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致琴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關于大學生孝文化教育的思考
湯致琴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高校實施孝文化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健全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新的歷史時期,在教育的實施中更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實施途徑,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作用。
傳統孝文化;大學生;實施途徑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不斷發展,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獨生子女成為了大學生群體的主體。本人認為,在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增強有關孝文化教育的分量,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孝,是我國傳統倫理的核心觀念與特色,也是中華傳統倫理體系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傳統中國社會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會,中國傳統文化可稱為孝的文化。所謂孝文化就是關于孝的觀念、規范和孝的行為方式的總稱。那么什么是孝呢?《爾雅·釋訓》的解釋為“善事父母為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說“孝”字是一個會意字,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因而,自古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傳統孝文化就是特指孝道以及與此相關的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家庭倫理關系的處理問題。
在中國古代,孝意識是基于個體家庭產生而出現的文化現象,孝文化其實是一種家庭文化,“孝”無疑是家庭倫理中最重要的觀念。《孝經》說,“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從孝的產生看,它是源于血緣關系的自然性,體現出子輩對父輩的敬愛侍奉。比如,“孝”就是“養老、敬老、尊老和送老”等等,孔子認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他還將孝概括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除此之外,在中國傳統社會,這種以家庭、血緣為基礎的孝道還包括超出家庭倫理生活的范圍演化形成的政治規則,比如“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的“六順”,其歸屬就在于君臣、父子關系中奉行的忠臣孝子,反映出封建社會家國一體的政治倫理秩序。可以說,幾千年來這種以孝道為基本內核的傳統文化,盡管形成于特定的小農經濟基礎上,但它維護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以及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對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和個體以及社會層面道德教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歷史價值。
(一)有利于完善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內容。人才培養,德育為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需要綜合的因素共同產生作用。這其中就包括科學、合理、全面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開展的重要依托。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科學理論成果和鮮活實踐為主要內容的內容體系,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的成就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社會實踐總是在不斷發展,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也應看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還須進一步增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孝文化的內容。人才素質的培養中既有政治方向、政治品德的大問題,也有個體道德的小要求,傳統孝文化能為大學生個體道德尤其是孝德的發展和完善提供重要的資源,若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會更加完善。
環顧亞洲一些國家的學校教育,韓國、新加坡等國都包含了對在校學生進行儒家思想教育的內容,對學生品德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反思。回顧中國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由于種種原因,自近代以來出現了傳統文化近乎斷層的局面,尤其是以孝道為主要內容的孝文化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直至今天,有些人對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理解依然存有偏見和抵觸,片面地認為弘揚孝文化就是削弱現代人的主體性、民主性,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相背離,是培養封建主義的“孝子賢孫”。我們知道,文化傳統常被稱為國家和民族的“胎記”,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的“精神基因”,因而民族文化是有鮮明的繼承性的,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繁衍發展中,文化的傳承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我國傳統的孝文化確實產生、發展和成熟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存在著精華與糟粕并存的兩面性,但不能簡單地否定它在個體道德培養中的積極價值,而應辯證地看待和把握。
(二)有利于培育和完善大學生健全的人格。任何個體的發展都要以人格的培育和完善為基礎,健康的情感發展就是人格發展的重要方面,人才的成長也是如此。在當代,傳統孝文化教育能夠為大學生的人格培育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撐。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意思是說孝為道德之本,孝道是教育的出發點。湯一介先生認為,“孝”作為一種家庭倫理的哲學根據就是孔子的“仁學”。比如,《論語·學而》中就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就意味著“孝”是“仁”的根本出發點。仁者愛人,這種教育對學生品德的培養有著強烈的現實價值,它使得個體的品德修養有了現實的根基,也為這種品德的輻射增強了能量,正由于此在家國一體的封建宗法社會就有著移孝作忠的品德發展路徑,這也是中國傳統意義上提升個體道德修養的基本思路。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計劃生育的人口政策以來,現如今獨生子女成為了大學生群體的主要構成對象,他們生長在日益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喜歡西方的生活方式,有的還是家中當之無愧的中心人物,習慣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感恩意識和回報意識比較淡漠,更不知孝為何物。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糾正,勢必造成人格發育不良的后遺癥。成人以后他們可能就不懂得愛,也不知如何去愛,不知如何去愛父母,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也不會懂得珍惜家人與社會的付出。試想一下,如果在我們的教育中能批判地繼承傳統孝文化的合理內核,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情感,以對父母家人的愛作為愛之升華的根基,這對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熏陶、健康心靈的培養以及應有責任感的提升將大有幫助。
(三)有利于消解社會不良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改革開放給我國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大變革的時期。大學生不是在真空中成長,社會環境必然對其造成這樣或者那樣的影響,其中不乏一些消極的因素。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人生經歷比較單一,社會化完成時間相對滯后,大都還處在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深層次思想觀念還未最終形成,因而,進行合理有效的孝文化教育能幫助他們分析判別、明辨是非。當代中國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西方外來文化中有些消極的因素很容易帶來沖擊,比如在人們主體意識、自我意識、經濟意識不斷增強的同時,商品拜物教的觀念可能使家庭成員間的溫情被沖淡。現在社會中父母與子女分開居住已成為普遍現象,子女與父母的關系呈現出疏遠的趨勢。另外,在我國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同時,也出現了社會競爭加劇、社會流動性增強等現象,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孝意識的培養。如果在學校教育中能夠融入孝文化教育的內容,增強學生對家庭和父母的責任和愛,將會對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產生積極的效應。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但教育成效的取得最終離不開切實有效的實施途徑,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本人認為要做好高校的孝文化教育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發揮大學課堂作為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弘揚傳統孝文化,高校課堂責無旁貸。在課堂教學中要旗幟鮮明地倡導孝道,在內容上融入孝德的教育。如前所述,中國傳統孝文化產生形成于小農經濟基礎上,勢必是精華和糟粕并存,在高校的孝文化理論教育中,教育者要善于引導大學生辯證地看待和分析傳統孝文化的相關要求,把握傳統孝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這樣才可能做到以知識傳播為載體,以品德培養為目的的良好教育效果。另外,還可在大學生中開展孝道觀現狀的調查,做到有的放矢,增強針對性,并在形式上靈活多樣,幫助大學生養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品質。
(二)積極發揮校園文化育人的主陣地作用。校園文化是培養大學生優良品德的重要領地,它對學生的品德培養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浸染和熏陶作用。由于大學教育以自主性為主的特點,大學生大部分生活學習的時間是在課堂教學之外,因而在高校孝文化的教育中必須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活動的開展,積極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比如有的學校以布置作業的方式,要求學生在假期為父母洗腳,盡管在形式上引發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其對大學生“孝心”和感恩意識的覺醒是有激發作用的。同時,高校還可以多方面發掘身邊的案例作為有效的教育資源,比如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武漢大學學生黃來女就是身邊成功的事例,它真實感人,有極強的說服力。前段時間,我國根據現實情況的發展,向全社會頒布了新的“二十四孝”,這是孝德在新形勢下的發展,校園文化也應積極地吸取。社會在發展,我們在弘揚傳統孝文化的同時,只有不斷融入鮮活的內容,才能讓我們的教育有著源頭活水,在繼承中不斷發展。
(三)切實發揮家庭在孝文化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孝文化說到底是屬于家庭倫理的范疇,家庭在對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的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家長本人首先在對學生進行孝德教育的問題上不可掉以輕心。較長時間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家長的觀念中重智輕德的傾向較為突出,學生只要學習好,其他問題不重要。甚至有的家庭還出現代際關系的錯位,父母成為“孝”子,這樣的后果當然談不上對學生孝德的要求。其實,家長在學生的家庭倫理教育中有著天然的優勢,在日常的朝夕相處、潛移默化中能夠發揮持久的影響作用。即使在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家長仍然可以通過多種交流方式,比如書信往來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告誡和引導。
總之,高校的孝文化教育是大學生道德培養的重要途徑,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只有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責任編輯 張 豫
G416
A
1003-8477(2013)04-0178-02
湯致琴(1968—),女,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