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星 袁子鈞
2011年8月,隨著大連市某大酒店稅款全部補繳入庫,這起涉案金額達千萬元的重大偷稅案終于塵埃落定。
這起案件的查辦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企業通過多種手段隱瞞收入,并制造種種障礙阻擾稅務稽查人員的正常檢查,案件查辦難度特別大。然而,稅務稽查人員通過電腦技術等稽查手段,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最終揭露了該企業采取非法手段少繳稅款的違法事實。
2010年4月,大連市地稅局接到一封舉報信。信中反映某酒店從2005年至今,通過隱匿收入、制作假賬等手段偷稅漏稅。該酒店每月只向稅務機關申報部分收入,其余隱匿不申報的收入單據和相關證據在酒店的鍋爐房內燒毀,其電腦存儲的營業收入明細數據定期刪除,以此來逃避稅務機關的檢查,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
大連市地稅局對該舉報信予以高度重視,認為舉報人提供的線索可信度較高,涉案企業偷稅手段惡劣,應調集精兵強將,集中力量,一查到底。經研究決定:此案由市局稽查處協調、督導,由S稽查局專門負責進行案件查處。
大連市S稽查局接到任務后,及時對案件做了調研分析。該酒店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注冊資金180萬元。從舉報材料看,該酒店有著一定的反稽查能力,如果盲目對其進行檢查,則可能打草驚蛇,促使其銷毀證據,使檢查陷于被動。
2010年5月,S稽查局抽調人員組成明察暗訪工作組,以稅收政策調研的名義,同該大酒店的法定代表人進行了正面接觸,并從側面對酒店的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充分了解。隨后,S稽查局數次派出工作人員以顧客身份分別到該酒店及其周邊經營場所進行暗訪。
經實地明察暗訪,S稽查局初步判定,該酒店經營的真實數據是以電子數據為載體,通過內部電腦網絡傳送和儲存的。因此,檢查的突破口就在于能否獲取真實的電子數據。
2010年7月15日,經大連市地稅局協調,S稽查局組建了16人的電子稽查工作組,根據前期調查收集到的相關信息,制定了詳細的電子稽查工作計劃和檢查預案,對電子數據的提取內容、提取步驟、封存方法等都明確了詳細的流程和規范。
2010年7月20日,S稽查局正式受理了案件,下達了《涉水舉報案件交辦通知書》,責成相關部門組成專案檢查組進行專案稽查。
2010年8月4日上午9時30分,由市局稽查處督察,S稽查局主管局長帶隊,近20名稽查骨干組成的稅務檢查組,對該酒店進行了突擊檢查。
稽查組兵分6路,同時進駐該酒店及其周邊各下屬經營場所,以及財務人員及主要管理人員(法人代表、會計出納、餐飲經理等)的辦公場所,對相關人員進行了詢問,封存和調取紙質賬簿,提取相關電腦數據。
在突擊檢查過程中,電子稽查工作組發現:該酒店電腦系統是一個內部局域網,共有40多臺機器組成,為避免遺漏重要線索,稽查人員對這些電腦進行了逐一排查,發現了財務和網絡管理員所使用的兩臺電腦,初步判定其中可能存儲了對案件查辦比較重要的資料。因此,稽查人員對這兩臺電腦的整個硬盤進行了鏡像拷貝封存,并將拷貝過程全程錄像。
此外,排查中還發現一臺聯網的電腦很可能被酒店提前藏匿。為不漏過任何一個有價值的線索,稽查人員在該酒店進行了仔細查找,終于在位于酒店后廚地下二層的一個極其隱蔽的小屋里發現了這臺電腦。經判定,這臺電腦正是該酒店局域網的服務器。
此次突擊檢查持續7個多小時,共調取了該酒店2008年和2009年營業賬簿共12本,2005年至2009年度記賬憑證共356冊,《遼寧省大連市飲食業統一發票存根》652本。電子稽查工作組提取到該酒店電子賬套數據,并備份和封存了該酒店網管及其他工作人員辦公電腦的文檔數據,檢查行動初戰告捷。
突擊檢查行動結束后,稽查人員投入到大量賬簿、記賬憑證、報表及電子數據等有關資料的核實、分析、分類工作中。不出稽查人員所料,該酒店紙質賬簿記載的數據與每月向稅務機關申報的數據基本相符,無法判定其有偷稅行為。于是,稽查人員將注意力重點放到了電子數據的讀取、分析、研判上。
經過不分晝夜的案頭分析排查后,一個解密的電腦數據庫文件引起了稽查人員的注意。這個名為cy20091231.bak的數據庫備份文件,是電子稽查組從該酒店網管人員的電腦中拷貝的,該文件備份日期為2009年12月31日。電子稽查組通過技術手段將該文件導入到與被查對象一致的數據庫環境中后,發現了一個名為cybusinessdate的數據庫列表,其中記錄了該酒店自2005年至2009年12月31日的詳細收入情況。因此,稽查人員對cybusinessdata表中的十余萬條數據進行了分析統計,自2005年11月16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數據庫文件完整地記錄了酒店每天的菜系分類消費金額和付款方式及金額。經過對v-PosNO.(收銀臺號)和v-DeptClass(菜系名稱)兩個字段的比對排除,稽查人員發現,這個數據庫記錄的2005年11月16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數據,很可能就是酒店餐飲管理系統服務器上記載的經營備份數據,也就是酒店真實的營業數據。
隨后,稽查人員將電子數據記錄的經營數據與酒店向稅務部門正常申報的數據進行了分年度統計,對比發現,年均申報額要比數據庫數據少800萬元左右,2006年至2009年總計相差3275萬元,數目驚人。
接下來,如何證明電子數據是酒店真實和有效的數據,是擺在稽查人員面前的首要問題。該酒店在這個問題上給稽查人員設立了重重障礙,極大地阻礙了檢查工作的順利進行。該酒店聲稱,數據庫備份文件是從網絡管理員的電腦中提取出來的,不是從酒店餐飲管理系統的服務器上直接取得的,該數據庫文件僅僅是酒店的測試數據,并非酒店的真實營業數據。
更令稽查人員陷入困境的是,在突擊檢查結束后,該酒店將包括財務、出納、稽核和網管在內的8名工作人員開除并分散外地,稽查人員無法與其聯系;酒店法定代表人也以私事為名遠赴美國,拒不配合稅務機關的調查取證。
直至2011年3月,本案始終處于停滯狀態,檢查工作陷入了困境。
面對一系列的不利因素,2011年4月,大連市地稅局果斷調整策略,加強了案件查處力度,將該案件由一般稅務違法舉報案件升格為重大稅務違法舉報案件,并協調公安部門配合做好調查取證工作。
證明電子數據是酒店的真實業務數據,就要找到當初制作和接觸過這些數據的人,只有他們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此時,電子稽查組向稽查人員提供了一份重要名單,這份名單是在檢查初期從該酒店人事部門電腦上獲取的相關資料,詳細記錄了酒店員工的姓名、職務、崗位和身份證號碼等信息。于是,稅務機關協調公安部門,根據員工的身份信息,及時聯系到了其戶口所在地的公安機關,請求他們協助進行查找。通過公安與稅務機關的不懈努力,終于將分散在各地的該酒店歷任財務、出納、稽核等員工找回,并就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詢問和核實。
有了人證,還要有物證。稽查人員與公安干警遠赴深圳,找到了制作該酒店餐飲系統的軟件公司,對該酒店曾經使用的餐飲系統進行了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全面掌握了收銀臺“錄入—下菜—結賬”等一系列營業數據的生成、存儲和備份流程,并取得了軟件公司出具的重要證明——《大連市某酒店業務系統數據說明》,再一次對電子數據的真實有效進行了確認,為下一步的稅務檢查掃清了障礙。
同時,公安機關取得了該酒店的法定代表人和出納,以個人名義在銀行開立的用于公司經營的賬戶,并取得了專戶交易清單,掌握了該酒店的資金周轉流向等重要信息。
在大量確鑿證據面前,該酒店無法再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解,不得不承認其偷稅行為。
大連市地稅局依據《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對該酒店在賬簿上不列、少列收入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造成少繳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企業所得稅的行為,定性為偷稅,并處少繳稅款二倍的罰款。補繳稅款合計5253188.52元,加收滯納金合計1804331.24元,罰款合計5018049.56元,總計12075569.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