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旭 修麗梅 宋 坪 張 琪 王振萍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國際醫療部1,特需醫療部2,北京,100053)
更年期綜合征是指婦女在絕經期前后出現的一系列軀體及精神心理癥狀,包括生殖泌尿、心血管、骨骼、神經精神等多系統的改變[1]。其中更年期汗癥是常見的一種臨床表現,有研究表明73.3%的更年期女性會出現此癥狀[2]。現代醫學多認為此癥狀是由于婦女年齡增長,體內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造成,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3]。中醫對更年期綜合證的研究較早,《素問》云:“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認為更年期的婦女因腎氣漸衰、任脈與太沖脈虛衰、天癸將竭、體內陰陽失衡而導致了臨床中諸多的癥狀。治療時立足于整體,辨證論治,隨證加減,對改善更年期癥狀有著很好的療效。修老師在臨床中基于這個基本理論,對更年期汗癥的病因病機總結了自己的見解,并在治療基礎病的同時使用簡單藥對兼顧此癥狀,臨床療效顯著,現將其總結如下。
臨床中,我們常見一些患者,雖然有較嚴重的更年期汗癥表現,但因未影響正常生活而未予重視,來診病的主要原因是其他疾病或痛苦。此時修老師會用簡單藥對兼顧此癥狀,療效顯著。修老師認為更年期汗癥的根本病機乃腎精漸虧,陰陽失衡。根據《黃帝內經》:“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進一步可將其分為陰虛、陰陽兩虛兩種證型。陰虛者,陰不能內守,陽氣運行無度,時而浮越,故汗出;陰陽兩虛者病程日久,陰損及陽,在外陽虛不能固攝,在內陰虛不能內守,陽氣浮越而致陰津外泄。針對此兩種證型,修老師分別自擬了“收斂固澀”方與“秘益精氣”方。
對更年期婦女陰虛兼有內熱,陽氣未見明顯虧虛者,修老師常用“收斂止汗”方:麻黃根15 g、浮小麥30 g、五倍子20 g、芡實15 g加減。
麻黃根甘,平,斂肺止汗。《本草綱目》曰:“……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陰虛、脾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痙之諸證自汗,皆可隨證加而用之。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得配本草》記載曰:“……引補氣之藥外至衛分而止汗。”故麻黃根可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多汗,并可引諸藥至衛分,起到引經藥之意。現代藥理研究得出結論,麻黃根生物堿部分能夠抑制低熱和煙堿所致的發汗[4]。修老師對麻黃根的使用有其獨特的心得,在臨床治療汗癥中常多用之,用量10~15 g。《本草綱目》記載浮小麥具有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之功效。修老師認為:更年期婦女,肝腎多不足,真陰不足則相火妄動,易虛火擾心,而浮小麥甘、涼,可養心除煩而止汗,故臨床多用到30 g。《衛生寶鑒》單用浮小麥炒焦研末,治療盜汗及虛汗不止。顏正華[5]在辨治汗證時,亦常用固澀斂汗之品如麻黃根、浮小麥等。五倍子味澀酸咸,有入肺清金,收斂固脫之功效。《本草備要》記載:“澀,斂肺。咸酸,其性澀,能斂肺……鄭贊寰曰:焙研極細;以自己漱口水調敷臍上,治盜汗如神。”成志榮[6]用五倍子與五味子調成糊狀貼臍治療盜汗,有效率可以達到91%。樓蘭英[7]自擬五倍二仙湯加減治療更年期汗證療效顯著,取五倍子之酸甘斂陰止汗之功效;芡實甘、澀、平,歸脾、腎經。可健脾利濕,固澀腎氣。《本草崇原》曰:“芡實氣味甘平,子黃仁白,生于水中,花開向日,乃陽引而上,陰引而下……”。修老師引申其意,認為芡實有交通陰陽之功效,陰陽運行暢通自如,則汗出自止。上方中麻黃根引諸藥至衛分,固腠理而止汗;浮小麥除煩止汗;五倍子收斂止汗;芡實健脾固腎,交通陰陽。諸藥配伍,表里兼顧,在內祛邪扶正,通調陰陽,在外收斂固澀,共助收斂止汗之功。
對更年期婦女肝腎陰精不足,陰損及陽,伴有陽氣不足表現者,修老師常用“秘益精氣”方:金櫻子15 g、桑螵蛸20 g、海螵蛸20 g、蓮子10 g加減。
修老師認為:金櫻子酸能收斂、澀能固脫,善于治療下元虛冷之腎失固藏證。《本草經疏》曰:“……氣薄味厚,陰中陽也。入足太陽,手陽明,兼入足少陰經。……此藥氣溫味酸澀,入三經而收斂虛脫之氣,故能主諸證也。”《景岳全書》記載:“味澀,性平……故善理夢遺精滑,及崩淋帶漏,止吐血衄血,生津液,安魂魄,收虛汗,斂虛火,……。此固陰養陰之佳品……。”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金櫻子含有較多的鞣質,與黏膜等部位接觸后能沉淀或凝固局部的蛋白質,從而在表面形成較為致密的保護層,可以防止汗液大量的滲出[8]。桑螵蛸甘、咸、平,歸肝、腎經。《本草綱目》曰:“肝、腎、命門藥也,古方盛用之。”故臨床中,修老師善于應用金櫻子合桑螵蛸,兩者補腎助陽以收斂固澀。海螵蛸味咸澀性溫,歸肝腎經又主入血分,女子以血為本,故用此藥既可補肝腎精血不足,又可收斂固澀。此三味藥,既顧護肝腎精血陰陽之不足,又可收斂汗液。少佐蓮子補腎健脾,養心,能使心腎交而成既濟之妙。諸藥相合,標本兼顧,療效甚佳。修老師在辨證選用以上方劑的同時,亦常配伍煅龍骨、煅牡蠣以潛鎮浮陽,調和陰陽,固澀斂汗。
例1:某,女,53歲。2012年2月16日初診。主訴乏力半年余。患者周身乏力疲倦,腰酸脹,勞累后雙下肢水腫,夜眠差半年,伴多汗,烘熱汗出,偶有頭暈頭痛,胸悶氣短,易煩躁,納可、二便調。舌質暗紅,苔白膩,脈弦滑。診斷為更年期綜合癥,肝腎不足,陰虛內熱證。處方:生地黃20 g,知母10 g,續斷10 g,杜仲10 g,青蒿 10 g,佛手 18 g,郁金 10 g,車前子 30 g,滑石 20 g,麻黃根 10 g,浮小麥 30 g,芡實 10 g,煅龍骨 30 g,煅牡蠣30 g,炒酸棗仁50 g。14劑水煎服,日1劑。患者3月1日復診時,訴服藥后,乏力、煩躁、多汗、胸悶氣短、下肢水腫均有好轉,睡眠好轉,偶有胃脹不適。舌暗紅苔白,脈弦。修老師根據效不更方原則,在上方中將炒酸棗仁加量至60 g,加川楝子10 g。后患者一直服用藥物1個月余,主方未變,隨證加減。3月29日就診,諸癥狀均好轉,汗出較前減少,偶有汗出。
例2:某,女,53歲。2012年3月8日初診。主訴高血糖半年余。患者半年前查餐后血糖12 μmol/L,未進行治療。現患者口干口渴,消谷善饑,偶下肢水腫,伴多汗,烘熱汗出,胸悶,眼睛干澀。大便調,夜尿2~3次。舌暗紅,苔薄白,脈弦。診斷:糖尿病,陰陽兩虛,虛熱內擾。處方:干姜9 g,黃連30 g,葛根60 g,天花粉 30 g,蘆根20 g,知母30 g,黃芩30 g,車前子30 g,滑石粉30 g,麻黃根20 g,金櫻子30 g,桑螵蛸30 g,海螵蛸30 g,浮小麥30 g,五味子30 g,三七粉3 g。3月22日復診,患者餐后血糖9 mmol/L,胸悶、烘熱汗出明顯好轉,下肢水腫、眼睛干澀、消谷善饑好轉。但仍覺口干口渴,煩躁易急,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滑。修老師將上方減去麻黃根,加石斛10 g、青蒿10 g、木賊草10 g。堅持服用上方,伴隨癥狀隨證加減,4月5日,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汗出明顯好轉。
對更年期汗癥的治療,目前現代醫學尚無特效療法,多采用激素代替療法,但該治療方法在臨床使用中存在著較多的不良反應和禁忌證[9]。而近年中醫對本病的研究日益增多,各醫家通過辨證分型或專病專方等多種方法遣方用藥,在臨床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且很少有副作用的發生。如孟東紅主張[10]從瘀論治,分為腎虛血瘀、氣滯血瘀等證型,治療時使用活血化瘀湯劑配合針灸療法,取得了一定的療效。臨床中亦有人使用當歸六黃湯[3]、甘麥大棗湯[11]來治療本病,均取得了顯著的療效。而修老師根據臨床經驗將該臨床表現分為陰虛與陰陽兩虛兩種證型,使用具有收斂作用的“收斂固澀”方與“秘精益氣”方,表里兼顧,療效顯著。因此中醫治療本病可以兼顧不同證型與個體特征,靈活用藥,優勢顯著,值得在臨床中不斷探索與發揮。
[1]楊洪艷,龐秋華,王小云.基于內容分析法的更年期綜合征中醫證候文獻研究[J].新中醫,2011,43(7):122.
[2]聶廣寧,王小云,楊洪霞.3343例婦女更年期癥狀與絕境時段的相關研究[J].遼寧中醫藥雜志,2011,38(7):24.
[3]鞠詣然,付東升.當歸六黃湯加減治療更年期婦女自汗盜汗80例[J].光明中醫,2011,26(4):703-704.
[4]黃春林,朱曉新.中藥藥理與臨床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99.
[5]吳嘉瑞,張冰,康琛.顏正華診療汗證經驗探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9):88-89.
[6]成志榮.五味子糊劑治療盜汗50 例[J].中藥通報,1986,11(5):58.
[7]樓蘭英.五倍二仙湯治療更年期汗證68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9):661.
[8]李儀奎,姜名瑛.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206.
[9]張力山,歐陽.傳統醫藥在更年期綜合征治療中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20):42.
[10]孟東紅.更年期汗癥從瘀論治的治療體會[J].四川中醫,2011,29(6):25-26.
[11]楊倜.甘麥大棗湯治療女性更年期潮熱汗出[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2):126.醫師征求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