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40歲的呂春維決定做一件有些理想化的大事情。
此前10多年中,他幾乎是一個連續創業的狂人,身上的光環不可謂不多——最早的海外華人網上購物網站之一ChinaMalls.com的聯合創始人、中華商務網創始人、中國電商鼻祖8848的 CEO、全球第一家商業化P2P流媒體公司光芒國際(Roxbeam)的總裁最近2年里,他又協助天使投資人薛蠻子做起了風投,看了數百個創業項目。不過,呂春維依然心有不甘,一直在尋覓一個可以串起所有創業激情與夢想的大機會。
直到2011年,以色列創業公司Waze的走紅才給他帶來了靈感。它是一家以眾包(Crowd sourcing)方式更新地圖數據的導航應用公司,近年來一路狂飆,在全球豪取了4000萬用戶。Waze CEO諾姆·巴丁(Noam Bardin)曾經夸下海口,借助眾多手機裝有Waze應用的普通車主實時上傳行車數據和交通路況,“我們只用了三天就把巴黎的地圖重新畫了一遍”。KPCB合作人、“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也曾在其《2013互聯網趨勢報告》中專門介紹Waze,并將它列為“重新想象交通”的顛覆性創新模式。
隨著聲名鵲起,Waze的身價也水漲船高,從2008年起它已經獲得了連續三輪的風險投資,其中不乏KPCB、香港富豪李嘉誠等巨頭的身影。它最近還拒絕了蘋果公司高達5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其理由只有一個:出價太低。
“Waze的口號是‘Outsmart Traffic Together,意思是讓所有每天出行的普通車主團結起來,只要打開Waze APP,利用‘眾包+UGC(用戶貢獻內容)的模式,就能戰勝傳統交通模式,這是一次革命性的創新機遇。”呂春維意識到自己苦盼已久的大機會來了,馬上回國創立了車托幫,取意“一個有關車的烏托邦”,希望能在中國打造另外一個Waze。
在一番融資、并購與團隊搭建動作之后,車托幫2012年6月正式開張,用戶數也迅速攀升到了500萬。盡管有很多UGC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的聲音,但呂春維堅信車托幫可以成為移動互聯網中有關車的最知名品牌,而且“會比Waze更懂中國”。
“混搭型”新公司
去年12月10日下午,一封至關重要的新郵件提示閃現在呂春維的手機上,發信人是微信的締造者Allenzhang(張小龍)。信的內容很簡潔,肯定了車托幫的“微信路況”公眾號(weixinlukuang)將是微信開放平臺上用來解決行車問題的優秀第三方應用,并給出了可以深度合作的信號:“讓團隊先跑動起來吧,一些需要開放的API,可以逐步來開放。”
此前的一個多月,微信剛剛宣布開放,車托幫團隊就馬上推出了“微信路況”公眾號——第一款可以在微信上查詢出行信息的微信APP,用戶通過分享自己的位置信息,就能收到所在區域的擁堵信息反饋。
“與微信的合作是天作之合,我們都想做出一款偉大的產品給用戶,不用跳出微信、無需額外下載APP,用戶就可以知路況、避擁堵、少罰單。”呂春維稱在微信開放更多接口的支持下,新版本的“微信路況”將成為諸多微信用戶的裝機必備產品:它可以允許用戶自定義一條出行路徑,每天推送該路徑的交通擁堵情況;它具有位置回傳與語音提示功能,可以智能辨別用戶所處區域的交通狀況,并以語音指導用戶規避擁堵、封路等特殊情況,實現智能導航;在新交規實施之后,它已實現罰單信息主動推送,無需用戶單獨輸入查詢
截至目前,“微信路況”已獲得了數萬微信用戶的關注,原因就在于它簡單易用,同時它也沒有諸多微信公眾大號進行病毒營銷的短視做法。呂春維稱,“微信已經有3億用戶,只要有10%的用戶使用微信路況,這3000萬用戶實時上傳的內容與交通信息會進入車托幫的數據后臺,越海量的上傳數據就意味著越精準的出行導航。”
實際上,車托幫正在對Waze僅有單款APP的產品架構進行中國式改造,除了“微信路況”微信APP,車托幫目前還擁有安駕電子狗、車托幫APP、Web版“違章點評”等產品,這形成了一種“混搭型”的產品矩陣——每一個產品都如同一個觸手,每天實時抓取用戶以“UGC+眾包”模式上傳的交通數據信息,導入車托幫在云端的車況、信息綜合處理與服務平臺,然后將導航數據反饋給用戶,其可怕之處在于用戶越多,路況變化就會越實時,導航也越精準。
不過,質疑該眾包模式的觀點也不在少數,歸結到一點就是中國車主似乎缺乏主動分享數據信息的習慣。呂春維并不贊同這種特殊國情論,“現在普通車主每天幫忙上傳的電子眼數據已經達到6000多個,他們并沒有想到先幫到別人,標出這些出行‘陷阱方便自己上班,無形中也幫助了別人”。
其實,Waze與車托幫的產品都采用了“被動眾包”技術,用戶只要打開相關APP應用,無論是否主動上報擁堵、電子眼、交通管制等信息,車主的移動速度數據上傳到云端,同樣可以變成惠及他人的出行信息。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導航、電子眼類工具的生產制作模式,此前它們只能依靠保養大量浮動車進行數據采集,每季度或半年更新一次數據,然后賣給地圖廠商,費時費力,且只能薄利維持。
在車托幫正式運作之前,呂春維正是靠這種模式打動了楊賴土加盟,后者是新科導航創始人、中國第一款手機電子狗產品“安駕電子狗”的創始人。安駕電子狗曾經在蘋果應用商店的導航類應用中名列第一達半年之久,用戶數也達到了200萬規模,但一直找不到更好的轉型突破方向。兩人面談以后,一拍即合,安駕電子狗也隨即并入了車托幫。
這些還不足以解釋為何車托幫會迅速走紅,它其實還擁有另外一個“混搭”的秘密——一個擁有“兩級助推火箭”的新型移動互聯網公司。它的第一級火箭是車托幫產品矩陣都在采用的“UGC+眾包”模式,隨著用戶基數的攀升,它的準確性與實時性將取代傳統的導航工具;第二級火箭則是車托幫正在添加的社交化、游戲化、O2O電商化等新要素,從而增加產品的社區粘性。
以社交功能為例,新版的車托幫APP添加了一個對講機功能,在用戶遭遇堵車時,可以及時報告擁堵原因,并能與周圍一公里范圍內的車主搭訕聊天。“在堵車的時候,車主首先想知道堵車的原因,然后會想吐槽殺時間,這些都是剛性需求。”呂春維稱。
目前負責車托幫核心技術開發的楊賴土也正研究如何添加一些游戲化要素,比如鼓勵用戶在累積使用車托幫產品的里程數,在城市的某些區域設定一些“奪寶任務”,并給以頭銜、積分等獎勵。楊賴土稱:“Waze其實也是一個偉大的游戲模型,將用戶開車的場景變成一場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大型游戲場,開車就是游戲,車托幫同樣會如此設計。”
“共享經濟”生意經
薛蠻子一直有一個小遺憾,當年他慧眼發現了80后大男孩李想,并創造了“汽車之家”網站4000萬美元賣給澳洲電訊的投資神話,但后來感覺有些賣早了。于是,他一直在尋覓一個機會,能夠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再造一個“汽車之家”,直到呂春維說準備做中國版Waze時,薛蠻子毫不猶豫選擇了投資,并出任車托幫董事長一職。
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薛蠻子有這樣一個判斷:自己投資的不是一個簡單的移動互聯網產品,而是一種“與所有人息息相關的、車輪上的生活方式”。
呂春維也曾經無數次與團隊溝通如何實現車托幫的大夢想——“China Waze And Beyond”,在一番初期摸索之后,終于發現車托幫可以站在汽車業漫長產業鏈的核心點上,但必須找到一種方式讓汽車制造商、代理商、4S店、保險公司、廣告主以及普通車主等主要環節參與進來,實現產業鏈打通。他的結論是:“車托幫其實可以成為無線車聯網領域的一個品牌,它既是無線互聯網的車主社區,又是一系列跟車有關的產品和服務的集合。”
某種程度上說,車托幫正在為工具類APP摸索出一條擺脫“空心大戶”狀態的新路徑,其盈利點就在于基于共享經濟模式的數據與營銷服務。
以數據服務為例,隨著用戶上傳數據的不斷累積,車托幫可以根據每位車主的行車速度、油耗、里程等基礎信息,勾勒出用戶的駕駛行為偏好,這是保險公司、二手車交易公司在傳統產業模式下難以獲得的寶貴信息。同時,包括福特在內的一些汽車制造商也開始找到車托幫,它們此前一直在尋覓一種方式,可以根據海量的用戶真實數據來判斷某款車型的油耗、行車軌跡、故障報修等信息,來改進汽車的性能。
另外一種頗具商業前景的盈利模式就是提供營銷廣告,呂春維稱Waze與車托幫背后都存在一個類似Groupon的O2O模型,包括加油站、快餐店、咖啡廳等線下商家的打折信息可以顯示在用戶APP的界面上,吸引車主前往消費。
不久前,Waze宣布啟動其Waze Ads服務,它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行車路線,沿途提供商家的廣告和優惠券。而據Waze提供的分析數據稱,有 20%的用戶搜索過餐廳,15% 搜過速食快餐,10% 搜過咖啡館,還有 6% 的用戶搜過商場。此外,目前用戶每月平均使用Waze應用的時間約 440 分鐘,這意味著Waze將成為廣告主青睞的“時間經濟”金礦。
“傳統地圖和導航公司的產品都太工具化了,現在要緊緊圍繞車主在行車過程中的吐槽、社交、積分、優惠等一系列需求,每天哪怕只占據用戶1~2個小時,都可以找到工具類應用的新商業價值。”車托幫合作方之一高德軟件的副總裁郄建軍稱,“現在賣地圖數據已經不再重要,關鍵是你要成為移動車聯網的流量入口,只要你在前端擁有大量用戶的數據,并與后端廠商深度合作,你就可以打通整個產業鏈,盈利將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現在,呂春維正醞釀一個新的動作,研發車載智能硬件設備,“新的設備就如同一個行車電腦,可以接入汽車的OBD(On Board Diagnostics,車載自動診斷)系統,車托幫就可以準確知道每位用戶踩了多少腳剎車,耗了多少油。”
車托幫目前的7人核心團隊來自不同背景和產業領域,薛蠻子曾笑稱他們堪比小米的“神奇七人”。例如車托幫的首席科學家王川久是吉林大學交通系主任、九州聯宇智能交通創始人,而負責游戲與社交化的Chief Producer顧智龍曾是游戲公司齊樂互動創始人,也是騰訊平臺上兩款最火爆社交游戲《夢幻海底》與《捕魚假日》的出品人。
“車托幫希望在智能汽車領域再造一個小米的故事。”呂春維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