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黃河醫院(300110)張俐
糖尿病足主要是因糖尿病的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引起下肢血液循環不足、缺血、潰瘍、壞死甚至并發感染的一種足部病變[1]。糖尿病足部病變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患者截肢致殘的主要原因。
臨床資料[2]顯示:糖尿病患者約有12%~15%會發生足潰瘍,其中約85%的患者最終發展至下肢截肢;高齡、病程長的糖尿病足患者,易發生猝死[3]。糖尿病足的預防重于治療,早期對糖尿病患者的預防教育及足部保健護理,可顯著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率及致殘率。
隨著治療糖尿病足方法的創新,糖尿病足的護理亦出現了新進展,在原有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了專科新技術的護理,本文主要從糖尿病足的發病機制、分級、預防、心理護理、傷口護理、行為干預等幾個方面加以綜述。
1.1 發病機制 糖尿病足發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4]:①足部壓力的變化;②外周血管疾病;③神經病變;④多種細菌感染。患者往往在血管、神經病變的基礎上有外傷,外傷后的細菌感染共同促成了糖尿病足的發生。高達5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周圍神經病變且有發生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5]。周璇提出根據糖尿病足的生理和病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治療及護理[6]。
1.2 危險因素 糖尿病足發生的危險因素:根據病變因素的來源及其可控制性,把發生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類。①外部因素:肥胖、血糖控制不良、足外傷(穿不合適的鞋),足的衛生保健差,不適當的足部護理,酗酒、吸煙、沒有掌握DM的有關知識及不依從性等。②內部因素:糖尿病病程長(超過10年),男性合并腎、眼睛病變,視神經受損,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老年獨居,足部變形。對外部因素患者可以進行控制,但內部因素卻不能,因而關注外因更重要,研究表明,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復小損傷是糖尿病足潰瘍形成并截肢的主要誘因,血糖控制不良者比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的糖尿病患者截肢率高2倍。
根據Wagner的分類原則,將糖尿病分為0~5級。
2.1 0級:皮膚完整無開放性病灶,肢端供血不足,顏色紫紺或蒼白;肢端發涼,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肢端刺痛或灼傷,常伴有足跖或足的畸形。
2.2 1級:肢端皮膚有開放性病灶,水泡,血泡,雞眼或胼胝,凍傷或燙傷及其他皮膚損傷所引起的淺表潰瘍,但病灶未波及深部組織。
2.3 2級: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組織,常有輕度蜂窩組織炎,多發生膿灶或竇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間隙擴大,造成足底、足背貫通性潰瘍或壞疽,膿性分泌物較多,足或指趾皮膚灶性干性壞疽,但肌腱韌帶尚無破壞。
2.4 3級:肌腱韌帶組織破壞,蜂窩組織炎融合形成大膿腫,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增多,足或少數足趾干性壞疽,但骨質破壞尚不明顯。
2.5 4級:嚴重感染已造成骨質破壞,骨髓炎,骨關節破壞或已形成假關節,部分足趾發生濕性或干性嚴重性壞死。
2.6 5級: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導致嚴重的濕性或干性壞疽,肢端變黑,常波及踝關節及小腿[7]。
根據足部病變的性質,可分為濕性、干性、混合性三種類型。干濕性壞疽發生在同一足或不同足,往往先有部分干性壞疽,隨發展感染擴散為干濕性壞疽[8]。
4.1 心理護理 患者因患病時間長,足部疼痛,易產生焦慮、緊張、抑郁等消極情緒,護理人員應盡可能給予情感支持。在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應該熱情接待患者,作好入院介紹及簡單的疾病知識介紹。住院期間要用和藹、真誠的語言與患者加強溝通,了解其心理動態,并以嫻熟的技術和高質量的服務取得患者的信任,幫助其消除緊張、焦慮情緒。
在患者住院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及時將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防治知識和護理方法告知患者和家屬,讓患者對糖尿病足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同時向患者介紹糖尿病足痊愈病例,鼓勵患者保持樂觀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還應及時了解患者的情緒和期望,做好心理疏導[9]。
4.2 積極控制血糖 長期的高血糖是糖尿病血管和神經并發癥發生的重要原因。故應積極配合醫生控制血糖,遵循有效、平穩地控制血糖的原則,力爭達到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兩小時血糖<9.0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根據醫囑指導患者在糖尿病飲食基礎上按時按劑量服用降糖藥,不可隨意增量或減量服藥,更不允許私自停藥;對使用胰島素的患者,須在餐前半小時皮下注射,并教會患者自行注射技術,注意抽吸胰島素時每毫升所含單位量,確保時間、劑量準確;注射部位要經常輪換,以免皮下硬結影響吸收;了解胰島素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每日監測血糖,根據血糖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之內[10]。
4.3 糖尿病足潰瘍的護理 ①減輕對足的壓力:減輕體重和負荷是促進足潰瘍愈合的重要因素,指導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對部分不能堅持臥床休息的患者使用全接觸性的石膏鞋,它能均勻地分散足部和腿部的壓力,起到保護潰瘍面的作用。②根據藥物敏感試驗使用敏感抗生素,同時輔以疏通血管、活血化淤藥物及營養神經治療。③注意傷口感染情況:請外科醫生及造口師會診以確定是否作切開引流或腳趾切除,有壞死組織時應進行清創換藥,必要時使用潰瘍糊或清創膠,創面無壞死腐爛組織時,在表面噴灑表皮生長因子,促進傷口愈合[11]。
加強糖尿病知識宣傳,積極預防糖尿病足的復發。指導患者及家屬將足部護理視為生活的組成部分。加強足部監護,積極防治誘發因素,培養良好的足部衛生習慣,每日檢查足部,經常用溫水泡腳(37℃~40℃),注意觀察足部皮膚色澤,動脈血管的搏動,感覺功能,局部溫濕度的變化等。選擇合適的鞋襪保護足部皮膚,不能赤腳走路或赤腳穿鞋,少穿塑料、硬底拖鞋,防止皮膚受傷,引起足潰瘍。注重修剪趾甲,注意要平著剪,不宜剪太短,也不宜剪得有角度,以免損傷甲溝造成繼發感染;不要撕掉或剪掉胼胝周圍的死皮;不要隨意使用足銼、雞眼膏、雞眼水、刀片來自己處理雞眼,應到醫院請專科醫生治療。指導患者足部按摩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從趾尖向上至膝關節按摩,加強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等穴位按摩[12],2~4次/d,10~15min/次,注意動作應柔軟,防止擦傷皮膚,早、中、晚各1次,每次10min。寒冷時注意足部保暖,冬天睡覺時可使用棉織護腳套,忌用熱水袋、電熱毯、電燙壺保暖以免燙傷。
研究證明[13],通過行為干預是糖尿病足最根本的治療措施,是改善預后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的關鍵。①合理飲食:患者應適當控制總熱量攝入,選擇高纖維、低糖的食物,限制膽固醇、動物脂肪的攝取,堅持一日三餐,定時定量;②體育鍛煉:糖尿病患者應堅持規律運動,每天進行至少30min的中等強度運動;③心理干預:通過心理護理干預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主要包括心理咨詢、松弛療法、音樂療法、生物反饋療法與運動療法等措施;④維持體重:應督促糖尿病患者進行減肥,同時配合規律的運動與合理的飲食以避免體重的增加。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及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足或下肢組織破壞的一種病變[14]。因此,糖尿病足的預防比治療更為重要,應早期預防,其關鍵在于識別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早期發現病情并及時治療[15]。而護理人員則要在掌握糖尿病常規護理的同時,時刻注意掌握糖尿病足的專項護理新技術,又由于糖尿病足患者病程長,體質較差,因此更應作好其臨床治療、護理及健康宣教等方面的護理工作,以便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足的惡化,避免發展到必須截肢的程度,進而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