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東 ,杜曉燕 ,梁 紅
(1.濟南市水利局,山東 濟南 250099;2.商河縣水務局,山東 濟南 251600)
經濟社會用水調查中的匯總平衡分析是指以各類調查對象的用水調查表成果為基礎,對其進行匯總和分析,確定各行業用水大戶用水量和一般用水戶用水指標的推算采用值,然后結合區域經濟社會指標,分析推算計算單元的凈用水量。最后,考慮取水口至用水戶之間的輸水損失獲得毛用水量,并結合供水量進行平衡分析,確定區域用水量成果。
經濟社會指標數據來源為統計部門,然后進一步對獲取指標數據進行排查,存在疑問的與統計部門協調,同時確保最終市級統計數據要與縣(區)統計數據匯總結果一致或接近。
首先,將規模以上灌區實際灌溉面積、工業用水大戶總產值、第三產業用水大戶從業人員指標分別按所在水資源三級區匯總。然后,根據鄉(鎮)經濟社會指標、人口、土地面積等分布情況,對剩余部分拆分至各水資源三級區。如在對濟南市某區進行三級區拆分時,其中一個水資源三級區土地面積數據過大,但當地經濟社會水平不高,如果直接按照土地面積進行拆分,會導致最終水量不合理,因此,重點對經濟社會指標進行了逐級匯總,確保了拆分的合理性。
典型調查對象填報經濟社會指標應與上報統計部門數據一致,避免出現數據前后不一致現象。
一是分級多人全方位嚴格審核,重點排查極低和極高數據,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二是對調查結果根據不同內容進行排序,剔除明顯不合理或存在特殊情況無法使用的數據。
一是盡量保證典型計算值作為推算采用值。二是與省級行政區發布的用水定額標準以及以往相關成果進行比較分析,調整差距過大的典型計算值。三是考慮縣際間典型計算值差異的合理性分析,確保相同條件普查區推算采用值的相近性。
此次經濟社會用水調查中,用水大戶用水量直接采用其調查對象填報的調查表匯總獲得,非用水大戶用水量根據其典型用水戶調查成果和經濟指標分析計算獲得。
按13個行業分類匯總計算單元(縣套水資源三級區)、行政分區(縣、地、省)、水資源分區(三級區、二級區、一級區)的經濟社會凈用水量。凈用水量匯總成果與以往相關成果比較,檢查其合理性,對于不合理現象應核實和修正,若修正后仍有較大差異需作出必要說明。
毛用水量指包括從取水水源至用水戶之間輸水損失在內的用水量,重點在于跨縣灌區輸水損失的確定。對于灌區管理機構掌握輸水渠系的輸水損失資料的,可以根據水量、距離等因素將跨縣輸水損失直接分攤給各縣。對于不掌握輸水渠系輸水損失資料的,可根據公式計算損失量。
一是地表水供水量的核定。其中:1)采用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情況普查中的河湖取水口普查成果,核實其取水量是否全部被用水戶使用或重復統計,未被用水戶使用和重復統計的水量應予以扣除,不作為供水量。2)未計入河湖取水口普查的山泉水和塘壩等供水量,參考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中塘壩普查表的總容積和復蓄系數,以及相關統計分析資料確定,作為地表水供水量的一部分。3)對于沿河流動取水的,由于未列入普查內容,在統計供水量時予以增加,根據當地實際畝均灌溉水量和灌溉面積進行合理確定。二是地下取水量的核定。采用地下水取水井專項普查成果。三是非常規水源供水量統計。采用相關統計成果,其中再生水利用量只包括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直接回用到用水戶的水量。四是調入調出供水量統計。市內所轄各區因城市供水集中供給按照主城區進行匯總,暫未進行調入調出。存在調入調出的情況僅包括引黃灌溉涉及的濟陽、商河、天橋和平陰,已按照實際調入和調出情況進行匯總。
對供水量進行匯總,同時與其他相關成果(包括水資源綜合規劃、水資源公報等)進行對比分析,檢查匯總成果的合理性。
理論上,同一計算單元內供水量與毛用水量應相等。但由于存在多種影響因素,實際計算過程中存在一定誤差。按照誤差比例范圍,若兩者相差大于5%,需要重新進行原因查找和數據修正。一是重新檢查計算過程是否存在錯誤。二是重新檢查供水量是否存在錯誤。三是重新檢查用水量是否存在錯誤。如用水大戶的關鍵指標是否正確、推算采用值是否正確、輸水損失統計是否全面等。若兩者相差小于5%,可將供水量和毛用水量初步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成果,將供水量調整前后的差值按水源水量比例分配給各項供水量,將毛用水量調整前后的差值按行業用水比例分給各項毛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