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川,蘇 軍
(西南科技大學土建學院,四川綿陽621010)
“城鄉統籌”發展思路的成都鄉村第三產業發展,在城鄉統籌的舉國戰略指引下,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涌現出了一批以青城山、郫縣、三圣鄉、龍泉驛四大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為代表的新型鄉村旅游示范點。依照其發展階段和運作模式大致分為三代:第一代是以餐飲接待、觀光游憩為主的郫縣農科村農家樂的發源地[1];第二代是以城鄉結合部的近郊休閑度假為主的三圣鄉及198區域(都市型鄉村旅游);第三代是以西嶺雪山、三岔湖等周邊生態等旅游資源富集區域為依托形成的中遠郊綜合鄉村旅游度假,在產品形態上注重環境與旅游項目的融合。
本文采用打破傳統的村鎮體系概念的方式,摒棄原有的“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基層村”的村鎮體系模式,而是按照新農村綜合體理念,由人口規模、公共設施服務、功能聯系為標準形成新型鄉村社區聚落,構成“新農村綜合體——農村新型社區——安置區”三級結構的全新村鎮體系,以期實現人口聚集、配套共享、環境改善、產業提升的規劃目標。
“慢城”理念核心:延續地方文脈,保持傳統和特色,抵御城市同質化,同時提倡環保。
伴隨現代資源共享的是地域性和地區民族性被取代,而在物質經濟發展過程中,這種地方文脈的阻斷和文化的趨同逐漸回到人們視野。在西方率先誕生了一種新的城市運營和建設管理模式,倡導地域獨立性,鼓勵現代有機產業和循環產業,提倡“慢”節奏的低碳生活[2]。須在6個政策:環境立法、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城市品質、本土產品、熱情友好和知識教育方面,提交執行情況的自我評價報告,并經相關的慢城協會視察批準[3]。
國內對“慢城”理念的引入源于2010年11月,江蘇椏溪鎮被世界慢城組織授予“慢城”稱號,從此“慢城”被逐漸引入規劃設計的實踐中,而相關理論研究卻較少。
3.1.1 一三互動、三產協同的產業發展策略
產業發展現狀:總規基本確立其“312”的產業結構。鎮域形成以旅游活動衍生的服務、加工、商貿支柱產業;依托旅游,調整基礎農業、林果茶產業、觀光農業的補充配套;提升少量第二產業為輔助[4]。
新農村綜合體產業發展規劃:在原鎮域產業規劃的基礎上按照新農村綜合體的產業發展要求促進產業升級。集鎮板塊為傳統古鎮旅游業,生產、生活服務業密集區;示范板塊依托古佛洞景區和天然有機農業項目發展鄉村田園旅游度假產業和有機觀光示范農業;同時,周邊村落升級傳統農業,逐步推廣有機觀光農業,提升村落風貌與服務設施,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業。
3.1.2 全域游走的旅游發展策略
黃龍溪鎮域旅游主要以錦江為脈絡,以黃龍溪古鎮為核心景源,形成了以古鎮旅游服務區為核心,周邊生態觀光山林為基底,古鎮景區與農業觀光區結合的旅游產業發展空間格局。新農村綜合體旅游發展規劃按新農村綜合體的要求,延長原旅游產業鏈,完善、豐富景點,新建旅游設施,實現提檔升級。
3.1.3 設施共享、協同配套的公共設施發展策略
公共設施布局形成華嚴、古佛、川江、響水四個規模型社區,其他村落相對集中。其中古佛社區人口規模8 000人,沿錦江形成村民居住服務用地,形成較為完善的配套設施,該區域是未來黃龍溪鎮統籌城鄉發展的第一著力點。
新農村綜合體公共設施布局規劃按新農村綜合體的要求,妥善安置居民、整體配套,全域提檔公共服務品質,解決居民生活配套問題。各版塊功能定位為:古鎮、旅游服務中心——旅游服務功能;嘉禾新城綜合服務中心——行政中心功能、生活配套中心功能;古佛村社區服務點——生產生活配套功能;青山、聯合社區服務點——生活配套功能;大河社區服務點——生活配套功能。
3.2.1 全域游走主題分區
游走系統定義:充分利用城市開敞空間,如道路、廣場、水域等,建立一個展示、體驗城市特色的集交通、休閑、運動等城市功能的外部空間系統。片區分為黃龍古鎮游走主題區——以旅游觀光、度假休閑、古鎮休閑、街巷空間為特征的傳統場鎮游走區域;黃龍新城(嘉禾)游走主題區——城鎮景觀為主題的游走區域;天然慢城游走主題區——田園休閑、農業景觀、綜合度假為特征的游走區域;兩點:田園村落2個。以集中社區及新農村建設景觀風貌為特征的游走區域。
3.2.2 全域游走交通組織
以串聯綜合體的濱河綠道、田園綠道、水上游走線路到達交通及內部道路為骨架,規劃人-車交通、快-慢交通相互和諧共生的多級游走系統,構建游走一體、景觀多元、工具環保、管理人性、設施科技、安全宜人、低碳和諧的游走交通系統。
3.3.1 游走節點設置
祈福文化園游走節點:以古佛商街為軸線,聯系祈福文化園、禪茶天地等旅游接待設施,是體驗商旅文化、活力生活的主要游走組團;國際高端低碳度假酒店游走節點:以5星級酒店標準建立度假主題酒店,通過架空步道聯系四季稻谷景觀,環境融入稻田之中,是最具風貌和高端消費品質的節點;安置片區游走節點:包括安置場鎮和景觀花田,形成特色餐飲、農桑體驗、村民聚居與旅游接待組團,通過田園步道重點展示世外桃源的生活場景和特色鄉村風貌。
3.3.2 游走交通組織
通過主干道(人車混行)的交通路徑和綠道,構建完整的開放空間體系,聯系各個組團、商業休閑功能以及廣場與綠化空間。其中綠道采用人行、自行車、電瓶車。游人與居民可在此游走系統中感受風土人情、領略區域的自然生態、參與各節點的主題體驗,是一個集交通、旅游、餐飲、娛樂、商業為一體的有機綜合系統。
組團道路主要包括濱水綠道、丘地綠道、田園綠道三類。“濱水綠道”是通過對塘堰、河流、水網及防洪堤的景觀處理,形成濱水騎行與水上游憩的主要空間;“丘地綠道”結合丘地外圍綠化生態本地,串聯入口節點與有機農業區,種植主題不同農業景觀,在高處俯瞰田園山水形態;“田園綠道”基于場鎮、花田、濕地及酒店區的內部道路,深入社區、串聯特色“微田園”與主題節點,感受漫城鄉村生活的游憩系統。
游走交通方式:各主要節點采用觀光電瓶車、自行車、騎馬、水上交通、觀景熱氣球及步行6種低碳的交通方式。組團間的交通主要依靠觀光電瓶車,組團內主要為自行車及步行。游走綜合服務點包括小賣部、休息點、自行車租賃點、電瓶車上下點、公廁、停車場等功能,游走綜合服務點按300~800 m半徑設置,結合景觀節點,方便換乘和游覽活動。
3.3.3 重要游走空間
(1)慢城陽臺。利用丘地、濱水環境等不同角度,打造感受“立體山水”的觀景陽臺。“重要瞰景陽臺”在重要的觀景節點修建瞰景閣或全景陽臺,在感受清平的同時成為漫城的景觀節點;“濱水陽臺”通過濱水棧道與觀景挑臺,形成視野開闊、可游走、體驗、感受的空間節點;“丘地陽臺”在高處控制整體視線通廊,結合健康綠道,形成俯瞰田園和錦江山水格局的停留節點。
(2)綠地與田園。通過以山水田園為基底的綠地系統,營造“天然慢城”意向的特色綠地系統。“景觀田園綠地”沿錦江西岸,對現狀農田進行整治,形成面向雙黃路的開敞養生田園景觀;“生態綠地”對原有丘地區進行生態保護復建,成為可供休閑與游憩的健康綠地;“慢城休閑綠地”在主要的綠地空間,形成可供人們休閑、停留、觀景的節點綠地;“微田園”將小鎮、安置區和度假區外部小型荒棄地改造為微型田園景觀,結合鄉村旅游,打造精品田園庭院,彰顯“天然慢城”整體意向。
黃龍溪的空間格局和產業組織模式是成都平原地區鄉村發展形態的典型代表,對黃龍溪的規劃探索是對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政策下的一種新的嘗試。意圖采用一種新的鎮鄉體系模式,找到一種更適應城市“第三空間”的空間發展模式以及滿足其產業發展訴求,構建出與城鎮生態維育和發展需求一體化目標相適應的規劃策略,旨在為國內其它農業人口聚集地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1]魏薇.基于城郊休閑的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小城鎮建設,2009(7)
[2]朱曉清.國外慢城發展情況及對中國城市發展的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11(4)
[3]欒習芹.慢城運動引領城市新生活——意大利滿城生活側記[J]. 世界科學,2008(2)
[4]陸柳.新農村產業發展規劃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