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春
(寧波大學,浙江寧波 315211)
學習能力視角的高校優良學風
方曉春
(寧波大學,浙江寧波315211)
提要:高校優良學風建設應打破傳統的模式,由以思想教育為主轉變為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為主:從非智力因素角度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以專業性、專門化的學習指導從策略上指導學習;重視教學改革,讓引導式教學方式成為主流。
關鍵詞:學習;能力;高校;學風
學風即學習風氣,是學生在學習、生活、紀律等方面多種綜合風貌的集中體現[2]。傳統的學風建設特別注重學習態度和用功程度這類通過思想教育即得以提高的因素,也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與傳統的學習狀態不同,現代大學生的學習活動面臨知識更新快、專業淘汰快、就業壓力大、家長期望值高等現狀,大學生的學習已經成為一個系統工程,僅憑良好的態度和充分的時間投入已經遠遠解決不了個體的學習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風貌。越來越多的學生甚至因為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效果不明顯而產生學習倦怠。有關調查材料顯示,已有44%的大學生存在較重或嚴重的學習倦怠[3]。因此整體的學習風貌中,學習能力的提高就成為關鍵。
學習能力是指人們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學習策略進行主動、有效的學習,并獲得新知識的能力[4]。學習能力的核心表現為良好的學習策略,即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的學習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5]。每一個個體制定良好的學習策略,通過對自我學習方法的監控和調整提高學習能力,就成為高校優良學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手段相比,高校通過教育手段和制度設計幫助大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對建設優良學風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1設定學習目標的能力
從總體趨勢上說,社會經濟發展給大學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也增加了其成才目標的不確定性;現代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后,對學生開放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多,增加了學習目標選擇的難度。
將人生目標、就業目標轉化為大學的學習目標,是大學階段學習首先要重視的一個問題。要對未來就業目標制定分步學習規劃并有效實施,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調整、完善,通過達到學習目標而實現就業目標。制定和實施目標、計劃,是現代大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也是對其能力的鍛煉,這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是學習能力的必修課。1.2建立復合型知識結構的能力
現代大學生除本專業知識的學習之外,還可以選擇一個或一個以上其他專業的知識進行較為系統的學習,使自己的知識系統多一個支撐點,就可以形成更加科學的知識結構——復合型知識結構。建立復合型的識結構,需要具備兩方面的條件:首先要具有認識知識結構的能力。知識多并非意味著知識結構就是復合型的,關鍵在于所擁有的知識搭配合理,能互相支撐;如相近的專業,其知識內容相近,其實是同一個知識體系,不能形成新的支撐點;而完全不相干的兩個專業則是兩個單獨的知識體系,也不能相互支撐形成復合型知識結構;只有相互聯系而又分屬不同學科(最好是不同的一級學科)的專業知識體系,才有可能形成相互支撐的知識體系,此所謂復合型。其次要具備完成繁重學習任務的條件。復合型知識結構意味著更為繁重的學習任務,不僅要增加一個專業系統知識的學習,而且要在兩個知識體系中尋找相互交叉的部分,實現相互支撐。要提高學習效率,不僅要方法科學,而且還必須有更強的自我約束和調控能力,甚至更好的體力。
1.3創新學習方法的能力
傳統的學習方法只強調勤奮,所謂“頭懸梁、錐刺股”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它抑制了我們對于方法的創新。現代大學教育中倡導的探究式學習、開放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新的學習方法層出不窮,注重的是符合科學規律的方法創新。大學生在繼承傳統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接受、運用并再度創新學習方法,可以解決諸多的學習問題。如運用知識舉一反三在諸多學習問題中抓主要矛盾、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效率等都是創新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創新的本質是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不僅是基本的認知能力,還包括與其他非學業因素相聯系的能力的綜合提高,如查閱資料的能力、駕馭網絡的能力、語言溝通的能力、融會貫通的能力等。
2.1思想政治教育從非智力因素角度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在學習能力的心理基礎中,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習慣等非智力因素占重要位置,這些都可以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強化,達到推進學習能力的提高的效果。
首先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教育,從社會理想和社會道德的角度引導他們將個人成才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時代進步相聯系,從動機上強化學習能力。其次是通過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等實踐課程鍛煉學生的意志品格,增強他們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控制、自我監督、自我調整的能力。再次是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美好情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校園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景觀文化建設等。
2.2專業性、專門化的學習指導從策略上指導學生學習能力提高
學習策略是學習能力的核心,不同的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特點、能力,制定和選擇符合自己專業特點和自身性格特點的學習規則和學習方法,這就是具體的學習策略。因此,高校對于學生的學習指導不可一概而論,要具體化,不僅要有專業特點,而且要有個性特點,指導老師不僅要有專業造詣,而且要懂得教育規律,了解學生個性心理。目前國內很多知名高校都在根據錄取考生的特點創辦一些特色班,如北大的元培班,浙大的竺可楨學院等,對特色學生的學習策略有了專門化的指導,更有針對性。許多學校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為每位本科生量身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指導其學習。
2.3重視教學改革,讓引導式教學方式成為主流教學方式
有關調研顯示,在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12個原因選項中,60.8%的同學選擇將“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乏味”作為學習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高校要注重教師師德的養成和師能的培訓,通過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在吸取知識的過程中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如何讓課堂生動起來?關鍵在于以引導式、探索式教學方式替代灌輸式教學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主體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活動,而讓學生自行制定目標、探索路徑、完成“學習旅程”,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協助者。這類教學方式的普及意味著現代大學生“淺層學習”狀態的結束和學習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2.4改變教師考核評價方式,讓教學型教師成為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中國高校的教師業績考評體制中,普遍存在著科研與教學這一對矛盾,博弈的結果往往是教學處于弱勢。原因之一是科研比教學易于量化和考評;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政府和社會對高校考評的科研導向。不僅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有各級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也把高校能否為地方創造經濟效益作為其排名、取得資源的首要依據,因此高校只有通過考核的指揮棒強化科研,爭取資源,實現發展。教師的育人積極性常常會因為考評體制而受到挫傷,除了課堂的知識傳授,無法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學生上,也不會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改變這一評價方式,勢必要提高教學在考核中的權重系數,建立更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注釋:
[1]祁化成,胥開芳.論加強學風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學理論,2009,(31):242—243.
[2]王敬欣,張闊,付立菲.大學生專業適應性、學習倦怠與學習策略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2):126—132.
[3]王珍,宮雪.大學生學習能力及其培養[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6:45-48.
[4]尹鴻藻,畢華林.學習能力學[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0.
[5]侯莞嬌,石舒萌,張建波.地方高校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9):64-66.
責任編輯:鄧榮華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094(2013)04-0088-02
收稿日期:2013-05-28
作者簡介:方曉春(1966-),女,安徽池州人,寧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高教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