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何永志 攝影_何永志
重建高中生的生活方式
本刊記者_何永志 攝影_何永志
幾近專業的話劇團和戲劇教育,幾近專業的體育配置和運動項目,幾近專業的合唱團和音樂舞蹈課程……
保夠的課時,列入必修的藝術諸科。福州一中在教育上的內行在于,藝體之自豪和自足。
正是周一,午飯后,記者發現同學們紛紛往一間階梯教室走去,有的甚至帶著飯盒,啃著面包。記者也跟了過去,10分鐘后,教室里滿滿當當坐了一千多人,抬頭看橫幅,正在舉行“校園十佳歌手大賽”。
記者在后排坐下,一位短發黃衣少女過來問:“請問,你們是校領導還是教師?”
我們略顯尷尬,這才發現,這里幾乎沒有老師,只有前排評委席里有三個老師,因為她們很容易辨認——留著長發,而學校的女生全是短發。
這是完全由學生自己組織的比賽,講壇布置成了“超級女聲”的舞臺,背后的投影播放每一位出場選手的VCR,從VCR里看出,選手們歷經海選、晉級、PK,今天是十強選手決出前三名。這與近年來流行的電視選秀節目并無二致,選手多以組合形式登臺,諸如“柳夏薈組合”“湯匙兄弟”等等;演唱時有“幫幫唱”,其中有一位斯文帥氣的男生不止一次受邀,他可能是學生心目中的明星了;歌曲唱罷,選手還得接受綜合素質考驗,設置有才藝表演、視頻模仿、古詩現場編歌等內容。
在一所有考試壓力的高中校園里,公然舉辦如此大規模的“超女”比賽,成何體統?流行的俗文化堂而皇之地占據了學生的午休時間,班主任為什么不過問?
隨著比賽的進行,記者發現與“超級女聲”還是稍有一些不同,選手們較多選擇英文流行名曲,流行的港臺歌曲和民歌較少。的確,庸俗影視文化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校園也不例外,正所謂“堵不如導”。與其讓少男少女們哭著喊著去追星、發短信,還不如自己選星、造星,在選星造星的評選和評價過程里,完全可以做到引俗為雅。
我們從學校的校本課程中看出,一中深信音樂、舞蹈、美術等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以及人格的熏陶鍛造方面的作用,所以會有課本、課程,還大方地給予課時。對就當下庸俗的流行文化,學校不提倡,但并不封閉,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姿態,讓學生自己去體驗。
藝體絲毫未影響福一中的高考成績,幾年來,一中高考文理科總平均成績均居全省第一。2012年高考,綜合文、理本一上線率為93.65%。省文、理科狀元均為福州一中學生摘得,福州市文、理科前3名均被一中學子囊括。
周二中午,食堂外,一陣陣高聲的叫賣吸引了眾多師生的圍觀。這是“牧巖話劇社”的同學在賣演出光碟,為話劇社籌集活動經費,25元一盒,還附贈“明星演員”的生活照及簽名海報。
記者買了一盒,一看是《我在天堂等你》,這是話劇社今年的最新作品,而劇社排演的劇目不只是這類主旋律作品,也有《雷雨》、《膽劍篇》等傳統經典話劇,更難得是還有《暗戀桃花源》等當代經典話劇作品。
記者找到“牧巖話劇社”指導老師胡冰,希望能到社團“探探班”。在體育館二樓,話劇社擁有一間獨立的活動室兼排練室,面積足有一間常規教室大小,這是學校給話劇社的特殊待遇。活動室花哨而凌亂,刀劍、幕布、戲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話劇社的家什真不少。
“這就是演《暗戀桃花源》時留下的道具。”胡冰老師拿著一把紙制菜刀說,“這些道具、服裝、舞美、化妝之類的事兒,可都得學生自己做!”胡冰從小在福州長大,一副北方人的魁梧身板,又是小眼睛,笑容比較靦腆,說話時的樣子還真有點戲劇效果。
胡冰老師畢業于廈門大學,教語文,軍區文工團家庭出生,耳濡目染之下,他成了一個地道的文藝特長生。“但老師參與其中只是給予大致指導,舞臺完全屬于學生。每出劇目,排練得花半年時間,一場演出,從頭到尾一般得演兩個多小時。演出時全校師生都會主動前來捧場。”胡冰老師向記者介紹。
問及話劇社成立的初衷,胡冰說當然起源于學生的想法,“文科學生認為,一中的學生不能只會讀書。因為語文課本中有《雷雨》節選,學了之后他們就想去演。”
2005年,話劇社成立。學生花了半年多時間排練曹禺經典《雷雨》全劇,并于當年6月3號,趕在畢業生高考之前上演,帶給全校師生極大的震撼。每年六月初的演出自此成為牧巖話劇社的一大傳統,也成為校園里的一個節日。
此后,話劇社分別上演了曹禺的《日出》、《家》等兩部傳統經典。話劇社也借此逐漸壯大,學校的大小演出自然少不了牧巖話劇社的演員,他們也會時常受邀參加福州市里的演出活動。
2009年,話劇社開始到生活中去尋找新的劇目,他們排演了臺灣劇作家賴聲川的經典:《暗戀桃花源》。“其實要想理解賴聲川的這部戲,需要對時代背景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觀眾自身具備一定的閱歷。當然,后來這一部戲最受師生歡迎,因為戲里有比較豐富的喜劇元素。”胡老師說,畢竟是學生社團,不會在表演領域做多高要求,重點仍然是語文教育。“我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在排演過程有無勇氣與毅力,有無去體會戲劇之中的豐富的情感內容。學生將來能否成為話劇演員,不是福州一中的追求,但希望他們因此而熱愛戲劇,具備高雅的審美情趣。”
在西方,戲劇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即是一門必修課。而在國內,戲劇在語文課本中所占比重不大,這主要跟高考體制有關,所以目前只會以社團形式存在。但話劇對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去年得到校長李迅的實名推薦就讀北大的學生正是出自牧巖話劇社,他就曾在《窩頭會館》中承擔主要角色。”胡冰老師說。
就在記者準備起身告辭時,兩個學生抱著空紙箱走進了活動室,他們正是剛才在食堂門口叫賣光碟的同學,他們興奮地向胡老師匯報:“早賣完了,都搶瘋了!有學姐還想要一些照片,我們回來再找找!”
在福州一中,學生活動的確非常活躍,僅僅社團就有40多個,涵蓋文學、藝體、科學等,牧巖話劇社只是其中之一。
學生根據興趣、特長可以自由選擇或者發展社團,學校不會直接干涉。豐富的學生活動是否會影響考試成績?幾年前,也有部分家長如此質疑學校,尤其在一中考試成績略滑落時。可為什么福州一中的教育方式一直不愿意為應試讓路?在與體育老師李青、藝術老師劉蘇的交流中,記者漸漸找到了答案。
名校抓升學率很正常,但在李青老師看來,校長李迅對待應試,可謂超脫,花在體育方面的心思似乎更多,也很內行。
今年,學校花重金購買了一批新的體質標準測試儀。學校要求高一新生都得測試,目的之一是建立跟蹤健康檔案,三年之后檢測學校的體育教育水平;目的之二則可為學生開“運動處方”,幫助老師為學生開展針對性運動指導。
福建是排球強省。一中在多年前就成為國家級排球后備人才基地。記者在福州一中老校區的校史館內,也曾看到前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贈送學校的簽名排球。李青老師正是排球專業出身,目前是學校排球隊的總教練,就在上周,福州一中男排去漳州參加福建省賽,獲得9連冠。李迅校長也去了現場“督軍”。
相比排球,福建的足球水平要差許多,一直被稱為“足球沙漠”。但記者注意到,學校建有一座標準足球場,并且是天然草皮,其養護費用自比人工場地昂貴許多。這也意味著,在草皮養護期,學生無法使用球場,于是學校又專門修建了三塊人工草皮的專業場地,供學校開展五人制足球以及練習。
“大小球類、健美操等等各類比賽會貫穿全年。此外,我們還有體操課,這也是學校的傳統項目。”李青老師說。
清政府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各類學堂設“體操科”,提倡“尚武”。所以,福州一中在全閩大學堂時代,除開設讀經、國文、修身、外國文、數學等課外,就開設了體操課。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小學校園,體操課程還比較常見,可時至今日,體育課程在校園內被不斷壓縮已成常態,堅持體操課程者實屬罕見。
“學校在經費、師資、設備以及課時方面的確給予體育充分的支持。體育組老師都是高配。現在是21位,明年招新后將達到25位。而學校目前總共有66個教學班。球類、體操、武術、田徑等等項目,均是專業配置。”李青說。
體育鍛煉與學習成績是否沖突,李青老師所帶的排球隊說服力極強:今年剛剛畢業的這屆隊伍,高考平均分高達630分。福建文科第三名正是男排的主力隊員。而體育特長生常常成為校長實名推薦的重點。今年校長向北大實名推薦的學生既在參加全市3000米競賽時獲得第三名,也是乒乓球校隊隊員。
劉蘇老師溫婉和藹,談及一中的藝術教育傳統,如數家珍,滿含深情。
“一中濃郁的藝術氛圍,活躍的校園文化,絕非三五年就能形成,這是幾代一中人的積淀。”劉蘇老師回憶說,她在學校從事藝術教研工作已經30多年,從陳君實到李迅,她跟隨了五任校長,他們或許出身不同,專業背景也不同,但共同點卻是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具備很高的文學修養與國際視野,對于教育有著超前的理解。劉蘇老師的這番講述,正是福州一中選擇校長的一大原則。
所以,學校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專門設立了藝術教研組。學校的音樂、美術課,從初一至初三,是最早按照國家教委全部開足、開齊的,并從未出現為應試而任意被占課、聽課的現象。學校的音樂學科,是福建省最早實施五線譜教學的試點單位。90年代初,福州一中又率先在全省開始高一、高二每周一節的藝術欣賞課。2006年,福建省開始進入高中新課程,學校藝術教育的必修課與選修課課時都得到充分保證,例如,舞蹈、健美操等課已是初中、高一、高二的必修課,初中的舞蹈校本課程大綱已經形成,正計劃編一套校園活力舞蹈,取代課間操。合唱、聲樂、器樂等領域也配備專業老師,通過社團、選修課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平臺。
學校的合唱團以“三牧”命名,這有一段光榮的歷史。從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他們就積極參加抗日愛國宣傳。在福州解放前夕,他們通宵達旦在街頭唱歌、宣傳,迎來福州的解放。一些老校友對合唱團有著深厚的情感,每逢校慶或重大活動,還會回到母校,用歌聲感染青年學子。
“現在,合唱團已經列入校本課程,保證了合唱團活動的長期堅持。”劉蘇老師說,多年前的一場藝術演出,她尤其難忘。那是在上世紀90年代,福州一中向社會舉辦了一場專場音樂會,演出包括合唱、獨唱以及鋼琴、小提琴、手風琴、揚琴等等器樂演奏,集中展示了一中藝術教育的水準。在演出進行到中場時,帷幕徐徐拉開,100多位年近古稀的老校友“常青”合唱團和少年“三牧之聲”合唱團呈現在觀眾面前,一時青絲白發,老少同臺,這感人的一幕讓她切身感受到藝術賦予一所學校的文化品格與精神力量。
“我就快退休了,我希望后來者能夠堅守并傳承學校的精神。”劉蘇老師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