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ACADEMIC
為了對教師和學生的教育學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澳大利亞的中學為每門課程都設計了相應的“課程指南”。“課程指南”由:基本原理、總目標、具體目標、學習成果、結構和組織、范圍、評價等部分組成。學生可以通過“課程指南”更明確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目標。
如在“女性研究”的“課程指南”中,就明確指出,女性研究課程的設計用于發展學生:理解性別作為社會構成;意識到女性的不同經歷和社會關系形成了性別差異;女性評析在前景、時間和文化中的性別意識;意識系統歧視、社會和法律賠償的領域;能夠在調查研究領域認識和調整女性的前景;能夠確定女性自己喜歡的未來。
推薦閱讀:謝利民、褚慧玲,《南澳州中學“課程指南”的特點淺析》,《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
優秀的童話在于既是宣泄原始“力”的游戲,又是撫慰心靈的良藥。而成人對兒童的想象常常會陷入矛盾的境地:既認為兒童理解力低下,閱讀的文本要簡單質樸;另一方面又擔心他們是否對壞的方面有更強的領悟力,容易從書本中學壞。
實際上,優秀童話中的“殘酷”情節是游戲的一部分,其抽象性和概念化超出了幼兒的認知能力和經驗范圍,他們無法真正理解死亡和傷害的意義,而適當的閱讀卻能夠緩解幼兒無意識層面的壓力。游戲、發泄以及懲惡揚善,這正是童話的魅力所在。
推薦閱讀:金莉莉,《論童話中的“殘酷”敘事與幼兒閱讀》,《學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中充斥著實用科目,這與當時歐美的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有關。當時初等綜合技術教育是指小學的手工科、實業科和實業補習學校、乙種實業學校等。例如,在初等科,女生增設裁縫課。實業科分為農業、工業、商業和水產等。相較之下,我國小學教育內容則更傾向于普通科目,這也導致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脫離生活實踐。
推薦閱讀:王立娟、李文英,《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的演變及其思考》,《日本問題研究》,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