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淑玉
在全球醫藥政策調整下,北京醫藥產業如何面臨創新挑戰?如何理解醫藥領域的創新?在醫藥產業發展中,什么是有實際意義的創新?日前,在由北京科委牽頭主辦的“第十七屆北京國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論壇”上,與會者圍繞“跨界融合,生物醫藥發展的新機遇”的論壇主題,開展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討。此屆論壇分別舉辦了“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G20工程)高峰論壇”、“2013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醫藥業商會第二屆質量論壇”、“金融助推G20工程創新發展研討會”、 “醫療器械企業發展策略研討會”、 “部分高校藥學院、生命科學院院長論壇”等。來自政府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中外知名醫藥企業決策人及科研專家等在會上各抒已見,各種觀點不斷交鋒,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與深思。
在論壇中,不少專家認為,近年來,創新這個概念大家都在提,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科技創新已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但在醫藥產業發展中,應該如何進行適應實際發展需要的創新?我國的差距在哪里?這引起與會各位專家學者及企業家的熱議。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參贊劉志明在發言中認為,目前我國還沒有成為創新型國家,我國在原始創新方面,尚未能形成主導世界的科學學科。在許多情況下,是二流的人才在用一流的設備做科研。他說,我們現在不差錢,也不差儀器設備,但差的是世界一流的人才。在湯森路透發布的“2012全球百強創新機構”中,中國企業無一上榜。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經濟的轉型,對于很多中國企業而言,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不創新轉型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創新藥物百家匯公司董事長兼先聲藥業董事長任晉生在發言中,也談了自己的感受。他說:“兩年前,曾經有一位在美國生物醫藥以及在化學制藥行業極有影響的香港分析師,在我們企業交流時對我說,‘中國有數千家藥廠,現在都想做藥物創新,但你們最大的困難是沒有經驗,是要交學費的。你們過去在仿制藥,在制造、銷售方面,特別是本土市場銷售方面有經驗,可以管幾千人,但是你們有沒有管過一千人的研發隊伍?你們的經驗是不夠的,這幾乎是所有中國制藥企業的短板,這需要你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想一想到底應該怎么做?'”任晉生認為這些話非常坦誠,也在企業創新的過程中時時提醒著他。
“在座的各位老總,你們要問一下,對創新這個詞,你們自己的理解是什么,是新技術還是新產品。你如何為自己的企業定位?”美國羅氏制藥業臨床藥理部高級總監徐志新博士在發言中提出了一個直接針對醫藥企業老總的問題。徐志新說:“當你真正理解創新之后,你重新制定企業的發展策略才是對的。創新是完成產品。過去平均每研發一個新藥大概需要的總投資和時間是15億美金,15年,而現在完成一個品種則需要約45億美金,15到20年。你們能不能承受這個巨大壓力?新藥的研發,從一期到最后完成產品,這個過程中,90%都會大浪淘沙。換句話說,你要真正要走這條路的時候,你是不是真的準備好要做這個測試?!?/p>
北京美中雙和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曉意認為,簡單地為了創新去創新一個藥,這絕對不可取,因為風險過大。在培養產品的過程,一定要從培養市場開始,這兩者要同步。這一點很重要,不然你的產品很容易被別人顛覆掉。
四環醫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車馮升以他所在企業的創新歷程談了他對創新的理解和體會,他認為,創新的核心是觀念的創新,創新很重要的是領軍人物,企業上下要達成一個共識,還有一個就是制度的保障,一個公司最大的老板是制度,而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