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健
(國家圖書館,北京 100081)
佛經目錄和道經目錄,是中國目錄學史上最早出現并迅速發展、興盛起來的專科書目,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兩者不僅在佛教、道教發展和研究方面具有非常意義,在目錄學和學術史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今日,對其研究及使用,仍然是致力佛道研究、目錄學研究,以及其它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敎之一,創立于古印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大約在西漢末、東漢初,佛教傳入中國。到魏晉時,中國佛教基本創立。南北朝又有了極大發展,佛教開始中國化。隋唐之際,佛教教義大發展,宗派紛呈,佛教藝術的中國特色濃厚,使之達到了成熟的地步,十分興盛。宋時,整理、印造的經書非常之多。唐宋間佛教發展到了頂峰。而元明清諸代,理學興,佛教逐漸衰微,但仍長時期對社會發揮著影響作用,與儒、道及民間宗教融合流傳,延續發展。
中國的佛經目錄也隨著佛教這樣的發展脈動,由魏晉時創立,南北朝大發展并逐漸成熟,至隋唐時壯大,唐宋之際發展到頂峰,一步步行進,很快成為目錄學家族中的重要一員。
佛經目錄對于傳統目錄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單就目錄編制來說,佛經目錄在審閱圖書、著錄及類分圖書方面做得非常細致、科學,為普通圖書編目提供了經驗,樹立了榜樣。對此,梁啟超曾有過精辟論評:“其所用方法有優勝于普通目錄之書者數事:一曰歷史觀念甚發達:凡一書之傳譯淵源、譯人小傳、譯時、譯地,靡不詳敘。二曰辨別真偽極嚴:凡可疑之書,皆詳審考證,別存其目。三曰比較甚審:凡書同時或先后異譯者,輒詳為序列,勘其異同得失。四曰搜采遺佚甚勤:雖已佚之書,亦必存其目,以俟采訪。五曰分類極復雜而周備:或以時代分,或以書之性質分,……同一錄中各種分類并用,予學者以種種檢查之便。吾儕試一讀僧祐、法經、費長房、道宣諸作,不能不嘆劉《略》、班《志》、荀《簿》、阮《錄》之太簡單,太樸素,且痛惜于后此踵作者之無進步也。”[1]梁啟超用事實說明佛經目錄于著錄、分類上比劉歆《七略》、班固《漢書藝文志》、荀勖《中經新簿》、阮孝勖《七錄》等普通書目更科學、實用,深感一般書目的編制,應好好向佛經目錄學習。事實上,佛經目錄對傳統目錄學發展的確是起到了很大影響和促進作用。
佛教及佛經目錄的發展壯大,使它在傳統的書目分類法中曾一度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在很長的時間里,它是和普通書目混合編制、一起發展進步的。晉荀勖所撰四部書目《中經新簿》中就收錄了佛經圖書。南北朝時,宋元嘉八年編的《秘閣目錄》中收有四百多卷佛經。南齊王儉編的大型綜合性書目《七志》則更進了一步,將佛、道經書于七大類之外單列附錄兩類,一為道經,二為佛經,予以了特殊地位。大約于王儉編《七志》后五十年,梁阮孝緒撰《七錄》,即干脆將佛經、道經兩類書列為七大類的正式類目。可見當時佛教、道教地位之重要,佛、道經書之繁眾。到了唐撰《隋書經籍志》時,四部分類法已很成熟了,魏征等也同《七志》一樣,將佛道經類置于其它類圖書之外,于經、史、子、集四部之后附設了道經、佛經兩類,以收錄釋、道經書。此后,大部分綜合性書目是將這兩類書著錄于子部下的釋、道兩小類里。實際上,隋唐以后,越來越多的佛、道經藏是單獨編制書目來收錄其書,如唐毋煚就在其所編綜合性目錄《古今書錄》之外,另編有《開元內外經錄》,收錄佛、道經書兩千五百余部。后來印行的《大藏經》中也編有佛教經目。而且,許多佛教經目是由佛寺、佛家自行編撰刊行的。應該說,佛經單行目錄,是目錄學史上最早發展起來、并達到興盛的單行專科目錄。
東漢時期,就開始有人去印度取經,翻譯、抄錄的經書日漸增多。為便于管理和使用這些經書,佛經目錄便應運而生了。從漢魏到隋,僅見于文獻記錄的佛經目錄就有四十多種。唐宋又不斷增多。北宋時,雕版印刷術已發展成熟,并用于刻印經書,佛教經典的叢刊《大藏經》也開始刊版行世了。這就使佛經及其目錄的編印、傳播更興盛了。
至今可知的,我國最早的佛經目錄,是魏晉時期的僧人朱士行所編之《漢錄》[2]。朱士行,穎川(今河南禹縣)人。據說他是漢人中出家之第一人。《漢錄》是記錄漢代翻譯佛經的總目。自此之后,佛經目錄層出不窮,其主要者有如以下所舉。
綜理眾經目錄 晉釋道安撰。道安(314-385),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十二歲出家為僧,一生致力佛學,聲名彰顯。其所編《綜理眾經目錄》,收錄了自漢至晉的譯經十七家、計二百四十七部,失譯(者)經一百三十四部,古譯經九十二部,難辨真偽的疑經二十六部,以及他自己譯注的佛經十八部等。其著錄以年代為次,每書后標列譯經年月。《綜理眾經目錄》首開綜合性佛錄先河,為后人記錄了四百年來中國佛教從開端到形成階段的經典,可謂我國佛經目錄的奠基之作。誠如當代著名目錄學家姚名達言:“安誠無愧為佛錄開山之祖矣!”[3]可惜,此目久佚,但其大部被收入梁釋僧祐編撰的《出三藏記集》第二部分中,由此可窺其概貌。
出三藏記集 南北朝齊梁時釋僧祐撰。僧祐(445-518),彭城下邳(今江蘇邳縣)人。年十四出家定林寺,刻苦研求經學,成為一代律學大師。《出三藏記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佛經目錄。此目計十五卷,收錄佛經二千一百六十二部、五千三百一十卷。全書分為撰緣記(一卷)、詮名錄(四卷)、總經序(七卷)、述列傳(三卷)四大部分。《出三藏記集》在佛學和佛經目錄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義:其一,它為后人保留了多方面的珍貴資料,為后學和研究提供了方便。例如,經目中關于佛典來歷及譯經方法、過程的記述;大量關于名僧事跡的記述,等等,可以說都是我們今天所知佛教歷史情狀的重要來源,可謂寶貴非常。其二,它收錄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佛經目錄《綜理眾經目錄》的內容,為我們記錄下了晉以前的經目,使其不至佚亡。其三,對佛經目錄的分類、編目方法有著許多重要貢獻,其中,僧祐采用的輯眾經序記為一經作解題的做法,實為后世所謂輯錄體書目編制方法之萌芽。
大隋眾經目錄 隋釋法經等撰。開皇十四(594)年,牛弘奉敕編撰眾經目錄,遂詔大興善寺沙門法經等二十余人執其事。是年成《大隋眾經目錄》七卷,著錄佛經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此目之分類體系嚴密、明了。它先將佛經教義作為一部分,雜著分為另一部分;教義再分大、小乘兩類,其下又各自再分,共列出三十六小類。雜著部分按體裁分為抄錄、傳記、著述三類,其下各自再分,共分出四十二小類。如此,形成了一個嚴整、細密、明了的經目體系。這種既按佛教思想體系、又按傳譯情況和文體分類的思想,是南齊《眾經別錄》分類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對后來更為科學的佛錄編制具有重要影響。
歷代三寶記 隋譯經博士費長房等編撰。費長房,成都(今屬四川)人,曾為僧侶,后還俗。隋開皇間入翻經廠譯經。歷時十余年,撰成此錄。全目十五卷,計著錄佛經二千一百一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分帝年、代錄、入藏三大部分。帝年,即周至隋佛教史跡及出經年表;代錄,是各朝代譯經的記錄;入藏,即隋代當時所存佛經的分類目錄。全書之后有序目一卷。目錄編制周密完善,水平極高,是僧祐《出三藏記集》而后又一部高質量的佛經目錄。當代著名目錄學家王重民曾盛贊道:“論其組織完密和實際效用,應該說是我國專科目錄中最完善最典型的一種。所以唐代的佛經目錄,又在費長房的基礎上,獲得了進一步的提高,使佛經專科目錄的成就達于極盛。”[4]
大唐內典錄 唐釋道宣撰。道宣(596-667),丹徒(今屬江蘇)人。十六歲為僧習律,貞觀間曾受詔與玄奘譯經,閱習佛法五十余年。有《廣弘明集》、《法門文記》《三寶錄》、《續高僧傳》等著述二百余卷。憑著對佛經的深解及其在佛教上的極高造詣,為光大佛學,他決心撰輯一部高質量的佛經目錄。于是便參酌群目,勘閱詳定,吸收了僧祐《出三藏記集》、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之優長,于麟德元年(664)撰成《大唐內典錄》十卷。此經目分為十錄。其中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將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之收錄內容全部納入;入藏錄,記錄當時所有佛經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按類編排,等等。目錄中最具創造性的是歷代眾經舉要轉讀錄,此部分是從有數個譯本的譯經中選定、推薦出一個最優秀的譯本。例如:《華嚴經》有十幾個譯本,此目推薦了佛陀跋陀羅的譯本。對于這種做法,梁啟超予以了極大肯定和高度評價。他說:"宣公本篇于異譯別行諸經,各擇其最善一本,其裨益于讀者實不少。著書足以備學者顧問,實目錄學家最重要之職務也。”[5]
大唐開元釋教錄 唐釋智升撰。智升是長安崇福寺高僧,人稱其“義理懸通,二乘具學”,“文性愈高,博達古今”。此目撰成于開元十八(730)年,計二十卷。著錄漢至唐開元十八年所出佛典二千二百七十八部、七千零四十六卷。目錄分為總錄、別錄兩大部分。總錄著錄自漢至唐之佛經,記譯經歲月,有譯者小傳;別錄根據經本情況,分為七錄,如有譯有本錄、有譯無本錄、之派別行錄,等等,著錄不同情況的經本。智升繼承并發展了僧祐以來的佛經編目方法,目錄具有分類細密、檢索方便、注釋詳明等優點。除《大唐開元釋教錄》而外,智升還撰有《開元釋教錄略出》四卷,《續大唐內典錄》一卷,《續古今譯經圖記》一卷。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宋惟白撰。惟白系東京法云寺主持。崇寧二年(1103),他奉旨游天臺,至金華山智者禪寺,閱大藏經,于次年撰成此目。經目共收佛經一千零四十九種,每書皆撰提要。其提要先述書之大旨和內容,再對經論做辨析,以指導閱讀。提要之言語生動,辯論清晰,發人深省,是此目一大特色,被姚名達譽之為“在佛錄中,允推為至高無上之解題杰作”。
大藏圣教法寶標目 宋清源居士王古撰。王古于徽宗時官至尚書。釋克己為此目所作序言,說他“讀經該貫,演義深玄,舉教綱而目張”,令其所撰經目“全藏義海了然于心目之間”。此目著錄較簡略。與惟白《大藏經綱目指要錄》比之,一詳一略,相得益彰。
閱藏知津 明智旭撰。智旭(1599-1655),俗姓鐘,又名際明,字振之,法名蕅益,號八不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于九華山及龍居、溫陵、石城等八寺研習佛教,遍閱佛藏,著述豐厚。智旭閱經,邊讀邊記。年久,積經目手稿成書,名之《閱藏知津》。此目共四十四卷,收錄宋金刻《大藏經》所收佛典一千七百七十三部。每書均撰提要。其重要特色,是敢于沖破隋唐而下佛教經籍分類先分大部,再按經、律、論分列之成規,改為先列經、律、論、雜四藏,再各分小類,創造了一個新的、更符合佛教經籍實情的佛經分類體系,對后來的佛經編目,產生了深刻影響。
道教是我國本土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宗教。道教雖尊奉老子為道祖,但老子并未創立道教。老子主張崇尚自然、清凈無為的思想,與道教相信神仙,冀望長生不老、白日升天的信條完全不同。道教是集古代巫術、神仙、方士之說,與陰陽讖緯之說混合而形成的。大約東漢順帝時,于吉作《太平經》一百七十卷。巨鹿人張角曾以此為號召,組織太平道并起義,后失敗。與此同時,沛人張陵于永和六年(141)作道書二十四篇,并創五斗米道。此后,道教逐漸興起。三國時,葛洪開始整理道教經義,確立道教學理,推動了道教發展,并編撰了第一部道教經目《道書目錄》。
葛洪(284-364),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字稚川,號抱樸子。東晉道教理論家,煉丹術家。其基本思想,是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有《抱樸子·內篇》,記述具體煉丹方法。他在《抱樸子·釋滯篇》中說:“道書之出于黃老者,蓋少許耳。率多后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見而滋長,遂令篇卷至于山積。”為了讓“好道者知異書之名目”,他在《抱樸子·遐覽篇》中記載了其老師鄭隱所藏漢魏至晉初的道書目錄。這一《道書目錄》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道經,包括經、圖、記、錄、法、律、集等類圖書,共二百零四種、六百七十八卷;另一類為符,包括大符五十七種、五百余卷,小符無計。共記錄道經一千二百余卷。
自兩晉到南北朝劉宋,歷一百六十年,道教發展極快,但道經繁而濫。明帝時道士陸修靜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獨立的道經目錄《三洞經書目錄》。
陸修靜(406-477),字元德,吳興(今屬浙江)人。早年修道廬山,晉泰始三年(267)到建康,廣集道藏于崇虛館,得經書、方藥、符、圖等,計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奠定了道藏基礎。泰始七年(271)撰成《三洞經書目錄》。此目將道經以道義分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自有此一目,道藏立矣。
繼陸氏《三洞經書目錄》之后,又有孟法師的《玉緯七部經書目》。孟法師為何人,已不可考。據載,七部即“三洞”再加上“四輔”。孟氏的七部分類方法,對道經分類體系發展,具有重要貢獻。
隋煬帝曾命道士編撰了《道書總目》四卷。至唐代,朝廷以老子為遠祖,遵其為“玄元皇帝”。因而道教地位崇高,道教經書日多,道經目錄也有很大發展。唐政府曾建玄都觀,召集道士來此編撰經目,成《玄都觀一切經目錄》。后又有尹文操撰《玉緯經目》,收道經七千三百多卷。唐明皇御制道經目錄《瓊綱目》,著錄道藏五千七百余卷。著名目錄學家毌煚作《開元內外經錄》,收道經二千五百余卷。等等。
宋代,道教經書整理、刊印很受重視,編撰了一批道經目錄。而且,許多經目都是由皇帝親命高官領銜主編的。可見宋廷對發展道教、整理道經之重視。宋時之道經目錄主要有:
道藏目錄 徐鉉等編撰。徐鉉(916-991),字鼎臣,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五代、宋初文字學家,官至散騎常侍。宋太宗命徐氏領銜整理道經。先后共收集經書七千余卷,徐鉉等人負責校勘、整理,去除重復,得書三千七百三十七卷,編為《道藏目錄》。這是宋人編撰的一部很重要的道經目錄。
寶文統錄 王欽若等編撰。王欽若(962-1025),北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官至宰相。曾領銜編撰《冊府元龜》。宋真宗時,王欽若受命與戚倫及道士朱益謙、馮德之等整校亳州太清皇道書,并以徐鉉《道藏目錄》補之,分為“三洞”、“四輔”七部,記錄道經四千三百五十九卷,賜名《寶文統錄》,又稱《三洞四輔部經目錄》。
大宋天宮寶藏 云笈七籤 張君房等編撰。君房,安陸(今屬湖北)人。宋道藏修校專家。景德進士,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集賢院校理等。大中祥符中,真宗將密閣道書發付杭州,令戚綸諸人校理,君房領銜主其事。于是取朝廷所降道書,以及蘇州、越州、臺州舊道藏進行修校,于天禧三(1019)年成《大宋天宮寶藏》,計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又另從其中摘取精要者,編為《云笈七籤》,意為七部類道教經籍之精華,共一百二十二卷。
宋萬壽道藏經目錄 《萬壽道藏》計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是現存我國最早的道教經典。它是用宋徽宗時搜訪之道書做底本,于福建閩縣鏤板印造的。這是我國第一部印刷本道經叢刊,按“三洞”、“四輔”、三十六部的分類體系編排,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據載,有《宋萬壽道藏經目錄》十卷,記錄此道經叢刊收經目錄。但此經目早佚,其具體情狀已無可考。
至金、元、明、清,道教經典及其目錄,已遠不如此前為盛。金元關于道藏經目的記載就已經比較少了。明代有《道藏目錄詳注》等。
道藏目錄詳注 白云霽編撰。白云霽,字明之,號在虛子。上元(今屬江蘇南京)人,明南京朝天宮道士。此目成于明天啟間,計四卷。各書下錄撰人,附子目,摘錄原書序文。其后附有《大明續道藏經目錄》一卷。
長期以來,佛、道書目很少有集中印行者,舊有目錄少且分散難得,對于佛、道學習和研究,極其不便。鑒于此,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編輯出版了《佛經道經目錄叢刊》,收錄了絕大部分現存的佛經目錄(七十二種)、道經目錄(十三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應該說,此舉對佛教、道教及兩經目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可貴貢獻,功莫大焉。
〔1〕〔5〕梁啟超.佛家經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見: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1989年
〔2〕喬好勤.中國目錄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3〕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