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民 張海嘯 楊 杰 指導:呂仁和
(1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腎病內分泌科,北京,100039;2北京垂楊柳醫院中醫科,北京,100022;3中日友好醫院婦產科,北京,100029;4北京東直門醫院腎內科,北京,100007)
糖尿病胃腸病(diabetic gastroenteropathy)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自主神經病變,可發生在從食管至直腸的消化道的各個部分,包括食管綜合征、糖尿病性胃輕癱、糖尿病合并腹瀉或大便失禁、糖尿病性便秘等[1]。本病發病率較高,而臨床療效不理想,給患者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及經濟負擔,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呂老師[2-6]認為本病發生在消渴病中的消癉期,是按照脾胃虛、損、勞、衰發展的一種病變。臨床上常分三期九度進行論治,即虛損期、虛勞期、虛衰期,每期分為早、中、晚三度論治。
現代醫學對糖尿病胃腸自主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多歸結為:自主神經病變引起的微循環障礙、細胞膜功能的損傷、膽酸吸收障礙等導致的胃腸功能失調、胃腸動力減弱。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明確的病史、臨床癥狀及輔助檢查(胃腸活動的測定,生物電阻抗,X線檢查,呼氣試驗,超聲檢測,核素顯像法等),且排除基礎性胃腸疾病。臨床上沒有進行明確的分期,治療上主要以嚴格控制血糖,營養神經、抗氧化,改善自主神經功能,改善微循環、抗凝、活血化瘀、調節胃腸功能(增加胃動力、抑酸、助消化)以及補充維生素B1、B6、維生素E等對癥治療,臨床療效差。
復習整理文獻發現,目前多數中醫專家[7-10]對本病多分開來認識,分為“糖尿病胃輕癱,糖尿病性便秘,糖尿病性腹瀉”進行論治,治療方法多歸結于辨證論治、單方加減,臨床療效報道不一,缺乏統一療效判斷標準,使廣大的醫學工作者缺少臨床指導依據。全國著名糖尿病專家呂仁和教授,根據中醫的整體觀,將糖尿病胃腸自主神經病變作為一個系統進行論治,認為糖尿病胃腸神經病變是在多種病機的作用下,最終導致“脾升胃降功能”的異常,即脾的升清、運化、溫運功能失常和胃的通降功能失常,其中胃的通降作用,包含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于大腸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呂老師的觀點與《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小腸者,收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中對整個消化系統的論述相吻合。呂老師在總結古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臨床實踐及專家共識[11],對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按虛、損、勞、衰分為“虛損、虛勞、虛衰”三期,又根據個體和病情發展的差異,每期又分為早、中、晚三度,現將老師對本病的治療經驗介紹如下。
2.1 Ⅰ期 具有一般消化道疾病的癥狀或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亢進,體重減輕、乏力等。本期患者的主要表現為糖尿病癥狀,而消化道癥狀常被忽視。早期病因以肝氣郁滯為主,隨著疾病的發展進入中期,肝氣克伐脾土,脾氣受困,運化失司,導致水濕不化,痰濕內生,阻滯氣機,晚期由于久病氣郁化火,濕蘊而生熱,出現肝胃濕熱,脾胃升降功能受到影響,出現臨床癥狀,此期按以下三度進行論治。
2.1.1 肝氣郁滯 主癥:胸脅脹滿,時做嘆息或煩躁易怒,脘腹不舒,痞塞滿悶,食欲不振,舌紅,苔薄白,脈弦。治療原則:疏肝理氣和胃為主。方藥:以四逆散加減,柴胡、枳實、赤白芍、牡丹皮、甘草、香附、烏藥、夏枯草、香櫞、佛手等。如患者此期表現為腹瀉為主時,可以選用痛瀉藥方來瀉肝實脾。
2.1.2 肝犯脾土,痰濕內阻 主癥:胸脘痞塞,滿悶不舒,食欲不振,惡心欲吐,身重倦怠,大便不爽,舌淡紅,苔膩滑,脈滑。治療原則:順氣寬中,祛濕化痰。方藥:平陳湯加減,陳皮、姜半夏、茯苓、枳實、白術、砂仁、厚樸、香櫞、砂仁等。
2.1.3 肝氣犯胃,肝胃郁熱 主癥:口干、口苦,多食易饑,胃脘灼熱,泛酸噪雜,便干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或數。治療原則:疏肝清熱和胃。方藥:舒郁清解湯加減,柴胡、枳殼、赤芍、牡丹皮、白芍、茵陳、炒梔子、大黃、枳實、瓦楞子、白及粉等。(大便通暢的可以不用大黃)。
2.2 Ⅱ期 多表現為食欲減退,腹脹滿,呃逆、噯氣,長期習慣性便秘或突然原因不明的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進行。患者在表現為糖尿病癥狀的基礎上,消化道癥狀較前加重。病機演變一般由單純的標實轉化為虛實夾雜證,早期隨病情的進展,由最初的肝犯脾土,脾胃運化失常,發展為脾胃虛弱,痰濁內阻,中期虛損繼續進展,出現氣陰虧虛,寒熱錯雜證,晚期氣陰不足繼續發展傷及陰血,由于津血同源,胃陰不足而至瘀血內停證,此期分以下三度進行論治。
2.2.1 脾胃虛弱,痰濁內阻證 主癥:面色微黃,肢倦乏力,食欲減退,脘腹瞋脹,喜呃逆,大便次數增多,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治療原則:健脾益胃,降逆止呃。方藥:旋覆代赭湯加減,旋覆花、代赭石、太子參、半夏、甘草、大棗、茯苓、白術、蘇梗、陳皮等。
2.2.2 氣陰虧虛,寒熱錯雜證 主癥:倦怠乏力,口干、口苦,食欲減退,胃脘痞硬,干噫食嗅,心煩便秘,舌紅,苔薄黃,脈弦。治療原則:益氣養陰,辛開苦降。方藥:瀉心湯加減,黨參、生地黃、黃芩、黃連、半夏、干姜、大棗、甘草、炒梔子、赤芍、牡丹皮等。
2.2.3 胃陰不足,瘀血內停證 主癥:口燥咽干,食欲減退,不欲飲食,胃痛隱隱,痛有定處,時作干嘔,大便干結,舌質紅有瘀斑,少津,脈細澀。治療原則:益胃養陰,涼血活血。方藥:麥冬和丹參飲加減,沙參、麥冬、半夏、粳米、生地黃、赤白芍、丹甘草、牡丹皮、丹參等。
2.3 Ⅲ期 臨床表現為納差甚至拒食,常伴見惡心、嘔吐,嘔血等,腹脹如鼓,腹瀉停止,便秘加重甚至轉為便閉,精神萎靡不振,少言,表情淡漠。本期患者主要表現為消化道癥狀和全身虛損癥狀。病機演變轉化為以本虛(氣、血、陰、陽虧虛)為主,兼有標實之癥,提示已經進入胃腸功能衰竭期,預后不良,早期為氣血虧虛,中期發展到津液枯竭,晚期進展至脾腎陽虛,臨床按上述三度進行論治。
2.3.1 氣血虧虛,運化失常 主癥:精神差,面色無華,周身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食欲減退,腹脹,大便燥結或軟,多日不解,或雖有便意,常虛坐努責,舌質淡嫩,苔薄、脈虛弱無力。治療原則:益氣養血,健脾和胃、潤腸通便。方藥:當歸補血湯和潤腸丸加減:生黃芪、當歸、太子參、白術、山藥、陳皮,火麻仁、桃仁、紅花、枳殼、白芍、甘草。
2.3.2 津液枯竭,瘀熱內阻 主癥:精神萎靡,形體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煩熱,食欲減退,常伴有干嘔,腹脹,大便干結難解,舌體瘦小,舌質紅,少苔或有裂紋,脈弦細。治療原則:養陰生津,散瘀清熱。方藥:生脈飲合增液承氣湯加減,玄參、麥冬、生地黃、太子參、五味子、熟大黃、枳實、知母、石膏、川牛膝、牡丹皮、赤芍。
2.3.3 脾腎陽虛,命門火衰 主癥:精神差,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食后腹脹滿,腰膝酸冷,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溏,五更瀉,或大便艱澀排除困難,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治療原則:溫補脾腎。方藥:便秘多選用濟川煎加減,方藥升麻、當歸、肉桂、肉蓯蓉、川牛膝、升麻、桔梗、制首烏等;腹瀉者多選四神丸合訶子散,補骨脂、吳茱萸、五味子、肉豆蔻、訶子、干姜、附子、山藥、茯苓等,其中腹瀉不止者,可以應用,罌粟殼10 g,單煎服下,1~2 d腹瀉可止。
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呂老師還強調綜合治療,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盡量做到“起居有時,生活有節,不妄作勞”,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快走、慢跑、騎車、蹲起等有氧運動增強體質,有條件的可從事“太極拳、八段錦、氣功”等練習。飲食上提倡清淡,盡量少肉、少油、粗細搭配,做到營養均衡。同時可以輔助針灸、按摩以及適當西藥等,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應用體會:呂老師在臨床上按照三期九度論治糖尿病胃腸自主神經病變,收到了較好的療效。
[1]許曼音.糖尿病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502-512.
[2]呂仁和.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670-674.
[3]呂仁和,趙進喜,王世東,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研究[J].新中醫,2001,33(3)3-5.
[4]呂仁和,高彥彬,楊曉暉.糖尿病(消渴病)中醫診治薈萃[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436-457.
[5]趙進喜,王耀獻.呂仁和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30-132.
[6]呂仁和,肖永華,劉滔波.分期論治糖尿病[J].藥品評價,2008,5(1):35-37.
[7]肖永華,王世東,李靖,等.呂仁和辨治糖尿病醫案病因、病機和病位解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8):524-528.
[8]王越.呂仁和用“六對論治”診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經驗[J].中國醫藥學報,1998,13(4):46-49.
[9]肖永華,王世東,李靖,等,呂仁和辨治糖尿病醫案癥狀、證候和治則解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報,2011,34(8):560-564.
[10]仝小林.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解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546-579.
[11]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糖尿病胃腸病中醫診療標準[S].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5(6):45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