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錫軍 劉靜姿 石德萬
(廣西工學院,廣西柳州 545006)
機構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是由機構構建,用以收集、整理、長期保存本機構的數字成果,并提供開放獲取的資源管理系統,也稱為機構知識庫、機構倉儲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7年課題指南》將《機構知識庫應用研究》列入其中,表明2007年我國已經從國家層面重視和加強機構庫的應用與研究工作。但是,從ROAR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中注冊的機構庫數量來看,到2012年上半年,全球的2910 個機構庫中,中國只有80 個(其中香港5 個,臺灣63 個,大陸12個)。[1]可見,中國(特別是中國大陸)機構庫的發展非常緩慢,已經難以滿足信息社會信息交流、共享與轉化的需要。而要加快機構庫的發展,就必須研究和破解機構庫發展的制約因素。這方面國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但國內的研究較少,并且已有的研究大多從宏觀層面、或者只針對某個具體問題的研究[2-6],鮮有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果。國內外有關機構庫的研究和實踐都表明,知識產權問題,是制約機構庫建設的瓶頸。而機構庫建設中涉及的知識產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支撐機構庫正常運行的相關軟件的版權,二是機構庫中信息資源的版權。由于機構庫可以采用Dspace 這類免費、成熟的開源軟件,從而有效避開知識產權問題。[7]因此,制約機構庫建設的瓶頸,主要是機構庫中信息資源的版權問題。本文就高校機構庫建設中信息資源的特點進行分析,進而對所涉及的版權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和對策。
資源的版權問題與資源的類型及其歸屬有關,不同類型及不同歸屬的資源,涉及的版權問題及解決的辦法都不盡相同。要解決高校機構庫中信息資源的版權問題,就必須先厘清高校機構庫所收藏的信息資源的類型,并從法律的角度明確其歸屬。高校是集教學和科研于一體的學術機構,因而其機構庫存儲的信息資源類型豐富多樣,既包括機構或機構成員的灰色文獻,如教案、課件、教學錄像、科研實驗數據、教學筆記、各類研究報告、設計、學生的學位論文等等;又有機構成員公開發表的學術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專著、教材、專利、計算機軟件、數據庫、多媒體等等。這些資源雖然來源廣泛、類型多樣,但從版權歸屬來說,這些信息資源可以歸為以下三種:[2]
這類資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作者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作品。我國《著作權法》第11 條規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這類資源版權歸屬法人所代表的機構所有。
另一種是部分職務作品。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16 條規定,職務作品的歸屬分三種情形進行處理:第一種情況是除法律規定的特定作品類型外,職務作品的版權人仍為作者,單位只能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該作品。我國的職務作品大多屬于這種情形,這類作品包括學術專著、學術論文、受各類基金資助的研究成果、研究報告、學位論文、教材、教案等,它們構成了機構庫資源的主體。第二種情形就是法律規定的特定作品類型,版權歸機構所有,作者只有署名權。這種特定作品類型只有4 種,即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和計算機軟件。第三種情形是根據合同的約定職務作品的版權歸機構所有,作者只享有依勞動關系而產生的勞動報酬請求權,而不享有版權中的任何權利,甚至連署名的權利都沒有。[5]可見,以上第一種情形的職務作品版權歸屬作者個人或第三方(如果作者公開發表作品并把版權轉移給出版商),而第二和第三種情形的職務作品的版權歸屬機構所有。
在高校機構庫中,版權歸屬個人的資源,主要包括高校教師的課程資料、教案、教材(自然人個人獨立創作)、課件、預印本等,以及學生的學位論文、課程作業,同時還包括個人的各種專利等個人成果。
著作權歸屬第三方的資源主要包括高校科研人員為了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將版權轉移給出版商的作品,也包括得到其他機構贊助的科研成果。高校科研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專著、會議論文等等,屬于這類資源。這類資源的版權到底該歸屬于出版社還是其它機構,往往要根據作者所簽署的版權協議而定。這類資源最容易產生版權糾紛,而高校機構庫收藏最多的也是這類資源。
從以上分析可知,不同類型的資源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版權歸屬。因此,我們認為,各機構庫應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各類資源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對策解決高校機構庫建設中信息資源的版權問題。
如上所述,這類資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部分職務作品,另一種是作者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作品。這類信息資源,由于版權歸屬機構所有,因此,高校機構庫可以直接收藏,不存在知識產權問題。
版權歸屬個人的資源,理論上根據我國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第三章的相關規定,版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版權給機構庫,允許機構庫存儲并傳播相關的資源。但在實際操作中,會碰到許多具體問題。實踐證明,機構庫通過知識共享協議獲得資源版權擁有者的授權,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通過知識共享協議,機構庫可以從版權人手中獲取部分版權,如復制權、網絡傳播權等,把歸屬個人的信息資源收藏于機構庫中,并向公眾免費提供。
知識共享協議是為了避免現代知識產權以及版權法在信息共享方面的問題而提出。2001年斯坦福大學法學院Lawrence Lessig 教授發起成立了Creative Commons(簡稱CC),并于2002年12月發布了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License,簡稱CCL)1.0版本。目前使用的是2006年推出的3.0版本。2006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CC 合作,推出了簡體中文版CCL2.5版本。依據中國大陸版(CC China)知識共享協議規定,版權人針對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可提供4 種基本授權共享方式: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相同方式共享。這些基本授權共享方式可以組成不同的組合,常用的組合有6 種,由嚴到寬分別是: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署名-禁止演繹、署名-相同方式共享、署名。[5]各機構庫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對不同類型的資源采用不同組合的協議。如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機構知識庫,采用的是“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許可;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機構知識庫(RCEES OpenIR)對學位論文、專利等類型文獻采用的是“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許可。任何資源提供者都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組合聲明自己的作品授權,目前“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許可協議。[2]
已公開出版的作品的版權,有些歸作者所有,但絕大多數歸作為第三方的出版商擁有。對于版權歸屬作者所有的信息資源,機構庫可以采取上一條策略進行存儲。而版權歸屬第三方擁有的信息資源,則需要根據資源的類型和出版商的情況采取相應的策略。
2.3.1 鼓勵作者自我典藏
對于那些被出版商長期占有版權的信息資源,首先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做法,通過作者與出版商協商,修改版權轉讓協議,允許作者自我典藏(Sel-archive),確保至少獲得可以在機構庫存檔的權利。
為了幫助作者從出版商手中保留自己的版權,不少機構研究了版權許可協議的作者附錄,即在和出版商簽訂版權轉讓協議的時候,同時附上作者的權利要求許可協議。比較有名的協議附錄包括ALA的學術出版資源聯盟制訂的SPARC Author Addendum、Science Commons 制訂的三種不同類型的Author Addenda 和麻省理工學院制訂的MIT Amendment to Publication Agreement。[3]
2.3.2 推行國家許可證制度
如果第三方不允許自我典藏,可以在國家立法層面,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推行國家許可證制度。
國家許可證制度(National License),是指通過政府授權,由出版商同第三方的非贏利信息服務組織之間簽訂國家許可證,允許后者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前者的信息資源并負責向所有公眾免費提供接入、檢索、瀏覽、下載、打印或復印的通道。[8]由于在國家許可證制度中,實行由第三方的非贏利信息服務組織單方面承擔責任的原則,從而消除了用戶的法律風險;同時,國家許可證制度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對作者、出版商因為開放其資源而受到的損失予以合理補償,因而出版商也愿意通過修改擔保條款承負可能出現的法律責任;另外,國家許可證制度增加了由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程序,使得享有國家許可權利的主體受到了嚴格的限制,防止對作者、出版商權益的過度弱化。
可見,在機構庫建設中實行國家許可證制度,可降低授權成本,提高授權效率,照顧公眾利益,消除用戶的法律風險,避免作者、出版商對版權的濫用和漫天要價,從而較好地平衡作者、出版商、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有效地解決機構庫建設中的版權問題。[9]
2.4.1 制定資助機構版權政策
資助機構版權政策,就是將作者向機構庫或者其他開放存取知識庫提交研究資料的預印本和正式出版本作為其接受資助的一項先決條件。利用這一政策,機構庫不僅可以無條件地存儲那些受政府、機構經費資助的研究成果,免費提供給社會公眾獲取、利用,而且可以確保機構庫免除版權問題的困擾。因此,這是解決機構庫知識產權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已經在國外一些學術研究資助機構(基金會)廣泛應用。
如2005年5月2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促進NIH 資助的研究成果出版物存檔公共獲取政策》,該法案要求凡是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協會(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資助的經同行評審的論文原稿被請求(requested)向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PubMed Central 提交電子版,并在被期刊出版12 個月后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2007年12月26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的“政府年度預算案”中對NIH 提出的有關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的修訂表示贊同,它“要求”(require)而不是“請求”(request)所有受資助的研究者都必須將成果提交給PubMed Central 供免費開放存取之用。[5]2007年12月,歐洲研究理事會(EUC)科學委員會發表開放存取指導政策,也要求所有受該理事會資助的通過同行評審的研究成果,都必須在PubMed Central、ArXiv或任何一個機構庫中進行自存儲,成果正式出版6個月后向公眾免費開放。
目前,國外采取資助機構版權政策的政府部門、基金會、大學和研究團體已經很多,如:英國衛生部、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英國心臟基金會、英國人文藝術研究理事會、英國癌癥研究中心、JISC、蘇格蘭衛生部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加拿大健康研究所、法國研究署、Flanders 研究基金會、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等等。[5]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資助機構版權政策的實施將使機構庫有效規避知識產權問題,高校機構庫應該積極、主動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
2.4.2 有層次地開放機構庫的資源
為了盡可能避免版權問題可能給機構庫帶來的麻煩,高校機構庫可以根據對資源擁有版權的情況,對所存儲的資源進行分級管理、層次開放的政策。如對于機構庫擁有版權的資源、超過著作權保護期的資源、提交者同意開放的資源,等等,可以完全開放。而對于那些提供者與機構庫有開放約定的資源,可以根據約定的內容,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相關的限制,如時間限制、內容限制、使用方式限制。[2]這樣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機構庫向公眾開放資源的目的,又最大限度保護了資源擁有者的權利。臺灣地區高校的機構庫,對于已發表學術論文的著作權問題,都依據臺大圖書館前任館長項潔教授于民國96年以三權分立模式加以闡述的自我典藏權利(self-archiving ringt)、全文索引權利(full-text indexing right)和全文取得權利(access right),并視不同出版社對于自我典藏的要求制定了3 種不同的典藏政策。[10]他們的這種做法實質就是分級管理、層次開放。
2.4.3 制定IR 信息政策
IR 信息政策,就是機構制定自己的信息政策,對IR 的適用對象、范圍、權力等內容進行詳細說明,對IR 收錄的資源類型、范圍進行指導,使IR 盡可能地規避知識產權的風險,促進IR 健康發展。香港、臺灣地區的高校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如香港城市大學學術成果及其版權受到該校制定的《大學知識產權政策》保護,香港大學學術庫在2010年4月19日公布了《開放存取政策》(OA Policy),為其機構庫資源收集、運行提供依據。有的高校機構庫還對不同來源的信息資源制定相關的信息政策,如對于IR 典藏不作限制的發行單位(AIP、APS、Hindawi、IEEE、IMS 等)進行全文存儲,而對于IR 典藏有限制的發行單位(AMS、ACM、Elsevier、Emerald、IOP、SPIE、OSA、SIAM)在其限定范圍內進行存儲。[10]這些政策可以不同程度使機構庫避開知識產權的困擾,使IR 合理、合法收藏和傳播信息資源,對于IR 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解決高校機構庫建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既需要機構庫與資源提供者、出版商進行溝通、協調,制定相關具有法律效力的版權授權協議,也需要高校的領導和相關部門,如教務處、科技處、研究生院和人事處等部門的配合和支持,制定相關的強制性政策,將自存檔與教職工的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等個人激勵制度,以及學生的畢業離校相關聯,[11]更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才能保證切實的實施。隨著開放存取運動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人心,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成熟和完善,相信知識產權問題將不再是高校機構庫發展的瓶頸。
〔1〕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EB/OL].http://roar.eprints.org/.[2012-07-25]
〔2〕張燕.高校機構庫建設的著作權問題分析及解決途徑[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2011,21(10):112-114
〔3〕胡芳,鐘永恒.機構庫建設的版權問題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7,51(7):50-53
〔4〕王亞鳳.高校圖書館機構知識庫法律問題剖析與對策[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0(5):9-11
〔5〕江向東,傅建秀.基于開放存取的機構庫版權協議問題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0(2):62-68
〔6〕翟建雄.開放存取知識庫版權政策概述[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7(2):33-38
〔7〕喬歡,姜穎.機構知識庫軟件和內容資源版權問題剖析[J].圖書與情報,2011(3):49-52,80
〔8〕李明,鄧君.我國機構知識庫建設發展對策研究[J].情報科學,2009,127(9):1328-1331,1350
〔9〕李秋之.信息開放存取中的權益管理研究[J].情報科學,2008,26(12):1792-1796
〔10〕陳美家,于海洋.我國兩岸三地機構庫構建現狀比較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1(6):24-29
〔11〕張靜,邵晶,侯敏娜等.大學機構庫構建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學機構庫為例[J].現代情報,2011,31(6):138-1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