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3)
2012年11月21日至23日,從屬于中國閱讀學研究會系列主辦的“華夏閱讀論壇”之2013年第二場——第十屆全國民間讀書年會暨“圖書館與社會閱讀研討會”在廣東東莞隆重召開,會議由中國閱讀學研究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與社會閱讀委員會主辦,東莞圖書館承辦,《博覽群書》、《圖書館雜志》、《高校圖書館工作》、《山東圖書館學刊》等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
據悉,來自全國各地有關圖書館界、民間報刊界和書刊出版界,以及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與社會閱讀委員會委員等近百人出席了會議。在21日上午的開幕式上,本屆年會向東莞“書香校園”、“農家書屋”、東莞圖書館分館、東莞書友會等6 家代表單位贈送了有關書刊讀物。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徐雁教授代表學會向東莞圖書館頒贈了“華夏書香之鄉——書香東莞”榮譽匾額,以表彰和鼓勵東莞在推廣閱讀方面所作的實績。據悉,這是繼“書香古里”(江蘇省常熟市)、“書香暨陽”(江蘇省江陰市)、“書香慈溪”(浙江省慈溪市)、“書香海昌”(浙江省海寧市)、“書香婁東”(江蘇省太倉市)之后,全國第六個獲此殊榮的城市,也是廣東省首個獲此榮譽匾額的城市。
據本屆年會的操辦人之一,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悅讀時代》執行主編徐玉福先生介紹,會議之前他共搜集到讀書民報、民刊八十余種,除歷屆年會上廣受好評的《開卷》、《芳草地》、《書脈》、《溫州讀書報》等外,還出現了福建福州的《素心》、湖南株洲的《博客》、浙江桐鄉的《梧桐影》、山西太原的《名堂》等。徐雁教授在接受《東莞日報》記者的采訪中,引用了“花香何及書香遠,美味怎比詩味長?”的詩句,他指出:“民間閱讀的概念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閱讀的主體在民間,而且是人數最多的閱讀群體;二是民間的讀者文化層次、文化程度各不相同,期待著閱讀方面的指導和推廣。”而推廣閱讀,則是圖書館應有的責任。“一個人的家里可以沒有書房,但一個城市必須要有一個公益性的公共圖書館,作為全體市民的公共書房。”
在會上的主旨發言中,徐教授首先概略地介紹了東莞的文化開發史,本地先民是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北方士族,他們帶來了當日華夏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據地方志記載,東莞歷史上自明代以來科舉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接著他總結了中國圖書館界閱讀推廣現狀,指出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成立于1991年,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早就是國際閱讀學會的團體會員。不久前,在首都師范大學,中國閱讀學研究會與國際閱讀學會代表就中國漢文閱讀等問題,以及如何將“漢文閱讀學”推向國際社會等問題展開了交流,達成了合作意向。他還表示,正以南京大學為學術平臺,把社會各界尤其是各位民間人士在藏書、讀書方面的貢獻,借助學院派的研究方式加以記錄和總結,以促使社會閱讀風氣得以可持續發展。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聶凌睿報告了“小雜志”在歐美的起源和中國地方文獻類館刊、館報的編制實踐。《國外“小雜志”掃描》介紹了“小雜志”在國外的發展狀況,包括產生背景、發展歷程以及一些基本概念的闡述,并對國外“小雜志”進行了階段劃分和舉例分析。對于我國出現的“小雜志”,聶凌睿同學又進一步細分,概括為“民間讀寫藝文類報刊”和“圖書館館刊”兩種。她認為,圖書館館辦“小雜志”指的是由圖書館主辦的,以介紹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以期讀者認同并接受借閱為宗旨的一種“非正式出版物”。這兩類刊物在主辦單位、創辦宗旨、刊物內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獨特性,前者是民間或準民間的,沒有書號和定價,刊物內容彰顯個性;而后者創造了一種圖書館與讀者交流的新形式,內容以反映本館動態,推介圖書館館藏文獻和服務,滿足讀者多樣的文化需求為主。民間讀書報刊和圖書館館辦刊物作為正式出版刊物的補充,有力地推動了全民閱讀推廣工作,培養了讀書種子,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
東莞圖書館采編部主任黃文鏑女士的報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我國蓬勃發展的各種社會閱讀活動。第二部分介紹東莞的社會閱讀成果,分以圖書館為主要陣地的社會閱讀活動和民間閱讀活動。公共圖書館是市民的“大書房”,都市的“第三空間”,推動社會閱讀是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責任。近年來,東莞圖書館的社會閱讀活動取得了可喜成績,自2005年首屆“東莞讀書節”舉辦以來已連續舉辦八屆,共計舉辦各類讀書活動4000 余項,參與群眾達3000 多萬人次。東莞的民間閱讀活動主要有書友會(東莞日報書友會、東莞檢察書友會、東華書友會、東莞陽光書友會等)、民間讀書刊物和閱讀主題酒店以及曬書會和讀書沙龍等。根據2012年東莞地區圖書館與社會閱讀調查結果分析顯示,東莞的社會閱讀已取得初步成效。
在會議的開放式自由發言時段,與會代表們隨機即興發言,暢談閱讀經歷,交流閱讀方法,分享各自的寶貴閱讀經驗。
江蘇電視臺主任記者沈文沖先生向代表們分享了他關于“毛邊書”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毛邊書”的歷史、裝幀及其獨特的美感和功用等。他認為,“毛邊書”始終處于“進行時”,最早出現在歐洲,通過文化交流逐漸在日本、中國等地出現。“毛邊書”兼具書籍的形式與內容的雙重美感,“不僅是知識載體,同時也是一件藝術品”。
湖南省長沙市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藏書家彭國梁先生初與詩歌、散文為伍,后來與圖書結緣,并以書為媒結識了眾多的書友,如薛冰、王稼句、范笑我、陳子善、徐雁等,圖書改變了他的寫作走向、生活方式,他對文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同時,彭先生說自己是眾多民刊發展的見證者,肯定了這些民間讀書刊物在傳播書香,推廣全民閱讀方面的獨特功用。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眾多優秀的文學產品都以農村、農民為題材。讀書雖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但情感可以通過交流產生共鳴。作為農民工代表的江蘇太倉書友洪礫漠先生,在本屆讀書年會上講述了自己的讀書經歷和閱讀體會。
江西景德鎮的常年華先生指出,目前我們面對的社會信息很多都是虛假的、不真實的,讀書能夠去偽存真,多讀書、讀好書,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歷史、認識社會、認識人生。
來自湖北省十堰市的閆進忠先生表示,自2003年首屆民間讀書年會以來,十屆年會他共參加過八屆,體會到這種交流非常必要而且有意義,可以“見平時想見而難見之人”,“說平時想說而難說之話”,“尋平時想尋而難尋的書”。他認為民刊當前雖然生存困難,也存在著種種不足,但最大的問題不是來議論它們是“民”是“官”的問題,而是如何去證明它的價值。之后他根據自己的體驗,指出讀書有“讀皮”、“讀瓤”、“讀根”之別,而民間讀書人不乏“讀根”之人,并以李傳新的《版本學》作為“讀根”者的有力表證。他衷心祝愿民間讀書會能夠與時俱進,越辦越好。
此外,如“湘江邊的舊書攤”既是對“株洲書友會”的稱呼,也是他們自辦刊物的名稱。舒凡女士是湖南株洲新聞網(紅網株洲站)總監、《博客》主編。會議上她感慨萬分地敘說了“湘江邊的舊書攤”成長的艱辛,由生根發芽到茁壯成長,最初只是幾個熱愛圖書的書友自發去湘江邊上擺書攤,受到當地城管部門的限制甚至驅散,如今它已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批準和周邊市民的認可,發展成為株洲市湘江邊的一道亮麗風景。雖然《湘江邊上的舊書攤》自2011年創刊以來只出版一期,但它給至今仍在黑夜中苦苦探索出路的民間讀書刊物帶來了一縷希望的曙光。最后她總結道“民間讀書年會是愛書人、讀書人的節日”。
總之,多元化的讀書心得的交流和溝通,顯示了當前客觀的社會閱讀生態。正如與會主持人之一的王振羽先生所總結指出的那樣:“一屆一屆的民間讀書年會處于民間,我們與書結緣,我們最為‘草根’,我們拒絕功利,我們慶幸讀書,我們兼容并包,我們真誠交流……我們為社會的清正溫婉默默地敬獻著我們的經歷。路正漫長,社會生活的更美好有賴于每個人的努力,自然也包括在座的每一位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