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校(西醫院校更突出)教材編寫這項光榮而偉大的任務,多數是由院校最高領導指派下面比較“好”的教師來完成的,或者是由他的學生來完成的,而主編卻是最高領導。至于這最高領導醫術學術水平如何,可就不好說了。寫完的教材又由誰來校對,由誰來確定它的水準,那就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了。如果讓我說真話,我說新教材不如老教材實用。另外,還有很常見的古怪現象值得深思。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學院里學生認可和喜歡的敬業的老師偏偏受領導排擠,這是既可怕又可悲的事。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圣地,不是誤人子弟和拍馬屁的地方。
沒有好教材,哪來的好學問?沒有好教師,哪有好學生?
如果一個學中醫的人能堅持學習中醫專業七八年,他就不會輕易改行。他能學下來,說明他學中醫的思想和觀念準備得比較充分,志向、抱負與價值取向都確定了。他學的東西多了,在臨床上出問題就少了,那么出成果也不會拖上十年八年。他能在工作中體現自身價值,他更不會背叛祖國醫學,他只會努力讓中醫發展得更好。
反過來說,有些學生畢業后,自以為學的專業知識很多了,滿足于我是博士,我是碩士。可是他臨床經歷短,業務水平低,或僅憑湯頭開方子一成不變,給患者治病療效甚微。這不是中醫不行,而是他自己沒有信心。他可能會認為中醫藥沒有作用,后悔自己不應該學這個專業,其實還是他沒有走進去。這些人一旦給別人治病沒有療效,就沒有成就感,然后就很有可能反叛中醫,改行。這樣的人,不管他做什么,都不會好到哪兒去,因為他下不了苦功。
過去中醫有老師帶領,現在更要靠自己去學習、去掌握。學生不能光背書本上的中藥學、方劑學,不是簡簡單單地學習學習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一個好的中醫,要經歷非常漫長的臨床過程,臨床接觸病例要非常廣泛。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實踐中還要有一個專門認識草藥、飲片的過程。你要熟悉中藥的性質、形狀、產地等影響藥物質量的很多因素,甚至還要會通過品嘗藥的味道來辨別藥的質量和真假。不但要知道藥性,還要會區別所有草藥的不同之處,還要了解飲片的炮制過程。以上這些,現在的中醫醫生都熟悉嗎?現在的情況是,學了五六年中醫的大學生,連個甘草都不認識,就是買了假藥自己都不知道,也找不到沒有療效的原因。
培養醫生好比培養指揮員,你不給高標準訓練的機會,你怎么讓他上戰場指揮打仗!
有些 “為人師表”的中醫老師,從講師到博導,講課和寫文章都是振振有詞。可自己或家人一旦生病,不管大病小病,病輕病重,首選的就是西藥治療,打點滴成了他們慣用的伎倆。這種“高手”還真不少,至少占相當的比例。選藥治病是他們的自由,但是為人師表,這種表現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極其嚴重的,小到影響一個班的學生,中到影響一個年級的學生,大到影響一屆的學生。學生們會感覺:你說中醫治病神奇有效,可現在我的老師、教授有病卻用西藥,看來中醫中藥治病值得懷疑。
缺乏自信的師長猶如不信佛的和尚,念經不拜佛的假和尚,留在廟里虛度光陰也就罷了,可是長此下去卻嚴重損害了中醫形象,更有害于中醫的繼承和發展,豈不誤人子弟,毀我中醫嗎?
導師與保姆
研究生、博士生絕大多數是奮發圖強的好學者,表面上看很輕松,實際上他們也很辛苦:一是不想虛度年華,要千方百計地找教材。他們勤學習,旨在獲得真才實學,可惜教材質量如何,有些導師肚里有多少料就說不準了;二是他們想按時完成學業,為了順利獲得學位,只能順服地跟在導師身后。
針對這個問題,我的一位同仁給我講了一個公開的秘密:“你只要盡力充當導師的勤務兵、辦事員,甚至當保姆,那你就能百分之百地按時順利畢業。”你看這些學生多不容易。
另外,我有一位相識的同行,他原來畢業于某縣衛生學校,業務水平很一般,但是社交能力很強。三年前的夏天我們相見時,他說:“蘭大夫,我雖然工作忙一些,但忙得比較值。你看我現在既是院長又拿國務院的津貼,既是省里的政協委員,又是博士生導師。別嫌我多嘴,你不能悶著頭光忙專業,在這個社會里充滿著…”他很自豪地對我說。
在如此的教育體制下,中醫還有未來嗎?
有些中醫醫院的住院三部曲:
床位緊張,住院患者住進來馬上做與疾病相關的檢驗(這當然是對的,也是名正言順的),該不該做的各種檢查都要做,該不該用的西藥三下五除二都輸上,努力爭取在5~7天內將你的住院押金先洗白了,然后請你趕快出院。患者不愿出院再補充押金,醫院就會拒絕。拒絕的理由很充分:已經給你確診了,也給你開好了一堆西藥和中成藥,帶回家服用治療就可以了,醫院床位緊張,你沒有必要占用緊張的床位,讓給下一位需要住院的病人吧。
我想醫院說得很“在理”,應該盡快讓你出院。因為你已經把大宗的檢驗費、治療費、藥費全花了,繼續住下去只能收取可憐的床位費,留你住下去那會影響人家的任務量和經濟收入。
醫生不用再提高醫療水平了,也用不著提高,因為大多數醫生用的是西藥。西醫院的方式方法,不待辨證,拿來就用。這樣下去,中醫的救死扶傷傳統精神遺失殆盡,中醫不讓人罵死,也是在自掘墳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