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桂云 劉永忠
益智仁為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實。性味辛,溫。歸脾,腎經。具有溫脾止瀉,攝唾涎,暖腎,固精縮尿等功效。是臨床常用中藥之一。
益智為多年生草本,高1 ~3m。葉柄短;葉片披針形,長20 ~35cm,寬3 ~6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寬楔形緣具脫落性小剛毛,葉緣具細齒;葉舌膜質,二裂,長1 ~2cm,少數達3cm,被淡棕色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長8 ~15cm,在花蕾時包藏于鞘狀的總狀苞片內;花序軸被極短的柔毛;小花梗長1 ~2mm;苞片膜質,棕色;花萼管狀,長約1.2cm,先端3 淺齒裂,一側深裂,外被短柔毛;花冠管與萼管幾等長,裂片3,長圓形,長約1.8cm,上方1 片稍大,先端略呈兜狀,白色,外被短柔毛;唇瓣倒卵形,長約2cm,粉紅色,并有紅色條紋,先端邊緣皺波狀;側生退化雄蕊錐狀,長約2mm;雄蕊1,花絲扁平,線形,長約1.2cm,花藥長6 ~7mm,藥隔先端具圓形雞冠狀附屬物;子房下位,密被茸毛。蒴果球形或橢圓形,干時紡錘形,果皮上有明顯的縱向維管束條紋,長1.2 ~2cm,直徑約1cm,不開裂,果熟時黃綠色或乳黃色。種子多數,不規則扁圓形,被淡黃色假種皮。花期2 ~4 月,果期5 ~8 月。
本品呈橢圓形,兩端略尖,長1.2 ~2cm,直徑1~1.3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縱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線13 ~20 條,頂端有花被殘基,基部常殘存果梗。果皮薄而稍韌,與種子緊貼,種子集結成團,中有隔膜將種子團分為3 瓣,每瓣有種子6 ~11 粒。種子呈不規則的扁圓形,略有鈍棱,直徑約3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質硬,胚乳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辛,微苦。
外果皮為1 列類方形細胞,外被角質層。中果皮主為薄壁組織,細胞長方形,切向延長,薄壁組織中有油細胞與維管束散列,油細胞直徑16 ~20μm,韌皮部外側有纖維覆蓋,纖維直徑8~20μm。內果皮為1 列切向延長薄壁細胞,內側棱脊突起處細胞壁薄。種子橫切面:假種皮易脫落,有時留存,細胞壁極薄,切向長條狀,少數類圓形。種皮表皮細胞1 列,類方形,長12 ~16μm,寬約12μm,壁較厚;其內為1 列薄壁細胞,內充滿黃棕色色素;油細胞3 ~4 列,形狀大小不一,長26 ~30μm,寬20 ~40μm,內含油滴。內種皮為1 列棕色石細胞,長30 ~40μm,寬約20μm,略徑向延長,排列緊密,壁極厚,胞腔細小偏在外側,呈圓形,內含小球狀氧化硅塊。外胚乳較大而肥厚,細胞長圓形,內含淀粉粒;內胚乳細胞較小,呈多角形,內含糊粉粒;胚在內胚乳中央,細胞壁不明顯。
在臨床治療脾虛多涎、口水自流,質地清稀時,可用益智仁、白術、黨參、茯苓各9g,陳皮6g。水煎服,每日1 劑。
治療腎虛遺尿、尿頻時,可采用益智仁、烏藥各等份。研為細末,酒煎山藥末為糊,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用淡鹽湯或米飲送下,每日3 次。或用鹽炒益智仁、鹽炒補骨脂各60g。共研為細末,分作6 包,每天早晨以米湯泡服1包(成人加倍),6 日為1 個療程。
治療脾腎虛寒、五更泄瀉時,益智仁、補骨脂、肉豆蔻各10g。水煎服,每日1 劑,以溫腎暖脾止瀉。
鹽益智仁的炮制方法為:每100kg原料,用食鹽2kg,取凈益智仁,用定量開水把鹽溶化,鹽水和益智仁充分拌勻。悶潤至鹽水被吸盡。把炒藥鍋加熱,手試溫度有灼熱感時,把益智仁投放進藥鍋中炒,藥鍋不斷加熱,水汽不斷增多,待水汽變少以后,香氣會逐漸飄散出來。幾分鐘后,用不銹鋼勺撈出少許益智仁,觀察其表面的顏色有無焦斑。隨著溫度的加熱,香氣也大了起來。重復幾次。待益智仁符合炮制規范標準后就可以出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