號民房建立福音堂和西醫診所,由啟爾德醫生主持,初名福音醫院,后定名仁濟醫院,由于限收男病人,故又稱四圣祠仁濟男醫院。
仁濟早期雖然名為醫院,實為診所,醫生僅啟爾德一人,設備亦極為簡陋。1895 年“成都教案”中,該醫院被民眾打毀,1896年秋,又在原址建成醫院一所,始有25 張男病床。1907 年,美國牙醫林則(A.W.Lindsay ) 醫生在仁濟醫院設立牙科診所,是為四川最早的牙科診所。1911 年林則在四圣祠禮拜堂左側修建獨立的仁濟牙癥醫院,是中國現代口腔醫學的發源地,號稱“遠東第一牙科”。到民國初年,仁濟醫院有病床120 張,設內科、外科、花柳科,有醫師11 人,醫技力量和設備在當時的成都乃至四川堪稱一流。
1894 年,美國人甘來德受美以美會派遣,在陜西街福音堂附近開設藥房、醫院,初名美以美診所,后定名存仁醫院。
仁濟女醫院建立于1896 年,位于四圣祠附近新巷子,由加拿大英美會女布道會創辦。創辦人為啟希賢(R. G. kilborn)醫生。啟希賢1894 年同啟爾德結婚并在成都生育了4 個孩子。她是在華西工作的第一位受過專門訓練的女醫生。啟希賢主要的成就在于兒科病患的診治,并在四川組織發起“天足運動”,曾擔任成都天足會的會長,積極宣傳廢除纏足的惡俗。
啟爾德、啟希賢、甘來德、林則等人,分別是四川現代內、外、婦產、兒、牙等醫療業務的開拓者。他們被譽為“華西醫藥的先驅者”。同時,啟爾德還是四川紅十字會的創始人之一,1911 年辛亥革命期間,這位著名的外科醫生走出醫院,在泥濘之中救護傷員和病人。啟爾德夫婦還于1914 年主導并參與創建了華西協合大學醫科。1920 年,啟爾德休假回加拿大,不幸染肺炎病故。消息傳到成都后,社會名流在文廟為他舉辦了傳統的祭奠儀式。
隸屬于教會的仁濟等醫院,主觀上承載著教會傳教的理想,客觀上實踐著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學目標,是“西學東漸”的客觀載體,為當時之四川乃至中國西部帶來了現代醫學科學和早期的醫學教育。
1910 年,由英、美、加等國基督教會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正式成立,大學醫科幾乎同時開始籌建,并于1914 年正式開辦。醫科首任科長由存仁醫院院長、美國人甘來德擔任,此后由莫爾思、胡祖遺、黎伯斐、李哲士相繼擔任。
1914 年1 月,醫科正式開學,首屆學生僅7 人,設預科制與七年制。高標準和淘汰制是華大醫科的辦學特色,根據學生主修科目數量,每年有1 科或2 科不及格者不得升級,淘汰率為三分之一或更多,故醫科畢業生數量稀少。1924年華西協合大學開始招收女生,率先在中國西部實現男女合校,1932 年,醫學院第一位女生樂以成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后來成為中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
1922 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諾給予華大“臨時特許書”。經過12 年的畢業生成績復核,從1934 年起,紐約州立大學直接授權華西協合大學,在頒發本校畢業證書的同時,代授紐約州立大學學位證書。1938 年,華大向美國醫學考試委員會全國協會提出申請,并獲準成為該協會成員。1927 年,華西協合大學向四川省政府申請備案,1933 年正式獲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改名為“私立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對內稱醫牙學院總院,下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醫學院和牙學院,1932 年,醫學院院長由莫爾思、啟真道相繼擔任。1935年,教育部褒揚華大稱:“該校辦理,尚具基礎,醫牙兩科成績特著?!?/p>
1929 年1 月2 日,存仁醫院由一家普通多科性醫院改為眼耳鼻喉??漆t院,這是當時中國和東南亞最大的一所五官專科醫院,被譽為我國眼耳鼻喉學科的重要發源地。1931 年7 月起,醫科設置兩年制的研究生培訓課程,招收專攻眼科、耳鼻喉科的研究生,這是華大的第一個研究生培養點。自1930 年代起,為中國眼科、耳鼻喉科培育了一代精英,有些人后來成為眼科界、耳鼻喉科界的泰斗和著名專家。
1937 年7 月,抗日戰爭爆發,戰區中央大學醫學院、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燕京大學等五所大學內遷成都,史稱“五大學聯合時期”。是時,華西壩匯聚了內科學家戚壽南、外科學家董秉奇、神經學家程玉麐、眼科學家陳耀真、胚胎學家童第周、細菌學家林飛卿、病理學家侯寶璋、解剖學家張查禮等一大批中國名醫,其中不乏泰斗級的人物。此外,中國牙科的創始人林則、第一位牙科博士黃天啟、中國公共衛生學之父陳志潛、生化學家藍天鶴、藥學家湯騰漢等領銜各領域的醫生、科學家皆集中于華西壩。
1938 年7 月1 日,“華大、中大、齊大三大學聯合醫院”成立并開始運行。聯合醫院成立后,由華大醫學院院長啟真道任總指導,中大醫學院院長戚壽南任總院長,承擔了醫學院校的臨床教學工作,平均每日在院病人約400 人,年門診量約10 萬人次。
為了適應醫學教育的發展,華西協合大學于1924 年開始醞釀在大學附近建一所規模更大的醫院,同時將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集中于此,使之成為中國西部的醫學中心。新大學醫院選址于國學巷,開辦費得到中央庚款7.5 萬元,及中華文化基金1.5 萬元,后又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英國庚子賠款基金會等捐款,于1936 年冬在華西壩奠基。1946 年6 月20 日,大學醫院作為一所當時最新、設施較完整的附屬綜合醫院全面啟動,并正式命名為“華西協合大學醫院”??⒐ず蟮拇髮W醫院,規模宏大,科室完備,設施先進,設病床500 張,日門診可接收500 人,醫院占地面積80 余畝。至此,華西前輩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在華西壩建立一個醫藥衛生中心的夙愿,這個當時被稱為“醫藥城堡”的大院正是今日華西醫院的教學、行政辦公園區。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以樂以成、楊振華、宋儒耀為代表的一批華西人,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醫院,和全院師生員工一道,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姑涝陂g,醫院先后派出以宋儒耀教授和謝錫瑹教授任隊長的兩批“赴朝矯形手術隊”,赴前線救護傷員。1958 年,溫江大批農民出現嚴重的鉤端螺旋體出血性肺水腫,華西醫院與其他兄弟醫院密切合作,一周之內就完全控制了疫情。同時,醫院還積極組織巡回醫療隊,參與到消滅西昌血吸蟲病、防治茂汶阿壩克山病等地方多發病的工作中,并在地方上舉辦了多期培訓班,為基層培訓了大批醫療專業人才。
1982 年5 月,日本登山隊員松田宏也在四川攀登貢嘎山時遇險失蹤,19 天后才被當地人發現救回。此時的松田宏也由于嚴重創傷、極度饑餓和冷凍的打擊,全身極度衰竭,多臟器受損,伴繼發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多種致命性疾病。送來華西醫院后,由副院長張光儒等19人組成治療小組,經過46 天的搶救,終于使病人轉危為安,最終康復出院,被國際社會稱為“突破性的外科醫學奇跡”。
時至今日,華西醫院多個專業學科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在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中,華西醫院共救治地震傷員2710 人,其中危重傷員1153 人,ICU 收治155 人,完成手術1397 臺次,住院死亡率1.25%,創下世界重大災難醫療救援史上的許多奇跡,被溫家寶總理贊譽為“不僅有崇高的道德,而且有精湛的技術”;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英雄群體”的稱號。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在杜甫留下千古絕句的萬里橋頭,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堅守 “關懷、服務”之理念,堅持 “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之精神,遵循“厚德精業、求實創新”之院訓,在醫學的海洋里乘風破浪,向著“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目標,揚帆遠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