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賓 郭淑珍 肖玲

▲密蒙花飲片
密蒙花,始載于《雷公炮炙論》,又名小錦花,在宋開寶六年《開寶本草》中,曾稱為“蜜蒙花”。后《本草綱目》改稱“密蒙花”。蘇頌曰:“密蒙花生益州川谷,今蜀中州郡皆有之,木高丈余。葉似冬青葉而厚,背白色有細毛,又似橘葉,花為紫色,二月、三月采花暴干用。”李時珍曰:“其花繁密,密茸如簇錦,故名水錦花。”《大觀本草》所附“簡州密蒙花”藥圖與今用密蒙花原植物一致,綜上所述可知古書所載的密蒙花的植物分布、形態(tài)、生態(tài)、花期、顏色與今用密蒙花均相一致。
在美麗的西雙版納,流傳著一個傣家人喜歡用密蒙花制黃色“毫楞”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戶人家的院子里長著一棵密蒙花。這家人在院子一側的石臺上淘米、洗菜。在密蒙花盛開的一天,這家女主人把泡著糯米的瓦盆擺在密蒙花下的石臺上。夜里,刮了一陣大風,密蒙花枝、花朵被風吹落了不少,有的正好落在瓦盆里。次日凌晨,女主人淘米時,并沒有徹底將密蒙花淘干凈,就放在木屜上蒸。等到米蒸熟后,飄出一陣陣香氣。女主人揭開木蓋,發(fā)現(xiàn)白米飯變成了黃米飯,而且氣味比平常清香多了。一家人喜出望外,吃過后,個個贊不絕口。
從此,這戶人家就用密蒙花泡米蒸制糯米飯。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當?shù)厝司陀妹苊苫ㄗ鳛榕疵罪埖娜玖稀S捎诮瘘S色“毫楞”與佛院僧侶的袈裟同色,因此,每到清明時,傣家人就用密蒙花染成金黃色的糯米飯來祭奠祖先,以表對親人的尊敬與懷念之情。
密蒙花味甘,性微寒。歸肝經(jīng)。具清熱瀉火,養(yǎng)肝明目,退翳之功效。常用于治療目赤腫痛,多淚羞明,目生翳膜,肝虛目暗,視物昏花等癥。密蒙花除作藥用外,其提取物在食品方面應用廣泛,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密蒙花為常用中藥。《中國藥典》收載為馬錢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蕾及其花序。為落葉灌木,高約3m。小枝略呈四棱形,密被灰白色茸毛。葉對生,矩圓狀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5 ~10cm,寬1 ~3cm,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小鋸齒,上面被細星狀毛,下面密被灰白色至黃色星狀茸毛。聚傘圓錐花序頂生,密被灰白色柔毛;花芳香,花萼4 裂,外面被毛,花冠淡紫色至白色,筒狀,長1 ~1.2cm,徑2 ~3mm,筒內面黃色,疏生茸毛,外面密被茸毛,雄蕊4,著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頂端被茸毛。蒴果卵形,2 瓣裂。種子多數(shù),具翅。花期2 ~3月,果期7 ~8月。
本品多為野 生, 生 于 海拔200 ~2800m的山坡、丘陵、河邊、村邊的灌木叢中。喜溫暖、濕潤,溫度25℃時生長最好。稍耐寒,忌積水。密蒙花分布于西南、中南及陜西、甘肅、貴州。主產(chǎn)于陜西旬陽、紫陽,甘肅武都、天水,湖北宜昌、襄陽、荊州、巴東,四川金堂、廣漢、江油、廣元,河南商城,陜西安康,云南楚雄、大理及其周邊地區(qū),貴州安順等地。此外,廣西、湖南等地亦產(chǎn)。銷往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密蒙花的采收期在每年2 ~3 月間,在花未開放時,采摘簇生的花蕾,除凈枝梗等雜質,曬干,置通風干燥處即可。密蒙花商品不分等級,均為統(tǒng)貨。本品以花蕾排列緊密,色灰褐,有細毛茸,質柔軟者為佳。
本品多為花蕾密聚的花序小分枝,呈不規(guī)則圓錐狀,長1.5 ~3cm。表面灰綠色或棕黃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狀,上端略大,長0.3 ~1cm, 直徑0.1 ~0.2cm;花萼鐘狀,先端4 齒裂;花冠筒狀,與萼等長或稍長,先端4 裂,裂片卵形;雄蕊4,著生在花冠管中部。質柔軟。氣微香,味微苦。
但少數(shù)地方曾有以瑞香科植物結香的干燥花蕾或花序充密蒙花用,此二者科屬不同,不宜以結香花當密蒙花入藥。二者區(qū)別如附表。

密蒙花與結香花的鑒別品名 密蒙花 結香花科屬 馬錢科 瑞香科大小 長3.5~7mm 長6~8mm毛茸 密被黃色或灰白色短茸毛 密被黃色、淺黃色或灰白絹絲狀長毛茸,長達1mm以上單花無花瓣;花萼管狀,頂端4裂,呈花瓣狀;花管內部黃色或黃棕色,但不顯紫紅棕色雄蕊 4枚,一輪 8枚,二輪花被 花萼鐘狀,花冠管狀,花管內部紫紅棕色或棕色花序形狀 聚傘圓錐花序 頭狀花序大小 極不均勻,小者數(shù)朵花一簇,大者多至數(shù)百多,徑可至3.5cm 均勻,常數(shù)十朵一簇,徑約2cm左右花軸 多不直,絕不呈鉤狀彎曲 鉤狀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