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貴清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進步舉世矚目。其原因何在?這是目前國內外學者爭論的一個熱點問題。有學者認為,中國的高速發展得益于通過改革開放,利用自己的勞動力資源優勢,順利地搭上了經濟全球化的便車,實現了自己的發展。也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中國全面轉向資本主義,由于中國豐厚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使得資本主義在中國重新迸發了活力,并推動了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還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速發展是利用后發優勢的結果。關于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保?](p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持續的快速發展進步,不僅體現在經濟的快速增長,還體現在社會進步的方方面面。
1.當代中國實現了整體的發展和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留給世界的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使中國在短短30多年時間里,迅速成長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比,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跡。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10位。到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472881.6億元,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從人均國民收入來看,1978年在有數據參考的188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排第175位,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2011年,在有數據參考的213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已大幅上升至第114位。從城鄉居民生活來看,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4元增長到2011年的21809.8元,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3.6元增長到2011年的6977.3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11年的36.3%和40.4%,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經濟的快速增長,為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事業以及其他各項社會事業都實現了快速發展,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從人均預期壽命來看,1981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7.8歲,2000年提高到71.4歲,2010年則提高到74.8歲。200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67歲,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為65歲,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不僅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從受教育程度來看。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文盲率從1982年的22.8下降到2010年的4%。2010年,我國總人口中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14.03%,比1982年的6.8%增加了7.2個百分點;具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占8.9%,比1982年的0.6%增加了8.3個百分點,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快速提升,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2]
2.國外學者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原因的探究
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成就,引起了一些國外學者對其原因的思考,他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各自的分析,向國際社會講述著不同版本的“中國故事”。
有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之所以能夠實現如此快速的發展,主要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落后國家,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順利地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車,并很好地利用了“后發優勢”,通過引進外資、模仿技術、學習管理經驗等等,少走了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許多彎路。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認為:“過去30年的經濟成功,是中國通過‘改革’和‘開放’充分利用了后發的‘優勢’部分所致?!薄皟H僅‘改革’和‘開放’是難以取得這些成就的?!痹谒磥恚母镞@一“內因”,并不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在于通過改革推動了開放,又通過開放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車,進而很好地利用了后發優勢。他還指出:“客觀地講,中國經濟成就至少包括兩個主因:已成熟的工業技術和有利于自由貿易的世界秩序。這種發展條件或說機遇來自于世界,具體講來自西方,而非源自中國?!母镩_放’的貢獻在于讓中國加入了起源于中國之外的世界潮流,讓中國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車。后發之所以有‘優勢’也在于這種‘便車’已經存在?!保?]
也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之所以在改革開放以后實現了快速發展,主要在于改革開放以后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并全面轉向資本主義。美國學者喬納森·安德森在《走出神話:中國不會改變世界的七個理由》、謝德華在《中國的邏輯:為什么中國的崛起不會威脅西方》等著作中都明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在他們看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起來,就是因為中國在經濟政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經濟方面采取了西方發達國家正在實行的種種制度和體制。謝德華指出:“當前中國的增長更多的是通過內化西方發達工業國家的規則實現的。實現增長的途徑是越來越深地與西方融為一體。從本質上說,中國作為一個處于現代化革命高潮的國家,目前正在做歷史上從未做過的事情:融入世界體系?!保?](p18)在這里,所謂的融入世界體系,就是要建立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的經濟政治制度。他們認為,中國在經過對理想社會主義的痛苦嘗試之后,終于重新回到了“正確”的道路上來,中國并沒有自己真正的發展邏輯,也不可能成為“歷史走向終結”的一個例外,資本主義是中國的唯一選擇。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源于威權主義政治和自由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從而創造出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他們把這種模式稱為有中國特色的新自由主義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既通過改革實現經濟的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場化來刺激經濟的增長,又通過在一些關鍵領域的控制權保持國家的強大調控能力。大衛·哈維在《新自由主義簡史》一書中認為,中國確實是一個新自由主義國家,但他有的時候卻像凱恩斯主義國家那樣行事。所以,他把中國稱作是“有中國特色的新自由主義國家”。哈維還引用布魯克林法學院一位學者的話說,中國正是因為成功地建立了一種國家操控的市場經濟,才帶來了年均10%這樣驚人的經濟增長,并提高了相當多人民的生活質量。[5](p163、139)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也曾把中國稱為實行新自由主義的典范。中國把新自由主義的理念和本國的實際結合起來,不是通過“休克療法”,而是以漸進的方式實行了私有化、降低了貿易壁壘,既沒有像前蘇聯那樣崩潰,而又實現了高速增長、減少了貧困。
3.正確分析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原因
國外學者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原因的分析,囿于他們各自立場、方法、視角的不同,得出了種種不同的結論,難于揭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其實,通過對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進行深入探究就不難發現,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既不是一些學者所謂的“搭上全球化的便車”那么簡單,也不是全面轉向資本主義,同樣也不存在一個所謂“有中國特色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
對于當代中國來講,世界上沒有免費的便車。有的國家也許真的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經濟轉型的機會,搭上所謂的“便車”,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即使有了“便車”的存在,也不是能夠“免費”搭乘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把自己的發展寄托在其他國家發展的基礎之上,在失去獨立自主地位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泰國、馬來西亞等一些國家的沖擊,用事實證明,“搭便車”是一種危險的行為,時刻有可能讓本國的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甚至倒退。而中國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能夠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則用事實證明,中國的發展建立在獨立自主而不是“搭便車”的基礎之上。同樣,對中國來說,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也不是選擇資本主義制度的結果。世界上有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采取的都是資本主義制度,卻并沒有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特別是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更重要的是通過經濟的增長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對于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也實現了經濟增長的國家來說,要像中國一樣實現社會的同步發展,卻是不可能的。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012年初一篇文章指出,印度可能是繼中國之后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然而,印度農村小學的教育水平排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危機不斷的阿富汗、也門之后。印度快速的經濟增長并未改善其12億人口的基礎教育水平?!霸谥T如壽命預期、嬰兒死亡率、平均受教育時間、疫苗接種等一些生活水平最關鍵的社會指標方面,這兩個國家的差距正在擴大,而不是縮小?!薄坝《热说钠骄芙逃龝r間是4.4年,而印度小學的師生比僅及中國的三分之一。”[6]德國《明鏡》周刊一篇文章則指出:“印度人早已把衛星送入太空,印度上個星期宣布明年啟動其火星探索計劃……這是印度的一面——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的高技術力量中心,對于這個中心有許多數字可以證明。但印度還有另一面:地球上營養不良的兒童有三分之一生活在這個國家。印度三分之二的居民不得不靠每天不到2美元的收入過日子,超過25%的居民不會閱讀和書寫?!保?]正因為如此,西班牙《起義報》一篇文章在對比中國和印度的不同發展狀況時指出,將經濟的發展轉化為貧困現象的減少,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依靠社會和政治因素。在中國,這種社會和政治因素顯然非常有利。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則主要在于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而印度選擇的是資本主義道路。[8]
所謂“有中國特色的新自由主義”的觀點,似乎揭示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客觀原因。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采取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市場經濟、鼓勵對外貿易等措施,在一些學者看來是采取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結果。這些改革措施確實給經濟發展帶來活力,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并不能因此說明新自由主義是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源。新自由主義曾經是一些拉美國家、東歐國家以及前蘇聯改革的指導思想,但拉美“失去的十年”、蘇聯的解體、東歐國家轉型的困境等都證明了新自由主義的失敗。如果中國也采取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同樣也不會有持續30多年的快速發展進步。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也就是一些學者所謂的新自由主義因素,但這些因素不僅沒有動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而且是為了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俄羅斯《蘇維埃俄羅斯報》一篇文章為我們揭示了所謂的“有中國特色的新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本質區別。文章指出:“我們的‘思想家’不愿意看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中國的資本主義方式之所以能夠造福于人民(而不僅給當權者帶來資本),是因為它存在于社會主義制度之中?!保?]
國外學者的各種觀點,雖然沒有能夠揭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真正原因,但卻給予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那就是他們非常注重從制度的視角來進行分析。盡管國外學者有意無意地忽視或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事實,都發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之內,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之謎,寓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中,特別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之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符合當代中國實際,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制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包括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相互銜接、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適應了當前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特別是在經濟上基本消除了非公有制經濟因素,建立了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然而,這并沒有帶來人們所期望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也遭遇嚴重挫折。事實上,任何一種經濟制度,其是否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取決于其是否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毋庸置疑,公有制經濟能夠在根本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然而現實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不可能是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在總結過去2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如何建立與我國現實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經濟制度。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10](p17)。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適應了當代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促進了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
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經濟增長轉化為社會進步的前提。一方面,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保障了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最終實現。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也在同步發展,經濟的增長最終要轉化社會的進步,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與此迥異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盡管經濟也取得了快速增長,但廣大人民群眾并沒有能夠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法國《回聲報》一篇文章形象地指出,印度的現代化列車已經啟動,卻把數億窮人留在了站臺上[11]。中國之所以能夠把經濟增長的成就轉化為社會的進步,主要取決于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也就是人民群眾在生產資料面前的平等地位。離開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當代中國不可能取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另一方面,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基礎,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和重要的支柱性產業,有利于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減少經濟發展的波動,從而保證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直接決定了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中國之所以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能夠繼續保持經濟的增長,也是因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使國家掌握了更多的經濟資源,進而能夠實行比較有效的宏觀調控,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
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F階段我國的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還不高,與之相適應就必須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生活、擴大就業、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區,也都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水平較高的地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地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當地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體現在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也為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給公有制經濟帶來了壓力和動力,激發了公有制經濟的活力,這種“鯰魚效應”對促進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小視。從根本上來說,當代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也是為公有制經濟,也可以說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另外,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也在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既保證了經濟發展成果的合理分配,又使各種生產要素積極參與到社會生產中來,在堅持共同富裕的基礎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水平上,而且要使每個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同時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不具備實行社會產品按需分配的條件。過去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的做法也帶給我們慘痛的教訓,平均主義不僅沒有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反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按勞分配克服了改革開放前“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弊端,通過多勞多得,合理拉開差距,極大地激發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之初,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業發展的推動,充分表明按勞分配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按勞分配既能刺激勞動者的積極性,同時又避免了兩極分化的出現,也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的同時,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也激發了各種社會生產要素的積極性。社會生產要素雖然不能創造價值,卻是物質財富和使用價值的源泉,是社會生產不可或缺的因素,當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時,必須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才能有效地利用它們來發展生產。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生產要素不是十分豐富,只有讓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到社會財富分配中來,才能利用它們來推動經濟增長,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因此,實行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會。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國經濟發展充滿活力的根本原因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黨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得出的必然結論。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初,由于理論和認識上的不足,計劃經濟被賦予社會主義的制度屬性。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計劃經濟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越來越突出,也促進了人們對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保?2](p373)這一著名論斷,擺脫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掃清了理論上的障礙。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保?3](p16)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激發了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本方式,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實現社會經濟高度發達不可逾越的階段。充分發展的商品經濟,必然離不開充分發育的完善的市場機制?!保?4](p198)計劃和市場是調節經濟的手段,并不具有社會制度屬性。我們要想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驗,建立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體制,它是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優勢的同時,又通過宏觀調控克服著市場經濟自身的盲目性、滯后性、自發性等缺陷。放任自由的市場經濟很容易淪為經濟投機者利用的工具,損害經濟的長期發展。一位意大利經濟學家指出:“全球化對中國是有利的,因為他們控制住了全球化的進程。西方則完全依賴市場,任憑市場支配,任憑投機行為給我們造成傷害。今天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對投機者沒有抵御能力,就是因為它們的市場是完全開放的?!保?5]與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相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其精華,而又去其糟粕,保證了經濟的健康發展?!拔覀兏愕氖巧鐣髁x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并非是多余,并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保?6](p6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提供了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是其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根本政治制度。第二層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共同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層次是政治體制,是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和實現形式。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政治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具有許多突出的優勢。
中國的政治決策效率很高,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弗朗西斯·福山指出:“中國的政治體制最重要的優點就是能夠迅速做出眾多復雜決定,而且決策結果還不錯,至少在經濟政策方面如此?!保?7]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同的意見或不同的選擇,并經常會陷入到長期的爭論之中,而錯失發展的機會。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也曾陷入到要不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爭論,并一度使改革陷入停滯。而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后來迅速做出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決定,做到“不爭論”,主要源于中國的政治體制,既講民主,又講集中,不會因為追求所謂的民主而陷入到無謂的爭論之中,從而喪失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印度一直被西方國家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印度的所謂的民主制度卻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印度經濟社會的發展。印度公共政策選擇中心主任、前財長顧問、經濟學家和中國問題專家莫漢·古魯斯瓦米指出:“事實上民主制度在目前這個階段對印度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限,反而更多地表現出拖累發展的副作用,因為一方面民主決策速度較慢,另一方面很多政治家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在競選中連任,而不是像中國政治領導人那樣投入更多精力關注發展?!保?8]
中國的政治制度決定了中國可以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做出長遠規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決定了無論黨還是政府,其各種決策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也決定了黨和政府的各種決策容易達成共識,并順利實施。而一些西方國家的利益集團還經常利用所謂的民主制度,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論不休,導致政府決策難產,阻礙經濟的順利發展。意大利經濟學家納波萊奧尼指出:“從經濟角度講,民主并不是障礙。但是,我們今天施行的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在過去20年間,也就是全球化發展的期間,我們的民主一直在為金錢寡頭服務,而不是為人民服務,這就是西方民主不起作用的原因。”[19]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因為代表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才不會陷入這種無謂的爭論,也沒有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無休止的政治斗爭之中,而是集中精力來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在本質上是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團的斗爭工具,因此政局穩定,保證了執政者能夠真正為人民利益考慮,而不僅僅是為了明天的選票去進行政治表演,所以也才能做出能夠真正促進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政治決策。“在政治上,中國的高層領導和地方政府的領導變動周期相對較長。這就減少了短期機會主義行為。我們經常看到,在短期選舉政治的國家做真正的長期決策打算幾乎是不可能的?!保?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決定了政府可以在必要的時機對經濟做出直接干預。實際上,屢次發生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使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認識到,單靠那只“看不見的手”并不能確保經濟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在市場失靈的時候,也需要國家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然而,由于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的限制,導致一些國家在經濟出現危機之時,只能眼睜睜看著經濟形勢日益惡化,而不能通過干預來挽救經濟。而在中國的體制下,容易就干預經濟的決策達成共識。世界銀行一位官員指出:“中國政府的干預沒有任何思想包袱,相比之下,美國政府處理雷曼兄弟公司事件時,即使是在危機形勢下,時任美國財長保爾森或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要直接干預市場也很困難?!保?1]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提供了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
對于任何一個正處于改革進程中的國家來講,穩定顯得尤為重要。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調整,勢必會引發一些不穩定因素,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導致社會的混亂,進而阻礙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政治動蕩而導致經濟發展進程被迫中斷的事例一再表明,對于發中國家來說,保持一個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意義非凡。鄧小平也曾經多次強調穩定的社會環境對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他指出:“中國要擺脫貧困,實現四個現代化,最關鍵的問題是需要穩定?!薄叭绻麤]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國什么事情也干不成。”[22](p348)“中國人這么多,底子這么薄,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穩定壓倒一切?!保?3](p331)保持一個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亟待通過改革開放實現現代化發展的國家來說,意義不言自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都跟我國能一直保持一個穩定的政治局面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在總結我國多年民主政治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能夠發揮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穩定的政治局面。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保?4](p24)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我們所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現了三者的有機統一。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其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能夠真正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我國正處于建設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一個能夠代表各階層、各族人民利益的政治領導核心,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去推動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不斷前進。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內容。切實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是我國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擴大了人民民主,保障了人民的各項權利,極大地激發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根本要求。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必須依法治國。依法治國也是現代文明國家的一項重要標志。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精神實質。正是因為三者的有機統一,我國政治制度才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才能不斷前進,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繁榮昌盛。
實踐證明,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層次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保?5](p372)黨的十八大也提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保?6](p17)我們應該堅定制度自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日益完善,將進一步保障當代中國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以上數字均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E].http://www.stats.gov.cn/.
[3]陳志武.再談“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J].國際金融,2008,(4).
[4][美]謝德華著,曹檳、孫豫寧譯.中國的邏輯:為什么中國的崛起不會威脅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美]大衛·哈維著,王欽譯.新自由主義簡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6]印度學校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N].參考消息,2012-02-02(8).
[7]甘地和蓋茨之間[N].參考消息,2012-09-10(10).
[8]中國和印度:哪種發展模式更成功?[N].參考消息,2005-02-19(4).
[9]中國的成就存在于社會主義制度之中[N].參考消息,2003-09-15(8).
[10]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1]社會兩極分化阻礙印度崛起[N].參考消息,2010-03-31(3).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4]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中國經濟制度相比西方有優越之處[N].參考消息,2011-09-21(14).
[16]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17]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道路[N].參考消息,2012-06-25(12).
[18]印度要“追趕中國龍”須借鑒中國模式[N].參考消息,2009-09-17(14).
[19]中國經濟制度相比西方有優越之處[N].參考消息,2011-09-21(14).
[20][21]中國治理模式有四大系統優勢[N].參考消息,2011-12-07(14).
[2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4]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6]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