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楊,李影穎,閆作麗
(青島婦女兒童醫院手術中心,山東青島 266034)
手術室是醫院的高成本中心, 環境要求嚴格,儀器設備集中, 醫療耗材使用量大, 人力成本及團隊服務的合作性要求高,因此其運作成本較高。第一臺手術準時開始是一個高效率的手術室應具備的特征[1]。根據既往資料收集近3個月手術患者入室時間、麻醉開始時間、麻醉操作完成時間、醫師入室時間、手術開始時間。現場調查查找影響第一臺手術準時開始的因素。結果顯示:第一臺手術延時率達89%,延遲情況嚴重, 改進空間頗大。基于以上調查, 我們確定第一臺手術準時開始為質量關鍵點, 以醫院原有制度“擇期手術開始即切皮時間為8:30”作為標準[2], 將第一臺手術延時率即缺陷率降低至20 %以下作為管控目標。在此背景下我科積極與相關科室協調,確定質量關鍵點, 分析影響質量關鍵點的因素, 制定解決問題的措施, 根據落實情況修訂控制措施,提高手術間利用率。
手術室的順利運轉需要多部門的共同協作。根據對手術各時段分析, 我們發現在患者從病房到手術室到手術開始這段時間有較大的改善空間,五方面進行根因分析如下:環境方面:病房通向電梯過道擁擠、電梯擁擠、等待區空間不足。設備方面:關鍵設備周轉困難、設備故障、設備消毒周期長、手術推車不足。人員方面:患者未按時到,麻醉師未按時到、術者未按時到、護士術 前準備不完備、護士技能不足、人員職責分工不明確。耗材方面:耗材型號不對、麻醉藥品缺失、輸血無血型、沒有庫存,找不到所需耗材。方法方面:手術、麻醉耗材管理準備、接患者流程不暢、術前核查返工、患者術前更衣不順暢、器械操作方法、早會時間過長。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影響到整個團隊的工作, 從而導致手術延遲。往往有些原因是可以控制的。
成立手術室聯系會,由醫療副院長牽頭, 手術科室科主任、手術室護士長負責,成員包括手術室、麻醉科及各手術科室和總務科的負責人,定期召開協調會,分析困難,落實改進措施和辦法。針對調查分析結果,召集第一次手術室聯系會,圍繞“8:30開始手術”為中心調整各部門工作安排。擇期手術100%訪視。完成術前護理評估,檢查病歷中手術所需5項醫療、護理文書,化驗單、特檢單等[3],完成健康宣教,發放手術患者術前溫馨提示卡片。手術前一天備齊手術用物(器械、敷料、藥品、手術耗材)及手術基礎設備、專科儀器設備并質檢到位。手術室護理晨交班7:50開始8:10交班完畢,參加手術。優化手術室交接班流程,細化13項分流程。負責接班人員早上到崗核查手術用物(器械、敷料、藥品、手術耗材)準備情況,手術基礎設備及專科儀器設備處于待機狀態。確定夜班手術室護士8:00前將各科8:30手術患者接入手術室,進行靜脈輸液。開設2部手術專用電梯(接醫生、手術患者專用)7:30開始接手術。各梯設電話一部,保證手術醫生及時到位。麻醉操作8:20 前完成, 手術醫生8:30開始手術,以切皮為準。設計《第一臺手術情況調查表》,進行數據收集。收集信息包括: 患者入室時間、輸液完成時間、麻醉開始時間、麻醉操作完成時間、醫師入室時間、手術開始時間。表格由巡回護士真實填寫。將造成延時的原因分為可控與不可控反饋給科室, 科室針對性地采取改進措施, 如控制晨交班時間、合理安排科內事務、完善術前準備、手術臨時取消及時通知手術室等[4]。
改進措施實施兩周后, 缺陷率(即延時率)由89%降低至16%,在改進的過程中,保證制度執行力度,監控項目執行情況,分析原因,幫助解決操作中的實際困難。改進后我院日首次手術延時率下降到20%以下。減少患者在手術間的空白等待時間, 提高患者滿意度,提高醫療服務品質。接臺的患者能盡早手術,避免因前面的手術延時而導致接臺手術取消。有效利用手術室工作人員的上班時間, 減少其加班頻率, 緩解麻醉醫師和手術護士人手緊張的問題。在現有資源下,不增加人力和手術間, 能接納更多手術, 以適應床位擴展后手術量的增加。有利于手術中心的工作安排。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對第一臺手術的準時開始進行監測與控制,并不斷地進行各部門工作流程的優化,結合制度建設與有效執行, 構建長效機制,使8:30開始手術融入到每一位手術參與者行動中。手術室聯系會還將共同繼續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案,積極發揚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醫療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為醫院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 譚周敏,賀曉春.影響腔鏡手術準時開臺原因分析及對策[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0,7(2):118-119.
[2] 余 瓊,葉春紅,付小霞.指紋考勤系統對首臺擇期手術準時率的作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2):49-50.
[3] 李莉艷,楊永斌,王 敏,等.影響首臺擇期手術準時開展的原因分析及管控措施[J]. 西南國防醫藥,2012,22(4):259-260.
[4] 張蘭梅,張秀平,歐少英,等. 提高手術室工作效率方法的探討[J].現代臨床護理,2010,9(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