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二十年來中國大陸《禮記》研究述評

2013-04-10 05:35:22吳蘊慧
社科縱橫 2013年7期
關鍵詞:思想研究

吳蘊慧

(蘇州市職業大學吳文化研究所 江蘇 蘇州 215104)

《禮記》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禮學文獻的匯編,也是中國禮文化的基礎,現存《大戴禮記》與《小戴禮記》。通常所說的《禮記》都是指《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凡49篇。《禮記》作為孔門弟子和儒家后學研習《禮經》之“記”的匯編,內容博雜,影響深遠。東漢鄭玄為之作注,使其成為“三禮”之一而獨立成書。唐代孔穎達又為鄭注作疏,著成《禮記正義》,自此《禮記》被歸為經書之列。此后,《禮記》研究著述日富,代不乏人,如宋衛湜《禮記集說》、元陳澔《禮記集說》、明胡廣《禮記大全》、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朱彬《禮記訓纂》,然其成就皆不過鄭、孔。誠如楊天宇先生所言:“自西漢至東漢,《禮記》在流傳過程中衍生出了許多的本子。東漢末年鄭玄據諸本加以校勘,并為之作《注》,列之為《三禮》之一。三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除一度幾為王學奪席,他皆惟鄭學獨尊,且唐于《三禮》獨重《禮記》。宋元明時期,《禮記》學頗染宋學習氣。清代號稱經學復盛,然《禮記》學則未堪其稱,諸經獨《禮記》無新《疏》。”[1]進入20世紀以來,《禮記》研究的論著亦不斷問世。直至90年代初,其研究多因循傳統,著眼于《禮記》經書性質以及對前代研究的梳理。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王鍔《三禮研究論著提要》①做了提要鉤玄式的全面清理,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一、二十年來中國大陸《禮記》研究概況

90年代至今,受國學熱潮的影響,中國大陸學者對《禮記》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無論從成果的數量上,還是從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都有較大的進展,尤其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簡的發現和上海博物館收藏楚竹書的公布,其中與《禮記》相關的文獻不僅引起國際學者對中國禮儀文化的高度關注,而且也引發了對兩千多年來《禮記》研究的反思。縱觀這一時期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完善文獻,普及注譯

從研究的實績看,20年來,中國大陸《禮記》經學層面的研究仍不容忽視。隨著大量古籍以叢書形式影印出版,歷代研究《禮記》的專著也被不斷影印和翻印。繼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淵閣本《四庫全書》(1987年)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將其影印為電子版(2000年),文津閣《四庫全書》②、文瀾閣《四庫全書》③亦陸續被影印出版。此外,上海書店影印出版《叢書集成續編》(1994年)選取明清及民國時期與《禮記》相關的研究著作36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續修四庫全書》(1996-2 000年)搜集了清代乾隆以后《四庫全書》未收之《禮記》研究著作32種,齊魯書社影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收錄了《四庫全書存目》所著錄清代乾隆以前產生之《禮記》研究著作38種,鳳凰出版社據石印本影印放大《清經集、清經解續編》(2005年)共收錄三禮著作88種。其中,影響較大、傳播較廣的為據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均有影印本出版。古籍叢書的影印出版為《禮記》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籍叢書的影印事業也推動了《禮記》研究著作的點校、整理。郭嵩濤、陳戍國《禮記質疑》④以光緒十六年思賢講舍印的49卷本為底本加以點校。沈嘯寰、王星賢《禮記集解》⑤以盤古草堂本為底本、參考《萬有文庫》本及鄭玄《禮記注》、孔穎達《禮記正義》進行點校,流傳較為普遍。饒欽農《禮記訓纂》⑥以咸豐元年宜祿堂校刻本為底本、以《四部叢刊》影宋本《纂圖互注禮記》、阮元刻《十三經注疏》、《四部備要》本校勘加以點校。龔抗云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⑦全面吸收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和清孫詒讓《十三經注疏校記》成果,首次對經文、鄭注、孔疏和陸德明釋文進行點校、整理。呂友仁《禮記正義》⑧以宋紹熙刻本校以品本,將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之《禮記音義》分別插入經、注各條之下,便于讀者翻閱。除此,還有萬久富整理的元代陳澔《禮記集說》⑨、沈文倬、水渭松點校的清代焦循《禮記訓纂》⑩等等。

在古籍影印和點校、整理的基礎上,在純學術研究之外,還出現了眾多對《禮記》經文進行注譯普及的著作。如章培恒主編、林開甲譯注《禮記選譯》?、呂友仁《禮記講讀》?、潛苗金《禮記譯注》?等等。這些注譯本或對《禮記》全文進行釋義,或從《禮記》的名稱、成書、地位、價值等方面加以介紹。20年來,大陸較有影響的“今注今譯”本為楊天宇的《禮記譯注》?、王文錦的《禮記譯解》?、呂友仁的《禮記全譯》?,這些注本既通俗易懂又不乏學術嚴謹。注譯普及的著作不僅擴大了《禮記》的受眾面,而且其間對名物制度的詳細疏解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繼洪業等編《禮記引得》?之后,這一時期,大陸《禮記》研究的工具書主要有錢玄、錢興奇的《三禮辭典》?,該書對《周禮》、《儀禮》、《禮記》、《大戴禮記》中的五千余個詞條加以詮釋,竣錄原文、有關注釋及考證,涉獵古代社會、歷史、文化,可謂是三禮學研究的集大成著作。王鍔《三禮研究論著提要》是貫通古今的三禮研究論著目錄,此書分上、下編,上編收錄漢至2004年歷代學者研究《三禮》(包括《大戴禮記》)的專著2795部,下編收錄1900年至2004年國內外研究《三禮》的論文3275篇,可謂是對三禮研究論著進行全面清理的第一部資料性匯編。

2.多元趨向,百花齊放

在中國古代,禮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幾乎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各個方面,大到安邦治國的制度方略,小到個人的言行舉止,無不在禮的范疇之內,無不有禮的規范[2]。20年來,大陸學者把《禮記》作為一部多學科性的儒家經典,從多角度、全方位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于是,《禮記》研究趨于多元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關于《禮記》成書年代的研究。在中國學術史的發展進程中,《禮記》49篇的編撰過程一直是一個聚訟紛爭的問題。現代學者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大戴》與《小戴》僅為兩部資料雜編,非一人一時而成。從大戴、小戴時開始,到鄭玄二百多年之間,成書約于東漢中期;另一種則認為49篇之禮為武帝、宣帝時期戴圣所纂輯[3]。王鍔的《〈禮記〉成書考》?在這方面用力甚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書從文獻學的角度,經過深入、縝密的考察、論證,作者不僅將《禮記》49篇的成篇年代與編纂時間一一落實,得出49篇是從春秋末期到戰國晚期陸續成篇的結論,彌補了此前研究之不足,而且希望由此探尋先秦文獻流傳的面貌,從而正確認識《禮記》的價值及其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4](P122)。

關于《禮記》語言學的研究。20年來,大陸學者從《禮記》版本、文字、訓詁、修辭等方面所進行的研究成果頗豐。劉永耕《〈禮記·檀弓〉“問喪于夫子”辨》?、董蓮池、劉坤《〈禮記·內則 〉“少者執床與坐”解》?、李景泉《〈禮記·檀弓 〉“壹似重有憂者”解——兼說對先秦文獻中幾個“壹”字的誤釋》?、楊雅麗《〈禮記 〉“月令”之“令”考辯》?、趙海寶、秦曰龍《〈禮記·內則 〉“月辰”考辨》?、王月婷《〈禮記〉“煎鹽”新詁》?等分別從訓詁角度對《禮記》中的疑難字句進行了考辨。姜磊、陳昊《試論〈禮記〉正文中的訓詁》?從訓詁用語、訓詁方法入手,舉例分析了《禮記》正文訓詁的特點以及對后代訓詁學的影響。楊雅麗則從修辭(《〈禮記〉修辭藝術探微》?)、語言(《〈禮記 〉語言的藝術成就》?)等多角度切入。王作新《從語境詁解〈禮記〉之語義舉隅》?從上下文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兩方面來詁解《禮記》的語義,對如何就語境而進行語義解釋作了探討。袁健惠《〈禮記·學記〉中歧義斷句的語法視角考證》?以《禮記》、《孟子》和《春秋繁露》為語料,結合《禮記·學記》的內容和篇章結構特點對“大學之教”部分做出重新標注。陳謝《“與”在〈禮記〉中的介詞用法研究》?以《禮記》為研究語料,采用窮盡式定量統計的研究方法描寫了“與”在該典籍中的介詞用法,根據語義對其用法進行分類分析,考察其句法結構及語序,歸納其介詞結構使用的語法格式,總結出“與”作介詞在《禮記》中充當狀語占絕對優勢的使用特點。林亞莉《論〈禮記〉非語言交際的符號意義》?通過分析《禮記》所表現出的當時社會條件下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的符號性質,說明《禮記》獨特的語用意義。

關于《禮記》禮制的研究。錢玄《三禮通論》?以專題的形式,綜述形制,考訂原委,聯系考古出土中有關禮制之成就,從禮書、名物、制度、禮儀四個方面詳加考辨,對當代學者了解禮制發展的全貌及研究狀況大有裨益。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將鄭玄《三禮注》納入中國禮制發展史中進行考察,認為鄭玄已將夏、商、周、春秋戰國禮制以及秦漢禮制予以排比、條理,形成了一個完備的禮制系統,此基礎上深入認識、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演變。周斌《〈禮記〉〈周禮〉所載尊長養老禮儀與制度》?通過《周禮》與《禮記》中記載的西周時期旨在尊老的養老禮、鄉飲酒禮、射禮以及政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解決老人日常生活困難的諸多政策,指出西周的尊老養老禮儀與制度是中華民族尊老養老文化的源頭。丁鼎《“服術有六”:試論〈禮記·大傳〉中的制服原則》?通過“親親’、“尊尊”、“名”、“出入”、“長幼”、“從服”等六條制服原則來闡釋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林中堅《〈禮記〉中的禮樂與禮制》?對《禮記》如何強調“禮樂”和“禮制”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甄盡忠《從〈禮記·王制〉看先秦時期的社會救助制度》?對先秦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和救助制度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概括和總結。

關于《禮記》思想的研究。龔建平《意義的生成與實現:〈禮記〉哲學思想》?全面地研究了《禮記》文本及與《禮記》相關的先秦兩漢文獻,特別是郭店楚簡等資料,從哲學問題的反思出發,探究了禮儀、禮制、禮文化的起源、結構、功能、價值,尤其是《禮記》呈現的世界意義。王啟發《禮學思想體系探源》?從思想史角度嘗試探討儒家禮學,引入諸家家族倫理、社會倫理、政治倫理、自然法、國家法等概念分析儒家禮學。書中還以相當的篇幅,對古代經學思想家鄭玄和他的《三禮注》進行了細致的考察,為理解“三禮”本身所包含的禮學思想內容提供了一個參考坐標。崔大華《論〈禮記〉的思想》?從社會的、人性的和超越的三個理論層面上考察了《禮記》的思想內容。閔卓《〈禮記〉的思想精華及其局限》?認為《禮記》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原初的自然觀和社會仿生學思想,指出其值得學習借鑒的諸多真理性成分以及其時代和認識方面的局限。陳叢蘭《〈禮記〉婚姻倫理思想研究》?、王黎黎《禮文之美:〈禮記〉美學思想研究》?、田沐臣《〈禮記〉的禮治思想》?等亦從多角度對《禮記》的思想進行了研討。

關于《禮記》文學的研究。《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李建中主編《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發生史:禮以節情樂以發和〈禮記〉卷》?從文學理論的角度重新解讀《禮記》,勾勒《禮記》文論思想之概貌,歸納《禮記》以“禮”為本原、以“情”為機制、以“樂”為功用、以“和”為歸依的文論圖式,推演其發乎情、止乎禮、興乎樂、至于和的文論脈絡,標舉其以禮節情、以樂發和、以和為美的審美理想。盧靜《〈禮記〉文學研究綜述》?對古代以來的《禮記》文學研究作了總結。

此外,關于《禮記》的研究還涉及到文化、社會學、學術史等諸多方面。蕭兵《〈中庸〉的文化省察》?從一個“中”字的內涵與外延的分析來建構一部文化史,并且詳細討論《中庸篇》作者的孤寂感與憂患意識。黃宛峰《禮樂淵藪》?從《禮記》其書、思想體系、《禮記》與中國的孝道、中國的婦道、中國宗法社會、中國的禮樂文化等方面探討了《禮記》與中國文化。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用社會學的“內證的方法”進行研究,將社會學的觀察追溯運用于中國古代社會,在傳統的“禮學”研究中,開辟了新領域。作者首次對這兩部書的社會學價值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分析與評估。楊天宇《略述中國古代的〈禮記〉學》、劉金波《〈禮記〉整理及文獻研究述評》、王鍔《東漢以來〈禮記〉的流傳》通論《禮記》學的發展演變,從《禮記》學史層面進行了研究。蔡介民《禮記通論》從禮記舊說之糾謬、成書之時代、儀禮之關系、研究之方法、論禮之大義、存目考略等方面進行了研討。楊雅麗《禮記研究》對《禮記》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其中包括它的文化學價值、禮法自然的禮學思想、《禮記》對中華人文精神的弘揚,同時探討了《禮記》的文學語言魅力等諸多內容。薛永武《禮記·樂記》研究運用闡釋學的原理和方法,從中西比較的學術視野,對《樂記》進行多維的創造性闡釋,通過對《樂記》的價值重新進行定位,在視域融合中揭示了《樂記》的豐富內涵。

3.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20年來,中國大陸的《禮記》研究還出現古今中外比較研究的趨勢,有把《禮記》與中國古代傳統文獻相比較的,也有與西方名著相比較的;有從文本角度相校勘的,也有從理論層面來探究的。古今中外的比較,不僅拓展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而且將《禮記》的研究向縱深推進了一步。

丁鼎《〈禮記〉與〈儀禮·喪服〉經、傳所載喪服制度之比較研究》對《禮記》論禮諸篇與《儀禮·喪服》經、傳中有關喪服制度的異同進行了較全面系統的考察和分析。樂愛國《〈管子〉與〈禮記·月令〉科學思想之比較》從科學思想的角度,對《管子》與《禮記·月令》的陰陽五行說、物候思想、農時思想和生態思想進行比較,為“《月令》出于《管子》”提供了重要證據。陳劍、黃海烈《論〈禮記〉與〈孔子家語〉的關系》校勘了《家語》與《禮記》中相同的篇章,認為《禮記》與《家語》在文本上雖然存在極大差異,但二者都是流傳有本,不是偽作或抄襲。王祎《〈禮記·樂記〉》之“心”范疇——兼與孟子言心相比較》指出孟子之心為“性情心或德性心”,《樂記》之心為“應感心或省察心”。喬以鋼、陳千里《〈周易〉與〈禮記〉家庭觀念之比較》認為《周易》多用陰陽協調、平衡的哲理來解釋、說明家庭的關系,《禮記》則著眼于家庭尊卑關系的確立。張俊峰《董仲舒社會理想的內涵與特點——兼論董仲舒與〈禮記·禮運〉社會理想的異同》通過對董仲舒與《禮記·禮運》社會理想的比較,發現兩者在對上古社會的評價和理想社會的描述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相較《禮運》而言,董仲舒的社會理想具有更為強烈的現實性和時代性。黃意明《〈荀子·樂論〉與〈禮記·樂記〉思想比較》以為《樂記》思想對于《樂論》思想有所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樂記》更強調“樂”直接源于人情,是內在情感的發動;第二,《樂記》更明確地確立了“樂”的形上根據,不僅使“樂”具有一種本體論的高度,同時還具有了贊天地之化育的意義;第三,《樂論》主要是自然人性論,而《樂記》則兼有自然人性論和性善論兩種人性觀。

張海燕《柏拉圖〈理想國〉與〈禮記·禮運〉的烏托邦思想比較研究》、黃小晏《中西早期和諧觀的比較研究——以〈禮記〉“大同社會”與柏拉圖“理想國”為中心的考察》、王黎明《古代東西方烏托邦思想之比較——讀〈理想國〉與〈禮記·禮運 〉有感》從《禮記》“大同社會”和柏拉圖“理想國”的文化背景和理論基礎著手探討中西文化的根本差異。王超《〈禮記·樂記〉與賀拉斯〈詩藝〉的比較闡釋》以產生于中西文論經典時期的《樂記》和《詩藝》為主,從“禮”與“理”、“樂與政通”與“寓教于樂”以及“和”與“合式”三方面加以對比觀照,雙向闡發;從比較詩學的角度探討了兩者在文論話語上的異質性、通約性和互補性,并把它們放置到整個中西詩學的知識譜系中考察其思想淵源和影響力擴張,從而深度把握其內在的話語生產機制和理論范式。楊智芳《〈禮記·月令〉與〈本朝月令〉之比較淺說》從文本分析入手,從表達方式、內容規定、理論依據三個方面,探尋中日兩國月令文化的特點,即中國的月令文化具有“原生性”,日本的月令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具有很強的“移植性”。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804枚竹簡以及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楚竹書有與《禮記》關系密切的部分,李學勤(《郭店簡與 〈禮記 〉》)、龔建平(《郭店簡與〈禮記〉二題》)等學者最早開始研究。薛柏成《論〈禮記〉有關篇章與墨家思想的關系》認為郭店楚簡與上博簡的發現與研究使學界普遍認為《禮記》中一些重要篇章成文于戰國時期的儒家七十子及后學之手,并且吸取了很多非儒學派的優秀思想成果,如墨家的社會理想觀念、鬼神觀念、節用、節葬等思想使儒學重新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翁賀凱《兩漢〈禮記〉源流新考——從〈郭店簡與〈禮記〉〉談起》一文在前人考證的基礎上辨析《禮記》之源流,認為今本《禮記》49章是輯自東漢禮家之手。王鍔《戰國楚簡的發現和〈禮記〉研究的反思》從《禮記》研究存在的問題、真偽、《記》與秦漢學者的關系、研究的意義等四個方面,探討《禮記》研究的現狀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郜同麟《試論早期儒家經典的文本歧變——簡本〈緇衣〉與傳世本〈禮記〉再對比》將郭店楚簡、上博簡中的《緇衣》與《禮記·緇衣》相比較,從中找尋戰國到漢初儒家經典文本歧變的一般規律,包括外在語言形式的改善、儒家思想的增強以及學術思想的轉向。

4.立足應用,服務當代

《禮記》作為早期儒家的經典著作,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也不可否認具有一些超越時代的真理性認識。近年來,隨著國人禮儀素養的缺失以及知禮、守禮方面的困惑和混沌,“禮儀之邦”的美譽不斷遭到質疑,借鑒以《禮記》為代表的傳統禮儀典范、進一步構建并完善和諧社會禮儀體系,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因此,《禮記》的研究也從學術性較濃的文本解讀轉向了實踐性較強的應用研究。大到國際政治關系、治國方針策略,小到個人為人處世、修養身心,這方面的研究日益凸顯。挖掘《禮記》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予以現代性的詮釋,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辛全洲《從儒家“禮”思想看和諧社會構建》以為儒家約束之禮、禮讓之禮、尊重之禮、和合之禮等“禮”的傳統思想中蘊涵著豐富的治國之道和人生哲理,在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調整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樸柄久《〈禮記〉的和諧世界思想》認為《禮記》試圖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程序來維持秩序,在“華夷之辨”上主張通過制禮作樂來德化天下,在稱霸問題上認為民心的向背是獲得王權的前提,《禮記》的“內圣外王”的思想對現代國際體系的塑造有著較強的借鑒意義。趙海、淺析《〈禮記〉中庸思想及其啟示》認為《禮記》以和為貴、致中和以求社會和平發展,恰到好處、講中庸以求掌握真理,修身為本、講忠恕以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和而不同、講原則以求堅持正義,天人合一、講天道以求生態平衡,這些中庸思想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啟示作用。樂愛國《〈禮記·學記〉的教育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啟示》針對當前高等教育領域中師生關系的種種不和諧現象,借鑒《學記》師道之尊、教學之倫、為師之德、從學之道的教育倫理思想,為時代課題提供有益的啟示。鞠偉《〈禮記〉中的誠信思想與和諧社會建設》針對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信任危機,結合《禮記》的誠信思想精髓,發掘傳統文化的精髓,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現實指導。杜宏春等《〈禮記〉的養生思想與和諧社會建設》從《禮記》順應自然、居處舒適、飲食有節、勞逸結合、修身養性等養生思想中借鑒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陳羲、杜宏春《〈禮記〉為人思想的現代價值》從《禮記》修身養性、做君子之人、行君子之行、言君子之言的道德自覺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禮記》作為一部儒家經典,其價值不應僅僅停留在經史層面,更應立足當代、服務當代。王鍔先生以為“研讀《禮記》之最終目的,是利用《禮記》的優秀思想,為當代社會服務。所以,在對《禮記》從文獻學角度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一定要總結《禮記》思想,立足人情,對《禮記》中諸如“親親、仁民、忠信、孝敬”等思想,進行符合時代的闡釋,大力宣揚,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代代相傳,永放光芒。”[5]

二、《禮記》研究之展望

回顧20年來中國大陸《禮記》研究的歷程和特征,不僅可以全面地掌握其研究狀況和學術動態,而且也能更好地把握今后《禮記》學的基本走向和研究趨勢。

1.應用研究尚有拓展空間

《禮記》一書的社會價值及現實意義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學者們從政治、哲學、文學、藝術、社會學、倫理學等方面對《禮記》做過很多研究,但一方面由于長期經學研究的模式制約著《禮記》研究的方法、視角和領域,造成禮學研究狹隘、僵化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應用研究多為打破學科體系的跨學科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須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才能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展開探討,《禮記》應用性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有待于進一步挖掘。20年來,中國大陸此類研究理論重于實踐,呼吁大于執行,未能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手段,更沒有系統完善的結構體系。就應用研究的內容而言,趙逵夫先生認為今天更應從日常生活史的方面和禮俗經驗的方面予以觀照,從長久以來被經學家、禮學家說解為僵死禮制規定的文字中,去發掘充滿著生活情趣、情感意義的鮮活的人生經驗,以此弘揚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鑄造偉大的民族精神[6]。

2.文獻研究有待深度和創新

黃季剛先生以為治禮之難其故有四:一曰古書殘缺,二曰古制茫昧,三曰古文簡奧,四曰異說紛紜。《禮記》一書缺文、缺禮較多,再加上傳本錯訛,其原制、規模已難以恢復,這也決定了《禮記》文獻研究方面的困難和困境。因此,今后的《禮記》文獻的研究要從中國古代相關典籍中去考證探求其或缺內容、鉤輯佚文,力求文本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古籍數字化已成為當代趨勢,隨著《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四部叢刊》等電子版本的出現和推廣,《禮記》方面的相關著作也得以普及。受中國古代典籍收錄條件的局限,《禮記》研究著作比較重疊和分散。倘若能建立《禮記》研究的數字化平臺,將兩千多年來的《禮記》研究在翔實校勘的基礎上匯總集成,不但能為《禮記》的廣大研究者提供資源便利,而且一定程度上也為統計研究、定量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在此基礎上,《禮記》的文獻研究定能推陳出新。

近百年幾次國學熱潮,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禮記》的傳播,而20年來《禮記》研究的活躍局面,在某種程度上又凸顯了《禮記》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貢獻,以《禮記》研究為契機的中國禮學研究也不斷涌現出新質和新局面。

注釋:

①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007年增訂版。

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③杭州出版社影印2006年。

④岳麓書社1992年版。

⑤中華書局1989年版,1995重印。

⑥中華書局1996年版。

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簡體標點本),2000年版(繁體字本)。

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⑨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

⑩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巴蜀書社1990年版。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繁體字本),2004年版(簡體字本,注文內容有所刪節)。

?中華書局2001年版。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008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中華書局2007年版。

?《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2期。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第4期。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年第5期。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3期。

?《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2期。

?《宿州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1996年版。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喀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齊普學刊》2001年第5期。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年第4期。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4期。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西北師范大學2005碩士論文。

?首都師范大學2008碩士論文。

?西北大學2000年博士論文。

?《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發生史(套裝共3冊)》包括《〈老子〉卷:道法自然》、《〈莊子〉卷:得意忘言》、《〈禮記〉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社會科學評論》2008年第4期。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楊天宇.略述中國古代的《禮記》學[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

[2]楊天宇.《禮記》導讀與文化素質教育[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3).

[3]楊天宇.論《禮記》四十九篇的初本確為戴圣所編纂──兼駁洪業所謂“《小戴記》非戴圣之書”說》[J].孔子研究,1996(4).

[4]焦桂美.《禮記》研究的新拓展——讀王鍔先生《禮記》成書考[J].孔子研究,2009(2).

[5]王鍔.東漢以來《禮記》的流傳》(下)[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6]趙逵夫.《禮記》的當代價值與文獻學研究——兼序王鍔《禮記》成書考[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4).

猜你喜歡
思想研究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综合网址|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片免费网站|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无码人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在线网|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www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色综合激情网|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爽爽视频| 99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午夜小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在线国产欧美|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色婷婷色丁香|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日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成人|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不卡视频国产|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另类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