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譜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海南國際旅游島環境成本及環境規制問題的國內外比較研究
何忠譜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1127)
國務院通過了《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了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將其打造為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勝地的長遠目標。近些年來,海南的經濟發展給海南省的環境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壓力,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十分重要。為了提高海南省環境規制的效率,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第一,提高對環境規制的重視程度;第二,促進命令型環境規制政策向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轉變;第三,在環境規制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第四,拓寬環境規制信息的傳播渠道。
環境成本;環境規制;環境保護
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通過了《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意見中指出:“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建省辦經濟特區2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由于發展起步晚,基礎差,目前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仍然較低,保護生態環境、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科學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充分發揮海南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勝地,是海南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對全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海南省致力于成為我國旅游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為了實現以上定位,海南省要充分發揮海南島的地理優勢,利用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積極發展旅游業、熱帶農業和新型工業。但是,相較于國外先進國家和地區而言,海南省環境保護意識的形成相對較晚,在過去一些年,海南的經濟發展給海南省的環境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壓力,因此,為了建設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與和諧之島,海南省要在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基礎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服務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
下文中,筆者將對海南省的環境成本管理和環境規制情況進行研究,并將其與國內外一些地區做出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海南省的環境成本管理和環境規制政策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海南的環境成本現狀。
環境成本指由于經濟活動造成環境污染而使環境服務功能質量下降的代價。對于企業來說,環境成本包括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為預防環境污染而發生的成本、企業有關環保的研究開發成本、有助于企業周圍實施環境保護或提高社會環境保護效益支出的成本以及由于企業生產活動造成的對土壤污染、自然破壞的修復成本及支付的公害訴訟賠償金、罰金等其他環保支出。
海南島是國內著名的旅游勝地,優美的海邊環境和溫和的氣候早就有口皆碑。旅游業作為海南省的支柱產業之一促進了海南省的經濟發展。特別是《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出后,海南的旅游業對海南省的發展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旅游業的興旺,海南省環境成本的支出也大大增加,主要包括環保監測部門的監測成本、政府對旅客的環保宣傳成本等環境預防成本以及環保部門和環保人員對景點的清理成本。
《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要將海南省建設為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就必須充分發揮海南熱帶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熱帶現代農業,使海南成為全國冬季菜籃子基地、熱帶水果基地、繁育制種基地、漁業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膠基地。海南省以豐富的熱帶蔬菜水果而聞名于世,高效農業一直是海南農業的發展方向,但是在近些年對于高效農業的急于求成同樣造成對海南農業環境的威脅,其中最突出的現象就是一些農民為了提高產量對農作物大量噴灑農藥,導致周邊的土壤質量大打折扣。這種只顧當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行為不僅大大增加了今后治理土壤的環境治理成本,而且也增加了海南的政府部門對農民進行素質培訓和環保宣傳的環境預防成本。
新型工業仍然是海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依靠。對世界各地而言,工業的發展都是環境最大的威脅,對海南省來說也不例外。為了降低這一威脅的力度,環境成本的支出顯得非常重要。海南省作為一個環境大省,環境的改善往往需要各大企業主體共同努力,因此,海南省的一些大型工業企業都設置了環保部門負責管理本企業與環境的關系,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的工資和企業環保技術的研發支出和購買費用、企業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和罰款等共同構成了企業的環境成本支出。
(二)海南的環境規制的現狀。
上文中提到,海南省的旅游業、熱帶農業和新型工業都或多或少地給海南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威脅。旅游業帶來的景區廢棄物的增加、高效農業引起的土壤質量的下降以及工業導致的噪音污染和廢氣污染等都一步步地將海南推入環境困境。為了緩解這一現象,海南省政府的環境規制就顯得格外重要。
環境規制政策包括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政策、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和自愿型環境規制政策。本文將具體介紹海南省為了走出環境困境所采取的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激勵型環境規制是指通過環境稅費、補貼、可交易許可證、押金返還四個工具影響企業的行為,從而改變企業和環境之間的關系。
1.環境稅。
要解決環保問題,行政手段已經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環境問題的本質的發展,需要靠市場機制來解決。環境稅則是一個有效的經濟手段。在海南省,雖然曾經有過各種聲音希望征收生態環境稅、希望促進環境稅改革。但是目前為止,對于環境問題的治理,海南省仍然是以行政手段為主,并沒有形成建立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專門稅種。
2.環境補貼。
《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生態補償專項資金等方式加大公共財政對生態補償的投入,落實補償責任,擴大補償范圍,完善補償方式,改善重要生態功能區、重要水源地和自然保護區等重點領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近年來,三亞政府提出要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農民進行補貼,環境補貼大大地鼓勵了農民生產和保護環境的積極性,減少了亂砍樹木擴大耕地以及損害土壤質量的情況出現。
3.可交易許可證。
《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第四十八條規定:排污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污單位應當按照排污許可證規定的污染物種類、數量和執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條件以及污染控制要求排放污染物。禁止無證排放污染物或者超過排污許可證規定的排放總量和標準排放污染物。同時,第五十四條規定逐步建立和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制度,以鼓勵削減污染物排放量,降低污染物治理成本。
4.押金返還。
押金返還政策就是環保部門對可能會污染環境的企業征收押金,如果該企業未對環境造成污染,則歸還押金,反之則沒收押金的一種政策。在《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中目前未找到與之相關的政策和條例。因此,海南省可以引進這一政策,一方面鼓勵企業保護環境,另一方面降低監督環境的成本。
(一)山東省的環境成本的情況。
山東半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半島。國鳳蘭(2011)[3](p31-35)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進行研究時發現,由于此地區對海洋的環境預防成本不足再加上海洋科技水平相對落后導致近些年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環境問題比較嚴重,具體表現為:海洋環境污染較重導致海洋水產資源質量受到影響;農藥、工業廢棄物等造成陸源污染比較嚴重;海洋災害時有發生造成經濟損失慘重;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呈上升趨勢導致地下水質量下降影響居民生活。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山東半島需要付出大規模的環境治理成本對海洋環境進行治理。
為了加強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環境成本治理,國鳳蘭提出了幾項對策:首先要培養環境成本意識,實施生態“否決制”;其次,構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生態經濟模式;第三,節能減排,控制陸源污染;第四,讓企業成為環境成本治理的主體和承擔者;第五,加大監測、事中控制力度,避免環境損害加劇;第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水平,減少海洋災害損失成本的發生;最后,要加大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環境損害處罰力度。
(二)浙江省的環境規制情況。
為了跟隨國家政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浙江省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大大加強了環境規制的力度。鄭江鑫、胡求光(2012)[6](p24-28)在研究浙江省的環境規制時發現從1996年開始到2010年,浙江省政府共頒布涉及環境規制的相關法律法規150多條。并且,浙江省政府在1997年修改的《浙江省征收排污費和罰款暫行規定的決定》中加大了排污費和罰款的征收力度和逃避責任行為的處罰力度。這些都說明了浙江省的環境規制力度整體處于上升的趨勢。在此影響下,近些年來浙江省廢氣、廢物、廢水的排放量的上升趨勢大大減弱,居民生活環境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一)日本的環境成本管理。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經濟發展一直受到資源稀少這一難題的束縛。因此,日本政府在上個世紀就開始頒布法規推崇循環經濟的實施。所謂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日本政府鼓勵日本各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降低對資源的消耗和排放,加大對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成效。
日本公眾的環保意識很強。企業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貫穿入整條企業的價值鏈中,從源頭上有效地預防了環境污染的出現,減少了企業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支出,從而降低了日本社會的環境成本。
同時,在日本各個企業中,環境成本的發生往往都是有跡可循的,這正是由于日本企業將責任會計體系引入環境成本控制中,并且為各部門都制定了環境成本的責任預算,要求企業中各個部門以及每個工作人員都要嚴格按照該預算活動,企業最終以此為準繩對工作人員進行業績評價。這種機制杜絕了“和稀泥”現象的產生,促進企業中每個部門、每位工作人員從我做起,共同減少環境成本的支出,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二)美國的環境規制改革。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環境規制條例數量膨脹,雖然這些環境規制條例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制約破壞環境行為的作用,但是也造成環保成本大大增加等負面影響。為了降低環境規制的成本,美國政府對環境規制進行了系列分析,規定要按照成本——收益原則來制定環境規制政策,也就是說環境規制政策經審核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則該環境規制政策就不能投入應用。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既要考慮環保的質量也要考慮環境規制的成本效益,從而提高環境規制政策的質量。
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指的是環境管理部門通過發布命令來控制企業污染環境的行為。美國1970年的《清潔空氣法案》和1972年的《清潔水法》都是命令控制型的措施的體現。但是,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政策屬于行政手段的一種,具有扼殺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的弊端,因此,美國政府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推陳出新,嘗試推行激勵型環境規制中的可交易許可證,并在80年代對其進行廣泛推廣。這些與企業經濟效益掛鉤的經濟手段不僅提高了企業保護環境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效果,同時也節約了以往在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中大量的監督成本。
同時,美國在制定環境規制政策的過程中充分貫徹了公眾參與的原則,環境規制變革的透明度很高。比如說在立法方面,美國國家環保局在制定每條環保法規時都會向公眾公開,由公眾審核后提出意見,環保局會根據公眾意見去修改相應的環保法規,這種在環境規制中民主原則的體現一方面能夠全方位地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環保法規,另一方面能夠增強公民在環保方面的主人翁地位,促使其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監督和被監督的潮流中去。
(一)對海南環境成本管理的啟示。
1.促進環境會計的發展,加大環境指標等非財務指標的披露。
2010年8月,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由英國查爾斯王子倡導成立的可持續性會計項目(A4S)、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等機構成立,其宗旨是構建一套綜合報告框架,以期要求企業定期編制綜合報告。綜合報告將企業的財務、社會責任、環境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結合起來向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反映企業的綜合信息,追求利益相關者價值的最大化。隨著綜合報告的提出,環境、社會責任等非財務信息成為評判企業價值的重要信息。
國內包括海南省對環境會計的披露未形成一定體系,企業將實際支付的環保費用一般都記入管理費用科目,因此單憑管理費用的數額,利益相關者無法正確識別企業的環境成本數額和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也無法起到監督企業管理者節約環境成本、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相反,日本和歐洲的很多企業則是通過環境會計報表的形式,結合非財務指標評價體系,詳細披露企業的環境指標和環境管理的水平。因此,海南省政府應該加大環境會計的研究力度,響應國際綜合報告的號召,結合本省的環境問題設計出合理的環境非財務指標,全面反映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從而促使海南省各企業主動實施環境成本管理,積極降低環境成本保護生態環境。
2.海南省政府要加大循環經濟的實施力度。
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的生態改良,是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有力武器。目前,循環經濟在海南省有了一定的發展,比如說海南省的一些豪華的旅游項目已經在近幾年受到質疑,奢侈浪費的觀念正朝著綠色生態理念轉變。同時,海南政府推廣“養——沼——種”三位一體的循環農業模式使得熱帶農業也朝著循環經濟邁進。
但是,由于人們對循環經濟的自覺性還不夠,海南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依然任重道遠。因此海南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實施和獎勵的力度,鼓勵企業在開采資源的環節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效率,在生產經營環節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要加大廢舊物品的回收程度。同時,政府應該大力完善有關循環經濟的法規和政策,督促海南省的企業和個人共同節約環境成本、保護生態環境。
3.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鼓勵公眾自覺加入到降低環境成本的潮流中來。
結合海南省的產業進行分析,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可以減少土壤質量下降的情況和胡亂擴大耕地的行為;提高工業企業的環保意識,有利于企業將綠色生產的理念融入企業整條價值鏈中,從而生產出綠色健康的產品,避免環境的罰款支出;提高旅客的環保意識,可以有力保護旅游景點的環境,減少廢棄物的數量。所以說,對于海南省政府而言,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可以從源頭減少對環境的治理成本,并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立企業環境成本責任會計體系。
目前,“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仍然比較盛行,海南省的很多企業在環境管理中往往采用的是事后治理的方式,只有環境污染產生了,企業才想辦法去收拾殘局。為了真正實現海南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事前規劃就顯得格外重要。
海南省各企業特別是污染嚴重的重工業企業可以嘗試在原有的成本控制系統上建立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標準和責任體系,將企業整體的環境成本的控制目標分解到各個部門各個工作人員身上,每個部門則嚴格按照此目標進行生產經營,在最終部門考核和業績評價中企業將該目標與實際工作成果進行比較從而對其進行獎勵或懲罰。建立企業環境成本責任會計體系可以使得企業的每一個成員將保護環境作為份內事,從全局出發自覺降低環境成本。
(二)國內外各地區的環境規制實踐對海南省環境規制的啟示。
從國內外各地區的環境規制實踐中,海南省可以圍繞以下四點對環境規制政策做出改進:
1.要提高對環境規制的重視程度。
上文提到浙江省在環境規制的過程中頒布了很多涉及環境規制的相關法律法規,這足以表現浙江省政府對環境規制的重視程度不一般,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美國在頒布法律法規的過程中發現在注重環境規制政策條例、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還需要注重這些政策條例所帶來的成本效益。
因此,海南省在環境規制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要汲取經驗和教訓,不僅要注重環境法律法規的絕對數量還要注意這些法規是否堅持了成本——收益原則,如何獲得二者的平衡是海南省政府以及環保部門努力的方向。
2.由命令型環境規制政策向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轉變。
德國曾經在抑制一次性包裝消費活動中取得了重大成果,歸根究底就是因為德國政府合理運用了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中的環境押金這一工具。簡單地說就是消費者在德國購買一切用對生態不友好的材料進行包裝的飲料,政府都會征收一部分的押金,只有消費者將空容器歸還商店才會退還押金。這一工具融合了市場機制,積極誘導公眾循環利用資源。
從《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中可以看到目前海南省的環境規制政策仍然以命令型環境規制為主,對于激勵型環境規制中的環境稅、環境押金等工具基本上都還沒有運用,可交易許可證也正處于逐步建立和實施階段,沒有廣泛推廣。但是,由于經濟手段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是命令型環境規制政策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海南省政府應該盡快完成命令型環境規制政策向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的轉變,加大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的運用程度,將企業效益和環境保護有效結合起來,以此來激勵企業積極保護環境、節省生態資源。
3.在環境規制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海南,無論是要提高熱帶農業的環境效益、提高旅客的環境意識,還是減少工業的環境污染,都離不開個體的努力,如果環境規制政策無法得到公眾的理解,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推動也不會產生實際的效果。再加上海南省作為環境資源大省,如果僅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監督等方式是無法面面俱到的。因此,在環境規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海南省政府可以借鑒美國“自下而上”的經驗,充分關注公眾的參與。通過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讓公眾參與環境規制的制定過程,聽取公眾的意見,接受公眾對環境規制系列政策執行過程的監督,同時,鼓勵公眾對海南省的環境污染以及環境規制不到位的地方進行舉報,確保政府環保部門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問題并進行處理。
4.拓寬環境規制信息的傳播渠道,積極傳播環境規制的最新信息。
海南省傳播環境規制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電視、報紙和網絡,新的環境規制政策的頒布、對企業的評級結果或者是對某個違反相應環保法規的企業進行的懲罰都會及時在以上媒介中曝光。這些傳播渠道雖然產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可以被拓寬。借鑒荷蘭和美國的經驗,這兩個國家通過給產品貼環保標簽提醒消費者對該產品的生產、使用和回收保持警惕并積極按照產品說明進行,海南省也可以推行這種方法,一方面提高廣大消費者對企業的生產過程的監督,另一方面也加大消費者合理利用產品、加大回收的力度。
[1]國鳳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環境成本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學研究,2011,(5).
[2]鄭江鑫,胡求光.浙江省環境規制對進口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J].價格月刊,2012,(3).
責任編輯 郁之行
F592.7
:A
:1003-8477(2013)06-0094-04
何忠譜(1966—),男,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財務管理系主任,副教授,注冊會計師。基金項目:本文受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HNSK(GJ)12-70)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