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爽,劉倩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西方全球化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陳爽,劉倩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全球化思潮在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鮮血液外,也給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政治態度、價值取向等觀念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要明確全球化思潮的內涵以及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消極影響,通過樹立“一元化”的現代道德理念、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正確運用網絡資源、教育過程中堅持知行合一等途徑引導學生正確應對全球化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全球化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大學人才培養目標
全球化思潮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西方興起的一股思想潮流。近些年來,全球化愈演愈烈,逐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國的聯系也因此日益密切。全球化不僅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而且成為一門顯學,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含的內容也非常復雜。全球化的不斷蔓延,在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鮮血液外,也給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政治態度、價值取向等觀念帶來了新的挑戰,引發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研究課題。
從1492年哥倫布開辟美洲大陸開始,全球化思想已經在人們腦中萌芽,但由于當時科學技術的落后,直到1989年蘇聯解體后,帶有經濟、階級、意識形態的全球化思潮才真正開始。就西方國際關系領域而言,在20世紀70年代提倡的“世界正在變小”、“全球相互依存”的“全球主義”[1]的提出是全球化思潮興起的標志。
全球化首先是在經濟領域上開始并逐漸發展起來的,這一思潮出現了四個主要流派——必然論、變革論、懷疑論和反全球化論,其中被人們普遍認同的是必然論觀點。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是當今世界各國發展社會民主、體現個人價值以及踐行自由市場經濟原則的必然邏輯要求。“必然論者倡導超國界的整體主義觀念,反對當今的國家主義觀念,認為以國家中心為基礎、以個體主義為特征的國家主義觀念阻礙全球治理的實行,強調各個民族國家應該與不同性質、層次和類型的國際組織、私人組織等全球行為體共同協商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2]
綜合看來,全球化思潮可以概括為:由于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國際分工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階段,人類經濟活動開始大規模地突破國家、民族界限,在全球范圍內展現以經濟為主導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諸方面在全球范圍內全方位的溝通、聯系、相互影響,合作與沖突并存的客觀進程與趨勢。全球化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是由資本主義主導的。
(一)全球化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有利于我國順利完成新世紀面臨的三大歷史任務
在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都發生著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要求我國必須緊跟世界進步潮流的發展方向。江澤民主席在慶祝建黨80周年時指出了新時期我國三大歷史任務:“在新的世紀,繼續推動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黨肩負的重要歷史任務。”這三大歷史任務都不可能關起國門自己完成,比如,我國只有融入世界現代化的整體進程才能實現本國的現代化建設;我國想要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就必須與其他國家和民族進行交流和互通有無。但是,這種交流同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歷史文化、民族習慣、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沖突和撞擊。那么,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與日益擴張的資本主義的關系?如何科學認識第三世界國家基于自身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弱勢地位而提出的全球化主張?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運用全球化思潮引導教育對象,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全球眼光,做到既有利于實現我國的長遠利益又能兼顧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全球化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能夠滿足我國參與全球化進程的實踐需要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由于世界市場的拓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國際金融市場的急劇膨脹,世界的相關性與整體性不斷增強,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強勢推進,世界一切民族和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了全球化的大潮中。”[3]但是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不公正的背景下,全球化在給發達國家帶來財富和發展的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卻普遍面臨資金匱乏、債務負擔沉重的問題,而且文化、軍事、科技等方面都打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烙印,都在為資本主義營造輿論氛圍。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求我們必須加入全球化。而參與全球化的實踐就必須以全球化思潮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通過使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式對全球化進行解釋和回答,從而構建反映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全球化理論。
(三)全球化思潮的引導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發展
首先,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決定了它必然要把全球化這一重大社會現象納入自身視野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批判和分析全球化形形色色的現象時既可以了解資本主義的現實狀況,增強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同時也可以將全球化中的科學成果吸收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其次,全球化思潮的引導有利于我們了解現實情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國際化和民族化并存的發展趨勢下,離開了全球化思潮的正確引導,就難以走出一條中西交融、符合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但是在全球化思潮引導的過程中,西方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政治態度也會不斷滲透到中國的高校中,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將很容易接受西方的觀念,并且由于對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缺乏識別和抵制的能力,會產生很多消極的影響。
(一)削弱了大學生的愛國意識
“全球主義思潮在理論上與‘趨同論’相似,都強調‘民族國家主權過時論’、‘人權高于主權論’、‘全球民主論’往往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對立忽略。”[4]隨著高科技信息平臺的搭建,國際之間的交流十分頻繁,大學生關注更多的是全球的利益,而忽視對本國利益的關注。全球化思潮弱化了大學生的國家民族意識,削弱了他們的愛國熱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人權來否定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在全球推行西方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的輿論,這些都不符合我國當今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基本國情。大學生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片面追求個人利益和經濟效益,漠視集體利益,這種錯誤思想導致他們主權意識淡漠,國防安全意識淡化,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扭曲了大學生的價值標準
從當今世界的經濟狀況來看,全球化思潮的形式、范圍都在不斷地增加和擴大。部分人借此強烈地推行和宣傳西方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以及文化傳統,希望建立一個資本主義的輿論平臺,從而占領人們的意識形態領地。在中國,很多大學生開始推崇西方的“海洋文化”而否定自己國家的“黃土文明”,認為中國的傳統文明是跟不上時代腳步的落后文化。在價值觀上,逐漸信奉金錢至上和享樂主義,價值選擇和判斷受到了錯誤的引導。
在全球化思潮的影響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培育受到了挑戰:西方文化的涌現,使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念受到沖擊;資本主義輿論的灌輸,使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產生懷疑;發達國家意識形態的滲透,阻礙了大學生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養成;西方國家豐富多樣的生活方式,混淆了大學生的榮辱觀。
(一)樹立“一元化”的現代道德理念
全球化思潮給大學生帶來了多元化的價值觀,但他們又缺乏辨別和抵制消極思想的能力,因此,容易在這種“多元”中逐漸迷失自己。如何在多元的價值選擇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課題。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者要引導教育對象在多元的世界中堅持“一元化”,即用代表個體的根本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一元價值觀念調節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作為教育者的主要教育方向。教育者要引導大學生履行國家和社會的法律義務,維護社會的安定,形成共同的理想,發揚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集體主義精神,幫助他們學會正確的價值判別和選擇,使大學生的品德向自律的方向不斷發展。
(二)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高校傳統的“我講你聽“的灌輸模式,違背了當今社會大學生對個性的追求,忽視了全面發展人才的培養,教育效果不是特別明顯。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學生自由發展的前提下對他們的思想進行引導,重點培養適合國際競爭的“完人”。這個“完人”的培養內容包括知識教育、認識能力教育和情感意志的發展。因此,學習過程不僅是讓學生獲取知識,更是對學生價值、態度、洞察力、創造力等多種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塑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對學生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對他們能力素質的培養和道德選擇力和判斷力的引導,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正確運用網絡資源
網絡的發達是全球化思潮的又一特點,它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平臺。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對西方的信息進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過這種新興的方式建立一個適用于教育的輿論平臺。通過網絡教育,改善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提升教育者的人格,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的目的,讓大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性,將傳統的模式向更加民主、自由的模式轉換。
(四)教育過程中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
全球化思潮給大學生帶來了許多新鮮的事物,使大學生的心理發生了一定變化。在他們的認知中,國家和民族的意識十分強烈,但是在行動上卻更傾向于個人利益的追求與享受,而忽視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在道德認知和行動上出現了相互矛盾的情況。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首先應該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只有教育對象自覺地接受教育并努力實施道德行為時,道德教育才真正發揮作用。因此,社會組織和學校要多開展道德教育與自我教育活動,使教育對象在活動中通過親身的體驗及時地發現自己的不良行為,并有效地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從而使教育對象在活動中培養道德情感,進一步將道德意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實現知行統一。其次是引導教育對象積極進行道德實踐。受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的引導下,通過實踐將道德意識上升為道德行為時,才能逐步養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
[1]Robertkeohane,JosephNye.Powerand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Transition[M].Third Edition a PearsonEducationCompany,2001.
[2]王莉.全球化思潮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J].北方經貿,2011,(12).
[3]程衛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全球化思潮的引導[J].湖北社會科學,2007,(4).
[4]馬成山.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對我國大學生思想道德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經濟管理者,2010,(5).
(責任編輯:閆麗君)
G641
A
1008—6153(2013)02—0144—03
2013-03-06
陳爽(1988-),女,內蒙古通遼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劉倩(1988-),女,山東聊城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