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魯道夫·史代納 摘編 陳俁
青少年的教育
文 魯道夫·史代納 摘編 陳俁
魯道夫·史代納,奧地利哲學家,人智學創始人,亦是人智學指導下的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對兒童及其教育有深刻洞察。本篇為史代納關于青少年教育的一次談話。
青少年期的教育,歷來是教育中的難點,青春期的力量可以是破壞性的屬于黑夜的,亦可以是探索的,朝向光明的,而現代社會,性、毒品等使青少年們日益深陷危機之中。在史代納看來,要害在于:以真正的熱忱導引青春期少年將興趣和眼光轉向周圍世界,以升起其對自然、宇宙、整個世界乃至對人類靈魂和歷史等奧秘的好奇和探索之心。
——編者按
當孩子們來到青春期的年齡時,我們需要從內在喚起他們對于外在世界的非常強烈的興趣。通過其所接受到的整個教育方式,他們必須被引導去關注周圍世界的一切事物:世界的法則、發展進程、事物的因果以及人的目標與意圖。不單是對于人類,而是對一切事物,乃至對一段音樂的興趣。而這些都必須是以一種能在內心引起共鳴的方式來帶給他們,使得他們年輕的靈魂能夠升起對自然、宇宙、整個世界乃至對人類靈魂和歷史等奧秘的好奇和探索之心。
當星芒體在青春期獲得自由時,被解放出來的力量現在可以被用來思考這些世界的謎題。但是如果這些關于世界的迷思及其表現未能在年輕靈魂中出現,那么這些力量就會轉化為其它東西。
當這股力量得到解放后未能用于喚醒關于孩子們內心對于世界奧秘的強烈興趣,那么這些能力就會轉化成兩種本能的渴望:它們分別是對力量或是情欲這兩者的訴求(正如我們能夠在今天多數年輕人身上看到的那樣)。
這種對力量和情欲的訴求不過是本應在21歲左右向完全不同方向發展的能量在次級異化后的結果,卻不幸地被當今的教育界認為是人體在青春期(十四五歲)時的自然因素。如果年輕人能得到正確的教育(激發他們對外在世界之奧秘的興趣),我們將完全不需要在這個年齡考慮他們渴求力量和情欲的問題。而如果這個問題是我們這些年來不得不考慮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病態的表現。我們整個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都已經生病了,因為我們一再地把最高價值導向放在這些問題(力量與性)上面。因為今天我們這些生活在物質主義時代的人,已經變得越來越沒有力量來激發起自身對廣大世界的真正興趣。
當我們對周圍的世界缺乏足夠的興趣,我們就被局限于自身的狹隘之中。現代文明的一個縮影就是,人們過于關注自身而沒有把大部分的空余時間用來思考世界,只是時刻記掛著自身的情緒和傷痛。而從十四五歲到21歲之間的這段寶貴時光最不應該如此來度過了。
在這個時期開發出來的判斷能力應該被引導向世界萬物彼此聯系的方方面面。世界對年輕人來說應該是如此的具有吸引力使得他們的注意力幾乎一刻都無法離開而轉向關注自身的傷痛。我們都知道,克服傷痛的最好辦法是轉移注意力不去想它。而處于青春期的年輕人生發出的情緒和真實的傷痛其實別無二致。對這種由于星芒體從物質身體中解放出來所帶來的狀況的適應,事實上就是一種柔性傷痛的持續體驗。而這種體驗很容易就會使我們傾向于自我封閉,除非我們對自身的注意力能夠被充分地引向自身以外的世界。
如果一個教師在教育一個10歲12歲學生時犯了錯,那么由于考慮這時師生之間的彼此關系,所以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影響(但并不是說對這個年紀的孩子教育時就可以隨便犯傻N多次)。雖然老師的權威性會受到短暫的懷疑,但這種感覺很快就會被忘掉。
然而,當你面對的是14~21歲的年輕人時,就最好不要暴露自己的無知以免自取其辱。
如果學生自己無法提出一個他內在體驗到的問題,那么老師自己就必須要能夠把這樣的一個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并且他要能夠滿足學生們在問題提出之后內心所生發出來的感受,因為如果他不這樣做的話,那些未被完善闡述的問題會反射回這些年輕人的靈魂中去,并在他們進入到入睡狀態時產生有害的毒性物質。這些毒素只會在夜間形成,而夜間其實應該是分解及轉化而不是產生毒素的時間。
當他們去到學校時這些毒素已經對其大腦帶來負擔,使得一切都變得呆滯下來。這是必須并且也能夠被避免的,只要學生內心不在產生這樣的感覺:“現在老師還是沒能給我們正確的答案了,他根本沒有回答我們,我們沒法從他那里得到一個滿意的回答?!泵鎸蠋焸儽砺冻鰜淼臒o能,學生難免會有這樣的感覺:“老師沒能給予我們所需要的答案?!?/p>
如果我們只是花太多時間把一大堆的信息灌輸給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或者我們的教學方式從來沒能夠使他們把自身的困惑和疑問提升到意識層面,那么老師這時就等于是間接暴露了他自身潛在的無能。
老師必須帶著完全的覺知來面對從九年級升十年級帶來的轉變,因為這時候的教學方式要考慮到整個課程內容的轉變。如果我們面對的是六七歲的孩子,那么他們入學后的課程都已經是固定的了,而我們也無需了解其它和生活的聯系。但是當我們帶領年輕人從第九學年跨入第十學年,那么我們就必須把自身投入到另一種不同的生活狀態之中。這時,學生們會感覺到說:“真是電閃雷鳴?。±蠋熅烤故窃趺戳?!在此之前我們都認為他是一個擅長教導我們的明燈,但是現在他的教導已經超越了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因為他仿佛成為了整個世界?!?/p>
而當他們感覺到這種對某個世界命題的強烈興趣,并能夠有這個榮幸來把這份興趣傳授其他年輕人,那么他們也就成為了世界的代言人。在這種感覺之中,必須產生一種對事物的熱忱。熱忱是老師必須要能夠帶給這個階段的年輕人的,尤其是要把這股熱忱引導向想象力上去。因為盡管學生此時正在發展他們的判斷力,但是判斷力實際上是從想象的能力中來的。而如果你只是“以智論智”,而不是通過一定的想象來處理智識性的問題,那么你就錯過了和他們這些年輕人在同一條船上的機會。
年輕人需要的是想象性的能力,而你必須用值得信服的熱忱來走近他們。而在這個生命階段的前半部分(14—18歲),懷疑的態度是你最不應該帶給他們,而其中最有殺傷力的判斷莫過于以悲觀的方式來暗示說:“有些事情是你永遠無法知道的?!边@種論斷會壓碎一個小孩或年輕人的靈魂。18歲之后他們能夠更容易接受一些疑問,但在14—18歲期間帶給他們特定的懷疑論會傷害和削弱他們的靈魂。
重要的是老師自身要時刻自我覺察而不屈服于誤見,因為對這個年紀的年輕人來說,讓他們在課堂上感到比老師更聰明是致命的打擊(因此要求老師本身有真智慧)。
對學生的早期教育中所犯下的錯誤會對他們今后的生活造成毀滅性的后果。例如,它會對人際間的關系帶來破壞性的作用。如果他們無法在十五六歲時對世界產生適當的興趣,那么將來他們對其他人也同樣無法產生適當的興趣(也就是會導致人際間的冷漠)。
如果他們只是把那些從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中學到那些關于宇宙的概念硬塞到頭腦中去,那么他們在社會關系中就只會成為那些現代文明中表里不一的男男女女,他們整天高喊著各種社會改革的口號,但其內在靈魂實際表現出的卻是反社會的能量。
永遠說不夠的是在14—18歲期間我們必須以極其謹慎的方式建立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基礎性的道德關系。但這里所說的道德要從廣義上來理解,例如說:一個老師從其靈魂中喚起對于他的任務的最深責任感。這種道德態度不應只被看做是主觀性和個人的性格范疇,只有這樣,無可估量的價值才會真實地從老師傳遞給學生。比任何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暴露自身的潛在不足,以及以一種完全遵循內在道德的態度來教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