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旸
(河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和諧社會視域下的和諧家庭論析
陳旸
(河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和諧家庭的創建有其深刻的理論背景、戰略視域和現實依據。和諧家庭在構成要素、構建核心、構建模式、構建理念和構建目標等方面有著特定的內涵。和諧家庭的創建,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為新時期家庭建設提供了新模式、體現了新定位、賦予了新使命。
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家庭建設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和諧家庭就必然成為和諧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和諧對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都將起到積極作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領域,和諧家庭有著獨特的內涵,極具理論與實踐價值。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和諧家庭的創建是一項基礎而又重要的工程。這一理念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論背景、戰略視域和現實依據。
科學發展觀是創建和諧家庭這一理念提出的理論背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1](p11-12)。家庭作為經濟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自然也適用并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因此,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家庭建設,是“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1](p14)的具體體現。本文認為,在家庭建設方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生存環境,堅持男女平等,和睦相處,維系家庭、家庭成員和周圍人的和諧;二是強調家庭成員間及家庭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并著眼于社會利益與家庭利益的平衡,不能強調一方,損害另一方,這樣才能在提高家庭生活質量的同時又注重社會利益,真正實現協調發展;三是要求家庭及其成員養成節約意識,勤儉持家,實現低碳家庭、綠色家庭,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這是科學發展對家庭建設的要求,也是科學發展在家庭建設中的體現。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創建和諧家庭的戰略視域。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和諧是社會建設的基本價值訴求,并逐步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思路。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完整提出“和諧社會”概念,經過十六屆六中全會和十七大的完善,已成為一套指導當前社會建設的重要理論體系。和諧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它所強調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等方面協調發展的嶄新格局,對我國家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對此,顧秀蓮在全國“創和諧家庭,促和諧社會”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中作了明確論述,為包括家庭文明建設在內的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對發揮家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充分認識我國家庭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機遇,充分認識家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基礎性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基礎上,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大力推動家庭文明建設工作的創新和發展,提出了和諧家庭建設的重要任務。”[2]
社會轉型加速期出現的家庭問題是創建和諧家庭的現實依據。家庭是個人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依托單位。家庭的生活狀況決定了個人的生活狀況,進而影響社會的發展狀況,家庭和諧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因此,作為社會的基本設置,家庭建設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建和諧家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加速,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家庭生活水平也隨之有了較大的提高,“我國家庭狀況總體上是積極、穩定、向上的,但與此同時,城鄉家庭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新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諧家庭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3](p2)現階段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等社會環境方面的變化,導致家庭領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諸如婚外戀的出現、離婚率的攀升、家庭倫理觀念淡漠、漠視社會道德與社會責任等等。因此家庭的和諧與健康發展,無論對于家庭成員的自身發展,或是對于家庭的正常運行和社會的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為了維護家庭這個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確保個人幸福和家庭積極功能的充分發揮,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構建和諧家庭也就成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偉大戰略目標中的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創建和諧家庭的提出,是一個由初步認識到日益明確的過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4](p150)。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不難看出這些創建活動的開展,目的是要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出現“和諧家庭”這個詞語。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要求:著眼于增強公民、企業、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把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4](p662)這是中共再一次提出在全國開展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將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賦予了重要的地位和職責。中共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再次強調加強家庭美德建設,強調家庭責任,倡導“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的社會風尚。以上論述反映了創建和諧家庭是中國共產黨站在推進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戰略高度提出的重大舉措。正如胡錦濤所言,“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石”[5],和諧家庭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在致力于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建設和諧家庭已經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重要課題。
明晰和諧家庭的內涵,有助于在家庭建設的實踐中科學地認識家庭問題,科學地解決家庭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要營造和諧家庭,只有這個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處于和諧狀態,整個社會的和諧才有保障。這就要求在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重視家庭作用,發揮家庭功能,激活家庭細胞,保證家庭的和諧有序與健康發展。
從構成要素看,和諧家庭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家庭價值取向、家庭關系、家庭氛圍、鄰里關系、家庭生活環境、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質量和文明幸福程度等。
從構建核心看,強調與重視以人為本,這是和諧家庭構建的核心與靈魂。要求在家庭建設中,以同為社會成員的家庭成員的發展為主體、為動力、為目的,維護家庭及家庭成員的利益,促進和實現其全面發展。為此,在創建實踐中,要注重發展經濟,倡導家庭美德建設,構建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團結的家庭關系,追求良好的家風。同時,提倡建立社會成員間和諧的人際關系,并以此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為人的發展和家庭的健康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從構建模式看,創建和諧家庭是文明家庭建設模式在新時期的創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為發揮家庭的社會作用,推進家庭領域的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五好文明家庭新模式。在此過程中,開展了不同主題的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包括學習型家庭、平安家庭、廉潔家庭、綠色家庭等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背景下,和諧家庭的創建是新形勢下文明家庭建設工作的創新與發展,是文明家庭建設的新型模式,以實現家庭的健康、文明、和諧、向上為價值訴求。
從構建理念看,創建和諧家庭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和”的思想在家庭問題上的重要體現,有利于形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改革的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社會環境。它體現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控制能力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訴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轉型加速,相應地出現了諸多矛盾和問題,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及實踐上為解決家庭問題、發揮家庭的社會穩定功能作出相應建構,倡導、弘揚符合時代發展的積極進步因素,最大限度地增添和諧因素,極力消除影響社會發展的不和諧因素,體現了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使命意識、服務意識和人文意識。
從構建目標看,創建和諧家庭的目標訴求是以家庭和諧推動社會和諧。從理論上看,建設和諧家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體現了對家庭與社會關系的哲學認識。社會是由諸多家庭組成的,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組織單位,和諧家庭建設必須以促進社會和諧為其價值目標,體現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如有論者認為,“在現代社會,國家以法律的形式規范著婚姻與家庭的社會性條件,強制性地要求著在家庭領域內的平等與個人權利,界定出家庭角色間的權利和義務的特定集合關系。只有在滿足這些社會性條件之后,家庭才作為出于意志自愿的感情結合體而備受社會的保護與尊重”[6](p227)。家庭在現代社會雖然已經成為私人生活的領域,但實現家庭和諧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符合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規定。而和諧家庭建設之所以要以促進社會和諧為其價值目標,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家庭的社會性本質。家庭是一個培養社會人的場所,和諧家庭的建設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從實踐中看,家庭在應對社會轉型面臨的多種挑戰中不可或缺。一是和諧家庭利于在市場經濟陌生人的世界建立社會共同體。有了和諧家庭,才有和諧社區、和諧社會。二是利于在價值多元的時代培養歸屬感和認同感,只有在社會細胞層次上培養強烈的家庭歸屬感,才會有社區歸屬感,也才會有社會歸屬感。在此基礎上,也才會有個人對家庭、對社區、對社會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此外,在社會分化加劇的情勢下,社會的公平正義要落實到家庭層面。改善民生也要從家庭生活中表現出來。在生態惡化的情況下,實現環境友好資源節約也就成為了家庭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為了夯實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領域而形成的以家庭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家庭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或者說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繼承者,都十分強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他們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揭示了家庭的起源和發展規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家庭觀。中國共產黨在和諧社會構建背景下,創造性地提出了包括家庭內部和諧、家庭與社會和諧、家庭與自然和諧的三個層次的和諧家庭論。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中的細胞地位學說和家庭與社會關系的學說,更是具體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戰略構想中如何創造性運用的問題。
(二)“創建和諧家庭”是對新時期家庭建設的豐富和拓展。
第一,和諧家庭建設體現了家庭建設的新模式。之所以說和諧家庭是家庭建設的新模式,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強調“要以家庭成員的全面發展為基礎、以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價值取向、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民主協商的家庭氛圍為主要內容”[2],構建家庭成員之間、家庭與社會之間、家庭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新型文明家庭。和諧家庭是新形勢下“文明家庭”創建工作的一個著力點,是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在內容上的深化和形式上的拓展與延伸。它體現了家庭美德的要求,也體現了和諧社會的要求。它既著重家庭責任,又強調社會責任。
第二,和諧家庭建設體現了家庭建設的新定位,強調了家庭建設與社會建設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一致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和諧家庭建設與社會建設、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創建和諧家庭不僅要求家庭系統內部的和諧,即家庭成員個體的自身和諧、家庭內部關系的和諧,還要求家庭與家庭的和諧、家庭與社會的和諧、家庭與自然的和諧。從而為家庭的和諧發展和健康運轉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態、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這與中共十六大以來注重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是一致的。
第三,和諧家庭體現了家庭建設的新使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夯實基礎領域,提供道德基礎和精神支持。和諧家庭構建,要注重提高家庭成員素質、促進家庭成員間關系的和諧、弘揚家庭美德、培育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發揚互助友愛的睦鄰關系、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等等。所有這些主張與追求,都有利于形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改革的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社會環境。
創建和諧家庭,能優化社會細胞,提升生活質量,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穩定,秉承傳統文化,弘揚社會新風尚和時代精神。因此,和諧家庭建設,“要用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促進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用鄰里之間的和諧促進社區、村居的和諧,用家庭與環境的和諧促進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從而推動和諧家庭建設向更高層次升華,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與文明進步貢獻力量”[7]。
(三)創建和諧家庭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家庭教育是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中所關注的核心內容。可見,和諧家庭的創建之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有著特別的意義。改革開放后,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明顯成效。但是,社會精神生活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道德失范、拜金主義、封建迷信等。具體到家庭領域,出現了男女不平等、家庭離散等不和諧現象。這些不和諧因素,不可避免地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不良影響,沖擊著家庭這一社會的基本單位,更妨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在這一背景下倡導的和諧家庭,以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為價值取向,以科學文明、綠色節儉的家庭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強調民主、平等、團結、友善的家庭(鄰里)關系,注重遵紀守法、明理誠信的家庭行為規范,倡導男女平等、尊老愛幼的家庭美德。作為構建家庭成員之間、家庭與社會成員之間、家庭與自然之間相互和諧共處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和諧家庭創建內在地要求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旗幟鮮明地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所有這些,都是通過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的具體體現,都是希望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而形成的文明道德風尚,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和引領的主旋律。因此,和諧家庭創建,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導向和基本要求,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家庭是否和諧及其和諧程度,乃是衡量社會是否和諧及其和諧程度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維度。沒有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就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因為在一定意義上,和諧社會是由和諧家庭發端的,即需要由家庭和諧推廣發展為社會和諧。所以,和諧家庭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系統工程中的一個“子系統”工程,是基礎性建設,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2]顧秀蓮.在全國“創和諧家庭,促和諧社會”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J].中國婦運,2006,(9).
[3]洪天慧.中國和諧家庭建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5]胡錦濤.在紀念“三八”婦女節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中國婦女報,2010-03-08(A3).
[6]崔宣明.道德哲學引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洪天慧.在全國“創和諧家庭,促和諧社會”論壇上的總結講話[J].中國婦運,2006,(9).
責任編輯 張曉予
C913.1
:A
:1003-8477(2013)06-0058-03
陳旸(1970—),男,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