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覺清
籃球運動是深受部隊官兵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在部隊開展得非常廣泛,但由于籃球運動是一項運動強度大、對抗激烈的身體接觸型的體育項目,運動損傷時有發生,特別是春夏季節正值海軍機關官兵體能訓練的高峰期,籃球運動造成的肢體扭傷甚至骨折尤為常見,需要引起重視和進行干預。作者通過分析籃球運動損傷的常見部位和發生機制,提出了預防和自我保護的方法,以期減少官兵籃球運動損傷的發生。
2012年6-7月間海軍機關官兵因籃球運動造成肢體骨折的共計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齡19~38歲 ,平均27歲。攝片均采用KODAK DirectView DR 3000 數字攝影系統,焦片距90~100 cm,均拍攝患肢正側位或正斜位X線片,必要時加照對側,后處理采用KODAK GC PACS 1.5醫療影像信息管理系統。
12例骨折中,手指骨或指間關節骨折10例,踝關節骨折2例。經對癥治療后復查,骨折處骨痂均生長正常,預后良好。
3.1 損傷部位及原因分析 籃球運動損傷以手指骨及踝關節所占比例最高[1]。損傷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四肢。在進行籃球運動時,跑、跳等下肢動作占80%~90%[2],而跑、跳以及急停、轉身、變向等技戰術動作都依靠踝關節的動力傳遞,因此,踝關節的損傷極易發生,特別在躍起爭搶高空球時,落地不穩或踩到別人腳而下肢力量不足時極易發生扭傷事件,多次扭傷還可產生累積效應,形成習慣性扭傷[3]。手指骨和指間關節的損傷多為接球過程中造成的,快速傳球造成接球者強烈的關節沖擊,指關節間的韌帶連接較為薄弱,使其緩沖能力非常有限,容易在爭搶與接球過程中受傷。另外,機關官兵多為非職業籃球運動員,運動前缺乏專業的訓練指導和必要的熱身運動,運動量安排不當、運動性疲勞等都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3.2 預防與保護 機關官兵平時工作非常繁忙,體育運動本為強身健體,因此,探討如何減少籃球運動損傷的發生尤為重要。首先,要充分重視準備活動,加強籃球運動損傷的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官兵的自我預防意識。組織者要強調準備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同時要加強籃球運動技術的教學與練習,規范技術動作,減少技術性損傷的發生。其次,平時要加強手指關節、踝關節的力量和柔韌性練習,加強全面身體素質訓練,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技能。再次,要配備適當的護具以保護肢體關節。另外,加強運動場地的建設也是減少運動損傷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鄭慧芳,楊建文.籃球專項大學生手指、踝關節損傷現狀[J].中國健康教育,2008,24(1):42-43.
[2] 劉少華,張鵬,張楠.山東省醫學院校籃球運動損傷調查與分析[J]. 華章,2011,(12):195-196.
[3] 徐漢朋,王心桐,尼宏莉.普通高校籃球教學中運動損傷的解剖學分析及預防[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9,45(6):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