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冬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佛山 528041)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紡織材料方向)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梁 冬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佛山 528041)
從行業發展和專業的現狀出發, 論述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紡織材料方向)教學改革的方向, 提出了人才培養新模式和課程體系。通過加強實訓教學環節, 突出創業意識培養, 使學生能夠適應現代高分子材料加工企業工業化生產的需要, 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 教學改革; 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
我院從1984年開始設立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紡織材料方向)(原化學纖維專業),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從2004年開始, 重新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重組課程體系, 優化課程內容, 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 突出創新意識培養, 編寫與培養計劃配套的系列專業教材和多媒體教案等一系列教學改革工作。經過7年多的實踐與探索, 形成了能夠適應市場要求, 具有創新意識、 能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的寬基礎、 重實踐的人才培養特色。
1.1行業背景
我國紡織工業擔負著15億人衣著用紡織品、 裝飾用紡織品以及工業用紡織品的生產重任, 同時也是出口創匯、 為國家積累建設資金的重要支柱產業。目前, 高分子材料中的紡織材料(也就是“化學纖維”)在產量上已超過了天然纖維; 在質量和性能上, 已從仿天然纖維進入超天然纖維階段; 在經濟上, 大部分化學纖維紡織品的價格已低于天然纖維紡織品; 在科學技術上, 化學纖維所取得的進展也大大超過天然纖維, 化學纖維不僅是滿足和豐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纖維材料, 而且成為經濟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進入21世紀后, 我國的化學纖維工業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各種新工藝、 新設備廣泛應用; 機、 電、 氣、 液、 計算機等高技術已經滲透到化學纖維工業的每個角落; 化學纖維工業在國際貿易、 企業管理等方面也面臨許多新挑戰與機遇。因此現代化學纖維工業發展的特點, 對高分子材料專業(紡織材料方向)技術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創新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專業人才現狀
目前, 我國高分子材料專業(紡織材料方向)專業人才整體狀況為:
(1)傳統模式培養的學生知識面窄, 知識結構不夠合理, 研發能力較弱, 缺乏市場競爭和創新意識;
(2)在企業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盡管生產經驗豐富, 但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差, 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環境;
(3)近年來本行業在進行結構調整的同時, 大批技術人才流失, 化學纖維企業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
我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紡織材料方向)(原化學纖維專業)是一個具有二十多年辦學歷史的老專業, 曾為省化學纖維生產企業和研究、 檢測機構輸送了大批優秀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但是, 傳統化學纖維專業在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等方面遠遠不能適應市場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 創建適應新時期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 使老專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勢在必行。
1.3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紡織材料方向)改革的方向
當前我國化學纖維企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其特點為:
(1)化學纖維行業由原單一型逐步向綜合型發展。許多企業由原單一的紡絲加工向集聚合、 紡絲、 織造、 染整、 服裝一體, 縱向延伸的全能型集團公司發展。
(2)由單一的生產型向研發、 生產及貿易型企業轉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加入世界貿易的發展, 單一的生產型企業將被迫增加研發能力, 采用選進的生產技術, 擁有貿易自主權, 向研發、 生產、 貿易型企業轉變。
(3)新技術在化學纖維生產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從化學纖維原料、 工藝技術、 加工設備到產品的成形都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 化學纖維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 涉及到機械、 電子、 材料、 生物、 醫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因此, 為了適應新時期人才市場的需求, 培養寬基礎、 重實踐, 具有創新意識的專業技術人才是本專業改革的方向。
2.1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研究人才的現狀和專業發展特點的基礎上, 確定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同時依據教育部關于高職專業改革有關要求與原則, 形成人才培養模式。
2.1.1 調整原有過細過窄的專業方向
原專業主要是面向服用化學纖維, 但隨著紡織行業的發展, 家紡用和產業用化學纖維迅速發展, 各種由環保原料制造的新纖維也層出不窮, 因此在原專業基礎上, 增加了如“新型紡織材料”、 “產業用紡織品”、 “紡織復合材料”等課程, 以拓寬專業的方向。
2.1.2 實現向寬口徑專業教育的轉變
以縱向延伸為主, 即化工合成與化學纖維紡絲并舉, 適當覆蓋織造與染整工藝, 橫向拓寬到新型合成纖維的制造、 塑料制造; 增加新技術、 新設備等知識, 加強機電一體化內容的教學;加強工程技術訓練, 重視學生獲取知識、 工程實踐、 經營管理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2.1.3 培養具有創業意識的人才。
為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學生自主創業的要求, 開設了專門的創業教育課程和社會實踐, 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包括創業項目的選擇、 市場營銷與策略、 做好管理者、 客戶管理與服務、 財務管理基礎知識、 創業者的基本素養、 企業成立的流程及注意事項等, 在畢業生中已有少量同學在高分子材料行業中成功創業。
2.2確立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2.2.1 優化課程內容 重組課程體系
建立適應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紡織材料方向)培養需要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由職業基本素養、職業通用能力、職業專項能力、職業拓展能力、職業綜合能力、職業綜合素養組成。
根據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設置職業基本素養課程系列。在強化外語、 計算機教學的同時, 突出人文類課程的教育, 并對自然科學系列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優化, 壓縮純理論內容, 增加應用基礎的內容。
強化職業通用能課程系列。設置工程力學、機械基礎、電工電子技術等課程, 綜合實訓周拓寬機、 電、 儀課程,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著重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以適應當前紡織機械機電一體化程度高, 更新換代快的特點, 使學生有能力了解與消化吸收進口國產選進設備重組職業專項能力課程系列。對原有按紡織原料類型設置的專業課程, 按照加工工藝原理進行重組, 并在壓縮專業課的同時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如將原有的“高分子化學”、 “高分子物理”重組為一門“高分子化學和物理”, 課時由原來的每門60學時壓縮為重組后的100學時; 還將原“纖維成型原理”、 “化纖工廠設計”、 “化纖機械”、 “合成纖維紡絲工藝學”合并為“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 課時由原來的共320學時, 壓縮為重組后的240學時, 同時增加了“新型紡織材料”、 “產業用紡織品”、 “紡織復合材料”等課程。專業綜合實訓周由原來兩周增加到六周。
擴大職業綜合素養課程的范圍。設置系列工程類、 人文類和藝術類等公共選修課程, 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 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2.2 構成多層次的實訓教學體系, 突出創新意識培養
改革后的實訓環節占總學時的51%, 專業拓寬后, 為配合課程體系的改革, 對原有的實訓內容進行改造, 將重點放在對突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有利的綜合性實訓環節的設置和實施上, 增加了綜合實訓, 綜合上機, 并對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充實。
為了滿足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的要求, 對實驗室進行改造和建設, 建成了學院“高分子材料重點實訓室”, 對”高分子化學和物理實訓室”增加實訓儀器和設備等, 為實踐環節的教學創造了條件。
同時, 安排學生參加公益勞動, 社會服務, 開展社會調查和下鄉扶貧等活動, 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和鍛煉。
2.2.3 根據市場需要設置專業方向
增設反映行業最新動態的專業選修課程組, 如紡織品貿易、 紡織信息與電子商務、 現代高分子技術等, 供學生自由選擇。同時增設反映行業最新動態的專業選修課以及人文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程, 使學生了解當前行業的發展形勢與動態, 增強學生的專業意識和敬業精神。
3.1實現了培養觀念的轉變
改革后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在學生的培養觀念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培養的學生不僅適應高分子材料加工企業生產和管理要求, 同時還能夠適應科學研究、 教學、 紡織貿易等多層次的要求, 甚至還能夠適應計算機等其他行業的需要。
3.2學生的培養質量明顯提高
自1999年全國高考擴招以來, 很多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一次就業率大幅降低的大環境下, 近幾年, 我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卻供不應求, 一次就業率達98%, 就業形勢良好。學生在全國和廣東省的的專業大賽中均獲得好成績。畢業生得到了國內很多紡織知名企業的好評。
3.3編寫了系列專業教材和多媒體教案
為了適應課程體系重組和課程內容改革的要求, 我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近年來共計正式出版了系列專業教材6部, 校內使用自編講義2部。這些教材保留了專業的基本知識、 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藝, 增加了新知識、 新技術、 新工藝和新材料, 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好評。同時為了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 增加課堂信息量, 自行制作了與專業教材相配套的多媒體教案, 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上教材都經過五屆以上的學生使用, 發表和公開交流教學改革方面的論文共計30多篇。
3.4師資隊伍迅速成長
改革后我院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師資隊伍發生了明顯變化, 碩士和博士比例增加幅度很大, 已經占教師人數的83%, 副高級職稱以上的教師達83%。形成了一支專業知識扎實、科研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 為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面對高分子材料(紡織材料)加工行業的現狀和專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轉變教育思想, 樹立現代教育理念, 改革封閉式的教學方式, 積極探索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創新理念和實踐能力, 面向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的高技能型應用人才之路。通過加強實訓教學環節, 突出創業意識培養, 為學生以后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 教高[2006]16號, 2006.
[2] 蔣乃平.職教課程改革要點與課程模式[J]. 北京教育, 2000(3): 25-27.
TEACHINGREFORMPRACTICEANDEXPLORATIONOFPROCESSINGTECHNOLOGYOFPOLYMERMATERIALSPECIALTY(TEXTILEMATERIALSDIRECTION)
LIANG Dong
(Guangd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shan 528041, China)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quo,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of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polymer material specialty ( textile material direction),put forward a new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highlighting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students can adapt to the needs of modern polymer processing enterprises industrial production, which help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polymer material specialty;teaching reform;personnel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
2013-03-29
梁冬(1970-), 女, 廣東高州人, 副教授, 主要從事高分子材料專業教學及新型紡織材料的研究開發工作。
綜述與專論
1672-500X(2013)02-0026-04
G 719.21
A
10.3969/j.issn.1672-500x.2013.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