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赟
(空軍預警學院 人文社科部,湖北 武漢 430019)
新時期的大學精神及其構建
劉姝赟
(空軍預警學院 人文社科部,湖北 武漢 430019)
大學精神是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大學精神是一種價值導向,具有感染熏陶的作用。要通過創新校園文化,發揮楷模作用,完善制度文化,構建新時期的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校園文化;制度文化
大學精神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界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大學精神?概括地說,“所謂大學精神,應當是體現大學實現其區別于其他機構的獨特使命、任務、職責和功能等所必需的核心價值觀、指導思想、觀念、氣質和靈魂。”[1]大學精神之于大學,就像人的靈魂之于人。大學精神作為大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價值觀和發展靈魂,不是一朝一夕鑄就的,而是大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整合、升華而成的。“當表現于物或環境時,為校風、教風、學風、學術氛圍等;當表現于人時,為大學成員體現出的集體意識、精神風貌或精神狀態。”[2]
(一)人文精神。
大學是以培養“人”為天職的,人文精神是大學精神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求善”,追求人自身的完善,關注個人的尊嚴和價值,關心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強調的“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無一例外地都注重人文精神在大學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雅克指出,“全部,或幾乎是全部的神學、哲學、法學、科學等學科均在大學中實施”。[3]可以說人文教育在大學的發展過程中與其一直是相伴相生的,
(二)科學精神。
“所謂科學精神是指科學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形成并嚴格遵循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主要包括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嚴謹態度,自主思考、大膽質疑的獨立意識,信仰真理、探索未知的理性精神,以及對實證性、客觀性、公有性等原則的嚴格遵守。”[4]自柏林大學的創建者威廉·馮·洪堡明確提出把發展科學作為高等教育的職能之一,傳統大學的職能開始由單一的人才培養推進到人才培養與發展科學并重。大學作為培養人才、傳授知識的殿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的產物。科學精神是一種求實務實的精神,是一種堅持真理的理性精神。科學精神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得他們能夠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科學精神外延很廣,包括求真精神、務實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批判精神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大學科學精神的根本特征。
(三)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升華。創新精神主要是指人們在探索新事物、新思想的過程中,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突破傳統,敢于冒險,敢于懷疑和批判,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觀點的精神。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發展戰略。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突飛猛進,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創新是衡量人才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
“一個機構如果不具備批判理性(CriticalReason)、真知(Truth)和對話(Dialogue)這樣的觀念,我們則很難設想他可以戴上‘大學’這頂桂冠”。[5]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時也強調:“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6]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于培養創新型人才。高等學校肩負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歷史重任,能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不僅關系到其個體的成長與發展,也關系到整個國家民族的振興。
(一)大學精神是一種價值導向。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個提琴手單獨演奏,是不需要管理的,一個樂隊才需要樂隊指揮。指揮的作用在于讓樂隊全體成員協同動作,從而奏出韻律和諧優美動聽的樂曲。[7]大學精神就是一所大學的“樂隊指揮”,它是大學的精神支柱,它提出的崇高目標確定了大學這一群體的價值觀,從而使這個大學形成了共同的價值取向。大學精神所具有的感召力、凝聚力,使得深處其中的每一學子都會為了實現這一價值追求積極進取、不懈努力。毛主席曾說過:“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輝映,彼此競美的”。抗日軍政大學作為我黨領導的培養抗日軍政干部的最高軍事學府,按照毛澤東同志親自制定的辦校方針——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特有的革命校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8]這種大學精神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和價值追求,對于當代中國高校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沒有積極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大學,是不可能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
(二)大學精神具有一種感染熏陶作用。
大學精神是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它是通過思維方式、道德規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感化、熏陶作用,對于身處其中的人形成一定的特殊的氛圍,使得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積極的影響。嚴謹優秀的大學精神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大學精神的感染熏陶作用不是一堂課、一個老師就能起作用的,它所傳遞的“正能量”是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來實現的。
曾被評選為“2011中國教育年度十大影響人物”的甘相偉原來只是一名北京大學的保安,到北大1年后通過成人高考考入北大中文系,幾年來他看了400多本書,寫下近10萬字的文集,出版了由北大校長周其鳳為其作序的《站著上北大》,并實現了自己當教師的理想。與北大的普通學子一樣,同樣生活在燕園,北京大學的學習環境、人文條件感染熏陶了他,為他指明了方向,使他充滿勇氣克服各種困難實現了自己的“北大夢”和“文學夢”。
(一)創新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培養的載體,是大學精神產生的土壤。校園文化與大學精神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課堂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塑造良好的大學精神,就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文化建設涵蓋教學、科研、生活、環境、設施等方面的物質構建,同時賦予它以文化內涵,包括基礎性建設、人文景觀建設和形象符號建設。基礎性建設主要指教學樓、圖書館、藝術館、體育館及個性化的建筑設施等;人文景觀建設主要指花園、文化廣場、富有象征意義的設施(如雕塑)等;形象符號建設主要是指校徽、紀念章、標語宣傳畫等。精神文化是大學精神風貌、文化氛圍的體現,是一所大學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綜合反映,是大學的“軟環境”。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包括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加強嚴謹求實的學風建設,加強團隊精神建設等。
(二)發揮楷模作用,凝聚大學精神。
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70年前的話至今仍擲地有聲。他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9]臺灣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也曾說過:“任何一所大學的精神,其實永遠由這所大學的教授來代表,如果這所大學有一批有學問而又有崇高道德的教授,這所大學就會成為被人難以忘懷的大學。”[10]教師經過長時間的知識和素養的積淀,形成了對大學歷史、現實和未來較為穩定的情感,成為大學精神的直接體現者。一所大學的名師,不僅是這所大學大學精神的創造者,更是實踐者、傳承者。名師成就名校,有一流的名師,才可能成就一流的學生、一流的學術成果和教學質量。
在大學精神的培育中,要善于發揮名師的楷模作用,從名師的成長中提煉出有代表性的精神和意義,并以此作為廣大學生成長的動力源。通過各種適當的方式,讓名師的人格、學識、品質魅力,升華為一種持久的影響力,持續地影響大學精神的傳播。培育和弘揚大學精神,要讓名師既成為大學精神的傳播者、實踐者和傳承者,又成為大學精神的”代言人”。
(三)完善制度文化,體現大學精神
制度文化指各項校紀校規、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制度文化規范、約束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況和樣態,體現大學區別于其他組織和機構的特殊規定性。“大學制度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精神培育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撐和制度保障。”[11]良好的制度能激勵廣大師生的敬業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于培養優秀人才。完善制度文化尤其要注重校風校訓建設,規章制度建設。
在具體的管理制度上,必須體現出對教學相關環節的重視。首先應有調動和激勵教員在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中的積極性、主動性的相關措施。注重師德建設,形成嚴格求實、嚴謹治學的教風。對于大學生來說,則應建立日常行為準則和品行記錄制度,規范言行、端正態度,培養和樹立誠實、自信、得體的優良品質。制度文化建設應該有體現所在大學特色的大學精神,將精神要求與具體規定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既能起強制作用,又能發揮獨具特色的激勵規范作用。
[1]王義遒.論大學精神形成演變的邏輯之道[J].中國高教研究,2012,(9).
[2]袁祖望.論大學精神[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3][法]雅克·韋爾熱.中世紀大學[M].王曉輝,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田剛健.彰顯大學精神引領文化發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
[5]RonaldBarnett,IdeologyandUniversity,Studiesin HigherEducation,Vol21,No.1,1996.4
[6]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4-25.
[7]蔣家平.論大學精神及其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8]藍江橋.軍校教育理念的多角度審視[J].空軍雷達學院學報,2006,(6).
[9]顧海良.增強高校的核心競爭力[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03-14.
[10]李家同.從朱自清的夢來談大學精神[N].聯合報,2002-04-13.
[11]張治理.論大學制度建設與大學精神培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6,(3).
責任編輯 張 豫
G64
:A
:1003-8477(2013)06-0194-02
劉姝赟(1976—),女,空軍預警學院人文社科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