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FRONT
相信春風和種子的力量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然而,站在2013年的開端,告別離去的2012年,忐忑中多了一份淡定,傷感里仍有一些盼望。
京城的滂沱大雨,讓我們見證了底層市民的良知,也讓人們敬畏于壬辰龍年的天命警示。
這一年,我們見證了最美的教育行為——“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面對失控客車,奮力推開學生,自己卻失去了雙腿;“最美司機”吳斌在高速上被飛來金屬片刺入肝腹,強忍疼痛停穩客車而離世;“最美富二代”周江疆義無反顧沖進火場,1 0人獲救,自己卻沒能走出來。這一年,我們也看見了最風光的中國人——在斯德歌爾摩“講故事”的莫言,雖然,他所講的故事在文學界頗有些爭議。當然,我們也痛斥著“最惡”——某地幼兒園被虐兒童的傷痕歷歷在目,貴州五少年的生命之花在寒風中凋零……
在各大媒體和網站的年度盤點里,以上內容大多是重點。而在新年前夕,一場關于教育改革的年度盤點卻鮮為人知。
12月15日下午,北京西直門外,瑞雪初霽,銀裝素裹,西苑飯店會議大廳舉辦了兩年一屆的“地方教育制度創新頒獎典禮”。典禮上,我們看見了中國教育改革先驅們創造的奇跡,他們是走在路上的教育家們;我們欣慰于上海市教委和成都市教育局同獲最后的“綜合改革獎”,也遺憾于教育改革元年的第二年,大多數地區的教育改革依然是零敲碎打,尤其是在幼教和家庭教育領域。
誠如今年9月經濟學家汪丁丁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在我們的大學教育失敗之前很久,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已經失敗,而在這之前,我們的家庭教育早已失敗。
對此,我們認為,這極可能是對錢學森“大師之問”的最佳解答之一。這是因為,傳統中國有兩千多年寶貴的蒙學經驗,圣賢豪杰代有人出。如今,卻依然緊緊抱著蘇聯帶給我們的這60多年的新傳統,讓已經發蒙的孩子學什么“主謂賓,定狀補”。背什么“小貓叫,小狗叫……”(南懷瑾先生語)。
哦對了,媒體的盤點里,2012年還有一些大師離開了我們,諸如新華社的盤點里有陳強、張瑞芳等三位表演藝術大師,卻鮮有媒體把南懷瑾先生的辭世列入盤點。其實,僅先生關于教育的只言片語,就值得幾代人去消化,先生晚年對教育問題發言尤多。他常說,挽回世風當從教育入手。他還說,這一百年來沒有像樣的文學作品。
當然,這些話的確可能得罪人(連“像樣”的也沒有)。正如本刊年底12月號將“儒者秋風”搬上封面一樣,微博上不時有漫罵之聲,雖然,本刊此前更多地在關注“穿西裝的人”。
不過,當記者們從福州的三坊七巷回來以后(參見本刊封面主題《文澤福一中》),我們更堅信了一點,那就是,至少在教育領域,應該相信中國古代圣賢,就像要相信春風和種子的力量(此標題出自楊東平先生關于教育改革的演講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