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興其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業空間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基本購物需求,更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心理需求和社會交往活動需求,而傳統的街道社區商業模式很難滿足居民的消費欲望,城市級或區域級商業中心又與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相脫節。社區商業中心便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這種社區商業模式滿足了人們多層次的購物欲望,越來越成為政府、開發商甚至是社區居民共同的選擇,可以預見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必將會有更多的社區商業中心出現在社區居民的生活中。
社區商業中心在社區生活中承擔著社區的商業中心和居民的活動中心雙重角色。社區商業中心的建筑空間是市民室內購物活動的場所,外部場地空間則是市民在購物活動之余進行社會活動的場所。作為社區開放空間與商業空間的交融點,外部場地處理得當,可以使社區公共開放空間變得更有層次,更富人情味,既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活動場地,又可以促進商業活動的發展,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在以往的設計中沒有受到重視,出現了許多問題,大大降低了外部場地在社區生活中的價值。因此,社區商業中心的外部場地的設計需要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
現在城市大型商業建筑,交通與商業、人與車、商業活動與社區生活的矛盾日益復雜,出現了交通混亂擁擠、停車場地嚴重不足,休閑活動場地特色不足等普遍問題。作為商業建筑,社區商業中心的外部場地問題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獨特性。由于社區商業是一種屬地性很強的商業,輻射半徑有限,這明顯影響了居民的到達方式,主要以電瓶車、自行車及步行為主;作為社區的配套,與居民的日常活動聯系緊密,但其外部場地既是居民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又要承擔一定的商業活動,同時還要滿足交通集散的需求,其外部場地的規模往往是有限的,“供求”不平衡加劇了場地中的各種矛盾;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為“人”考慮的不足,缺乏人性化設計,再加上后期管理不到位,導致社區商業中心外部場地給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充滿活力的場景,而是一幅雜亂無章的景象。社區商業中心的外部場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交通問題,交通流線組織不明晰,造成了外部公共場地中普遍存在著交通混亂擁擠,多重不同性質人流互相干擾的問題。
(2)停車問題,停車場地不足,不過與其他大型商業建筑不同的是社區商業中心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質,汽車停車問題相對容易解決,突出問題在于自行車和電動車的停放場地不足。
(3)活動場地問題,組織不合理,管理不到位,造成場地功能疊合,布置多變,使得外部場地的使用強度和頻率非常高,但使用效率卻很低,很難得到充分利用。
(4)場地要素問題,附屬設施不全,缺少必要的裝置設施,不能滿足顧客休息、娛樂和交流等需求;缺乏視覺特色,場地的聲環境欠佳等。
通過對社區商業中心外部場地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外部場地本身的一些客觀原因,諸如場地面積有限、功能空間復雜、活動類型多樣等,人性化設計的缺失也是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建筑作為人類活動的背景,為人類提供的生存空間,“人性化”成為對其評價的唯一尺度[1]。在設計層面上,從“人”的角度出發,分析人在場地中的心理與行為需求,綜合運用人性化設計的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或緩和場地中的各種矛盾。
人的心理與行為需求是外部場地設計發展的重要動力,影響和制約著場地的內容和形式。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人的需求可以分為兩大類: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和高級需求——心理需求。社區商業中心的外部場地,無論是作為商業建筑的附屬空間,還是社區與城市的公共空間,都需要從這兩層面出發,來思考其設計問題。
(1)安全需求,安全性是人對環境的基本需求之一[2]。包括通過與滯留的安全,交通與停車的安全,購物與休閑的安全,活動與交流的安全等。此外,對安全性的考慮還體現在人對自身領域的感受上,人在進行活動時,總是力求其活動不被外界干擾和妨礙,無論是自我獨處的個人行為或公共交往的社會行為,都具有私密性和公共性的雙重特質[3]。
(2)心理需求,主要是生理及心理“舒適度”的要求,是建立在安全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包括購物欲望的滿足,休閑娛樂的滿足,場地的趣味性,視覺及聽覺的舒適性等方面。
社區商業中心的外部場地是社區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之初就要從整體出發考慮社區商業中心外部場地的規劃與布局。首先,要考慮社區中居民點的分布及居住區出入口的位置,來組織顧客的流線;其次,做到場地交通與城市交通良好的銜接,避免車流、人流的擁擠;最后還要能夠體現區域的地域文化性、城市文脈和自然因素。
由于社區商業中心的外部場地規模一般都不大,要高效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場地來滿足多方面的需求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綜合考慮。
(1)場地的功能組合,社區商業中心外部場地要滿足的功能首先交通與集散的功能,然后是商業展示功能,最后是居民休閑娛樂功能。不能單純的求“全”,而是要根據實際場地的規模來確定其功能組成。
(2)交通流線組織,通過空間分流和時間分流來組織交通并加強管理,不僅僅是人車混行還是人車分流方式的選擇,而是要根據不同的交通流的性質和特點,結合具體的場地要素進行分流。比如購物人流與通過性人流,前者速度慢且通常靠近社區商業中心一側,后者往往選擇人行道一側快速通過,場地布置時將兩者分開組織有助于提高交通的舒適性和秩序性。
(3)停車場地,首先要對停車規模進行預測,通過綜合運用類比法,用地分析法及其他交通停車預測方法來確定停車規模,而不是簡單的依靠設計規范;其次停車分區,社會停車要與員工停車分開,提高場地利用率;最后還要通過多種停車方式的組合來滿足不同的停車需求。
合理的使用密度與規模創造,通過綠化、高差、休息設施及交通設施等,根據不同的需求劃分出適當尺度的空間,并將進行其有序的組合,來平衡人流與空間的矛盾,避免造成局部人流密度過大。
場地要素要的使用結合具體的場地環境和居民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設施及環境要素。首先是附屬設施,要能夠滿足顧客的安全需求、衛生需求、信息需求和休閑娛樂需求,如各種形式的座椅、圍護欄、指示牌及垃圾筒等;其次是視覺特色,針對不同的場地性質通過色彩設計,光環境設計和綠化設計等多種手法,打造具有舒適愉悅的視覺環境,比如,通過植物的高低搭配和色彩搭配,既可以營造豐富的綠化景觀,又可以滿足不同場地的圍合需求,塑造場所感;最后是聲環境的營造,要從聲音的來源、聽著和空間環境三個方面出發,合理布置場地分區并通過加強管理來營造外部場地的聲環境。
由于中國的城市及居住區擁擠的特點和開放空間本身的規模的限制,我國的社區商業中心的外部公共場地顯得更加寶貴。但是,過去由于不夠重視導致出現了許多問題,給社區居民和社區商業中心本身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經歷過這些以后,相信包括城市管理者、開發商及設計者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人,會注意到這些問題,進而更加關注社區商業中心外部場地的人性化設計。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以后的設計和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1]沈勁宇.現代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的人性化創造[D].合肥工業大學,2006
[2]趙昕.大型商業建筑外部空間設計方法探析[J].科技信息,2008(26)
[3]冷紅,袁青.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人情化要素[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