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國靜 裴海嬌 徐亞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艾葉與我國百姓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素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說。
艾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經。《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有祛寒逐濕,散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皮膚瘙癢,濕疹瘡癬,風濕關節腫脹疼痛。此外,將艾草煮水全身浸泡沐浴,也可以作局部的腳浴、手浴、坐浴,對于氣血循環不好與皮膚癢者妙不可言。現代用艾草萃取或干燥艾草莖葉制成枕頭、被褥、椅墊、鞋墊可以讓藥草成分緩和釋放,有保健的功效。艾葉雖然用途廣泛,但應注意也有其副作用,對消化道及皮膚有一定刺激性。大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出現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的一系列中毒癥狀。
艾,多年生草本,高45 ~120cm。莖直立,圓柱形具明顯棱,基部木質化,中部以上分枝,被灰白色軟毛。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并密布腺點,下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莖頂端葉片全緣或3 裂。花序總狀,頂生,由多數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 ~5 層,邊緣膜質,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 裂;雄蕊5 枚,聚藥,花絲短,著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細長,頂端2 分叉,子房下位,1 室。瘦果長圓形。花期7 ~10月。
艾葉為5 月中旬采收,此時采集的艾絨富有彈性,絨長而柔韌,是優良的艾絨。湖北蘄州盛產蘄艾。蘄艾植株高大,可達1.5 米~2m,含揮發油多,葉寬而厚,密而長,取干葉揉之成絨團,易制作艾絨,出絨率高。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蘄艾。”
艾葉的炮制方法有醋炒、醋蒸、酒炒、炒焦、炒炭等。一般認為艾葉生品性燥,擅于理血氣,散風寒濕邪;醋艾葉溫而不燥,能增強逐寒止痛作用;艾葉炭辛散之性大減,溫經止血作用增強;醋艾炭溫經止血力強。
在詩經時代,艾葉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針灸術的“灸”。艾葉中含有一種揮發油,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艾灸的方式使燃燒生成物的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的皮膚上,通過灸熱滲透體內而起作用。
艾葉曬干搗碎成絨,為“艾絨”,是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質柔軟如絨,易燃而不起火焰,氣味芳香,適合灸用。根據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細之分,粗者多用于溫針或制作艾條,細者多用于制作艾炷。艾絨的特點是燃燒時火力溫和,其溫熱能直透皮膚、肌肉深處,使人有舒快之感。艾絨質量的優劣,可直接影響到施灸的效果。用質量優、無雜質、且干燥而存放日久的艾絨,施灸的效力則更大,療效愈佳,反之則差。不僅如此,劣質艾絨,燃燒時火力暴躁,易使病人有灼痛感,難以忍受。含雜質較多的雜質艾絨,燃燒時艾炷常有爆裂的流弊。新制的艾絨,含揮發油較多,施灸時火力過強,故應選擇陳久的艾絨為佳。
灸法是艾葉應用的一大主要方面,近代對艾灸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研究十分重視,在艾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方面也有較快的進展,已開發出蘄艾精、蘄艾蚊香、艾葉牙膏、艾葉浴劑、艾葉油香精、艾蒿枕、蘄州艾條、無煙艾條等系列產品,艾葉保健食品也正在開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