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笑然
(山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評估的社會需求
顧笑然
(山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伴隨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特別是大學擴招,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本研究縱觀高等教育發展史、橫覽世界各國評估實踐,立足高等教育現實問題,剖析高等教育評估的社會需求,以資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評估模式。
高等教育;教育評估;功能拓展;利益多元;社會治理
高等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人們對高等教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我們可以通過大學的產生和演變得窺高等教育功能的拓展。
大學(University)既是高等教育產品的生產者,又是高等教育產業的微觀主體。作為一個歷史概念,如自然界中生物進化一樣受遺傳影響(文化傳統),又與環境(社會條件)在互動中發展。“中世紀的大學起初是由進行知識交易的人自行組合而成的團體,‘universitas’這個拉丁詞的本義就是‘組合’‘行會’‘團體’等,14世紀以后,這個詞才專指由教師和學生結合而成的團體——大學。”中世紀商業貿易的發展、城市社會的興起,各行各業手工藝人云集城市促進行會產生和技術進步。英國學者佩德森(Olaf Pederson)指出:“中世紀大學產生和發展的真正原因在于回應當時社會的具體要求,即培養高層次的教師、醫生、律師和神學家,把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可見,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正是人才培養。
高等教育科研功能,肇始于德國的大學改革,奠定了科學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1806年,拿破侖軍隊席卷歐洲,耶拿之戰普魯士一敗涂地。柏林陷落,易北河以西半壁領土丟失,賠款高達1.5億法郎,相當于四年全部稅賦收入。面對慘敗,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決意改革,拿出僅有的王室家底作為經費,捐贈海因里希王子宮殿作為校址,不吝資財興辦教育。德國著名學者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擔任教育大臣,大刀闊斧地進行教育改革。1810年10月6日,柏林大學創建。洪堡提出了“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教育與科研相結合”的教育思想,將科學研究確定為大學的基本功能,意義重大、影響深遠。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在色當戰役中敗北,驚呼:“柏林大學報了耶拿失利的一箭之仇”。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市場經濟的確立、工業社會的蓬勃發展和國家體系的日益復雜,高等教育不得不從“象牙塔”中走出,關注社會開始“世俗化”進程。1881年,55歲的約瑟夫·沃頓(Joseph Wharton)沒有兒子沿承家族姓氏和經商智慧,捐資10萬美元創辦了美國第一所商學院——沃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為美國乃至世界培養了無數的政治家、科學家和學者。1908年,創辦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HBS),專門招收已經擁有學士學位的年輕人,經過兩年專業學習,授予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BA),開始培養管理精英和商業領袖。美國人效仿洪堡理念的同時,興辦專業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s),包括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等培養特定行業高素質從業人員。這種美國式大學理念,深深烙有實用主義哲學和服務意識的印記。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逐步形成,標志著高等教育已然由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現代社會,高等教育不再是培養社會精英,更多的是面向普通民眾的需求。正是因為其功能不斷拓展、社會要求攀升、負載越重、預期越高,也就越需要進行評估,評估工作也就越復雜。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隨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擴招(高校擴大招生規模,招生由一年一次增至兩次)、擴限(放開生源的年齡和婚否限制)、放權(下放辦學權,許多高校可以自主設置專業)、助學(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幫助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迅速從1998年的9.8%,提高到2002年的15%,一舉實現精英高等教育(Elite Higher Education)向大眾高等教育(Mass Higher Education)的轉變,并邁向普及高等教育(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截至2011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316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9%。不同教育需求的公民,成為最廣大的利益相關者。
工商業是高等教育產品的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消費高校畢業生、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所產生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導向,直接影響或相當程度上決定著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目標和供給方式。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工商企業對高等教育質量各有要求,成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利益相關者。
國家是高等教育的投資者和監督人,投資并享用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產出數量和質量。1957年10月5日,蘇聯人造衛星上天開啟了人類的宇航事業,美國朝野震驚。輿論普遍認為,蘇聯的教育制度造就了大批杰出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1958年8月23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法案要求聯邦政府重點資助天才教育、“新三藝”教育(數學、自然科學和外國語)和職業技術教育。意欲以捍衛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名義,通過立法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扶植。
高等教育牽扯各方利益,質量問題成為各方博弈、競相關注的焦點,而教育成本分攤使他們對高等教育的責任感更加強烈,教育評估重要不言而喻。
一直以來,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和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是社會研究領域最常見的術語。公共行政模式建立在嚴格的官僚制等級基礎上,向社會提供管制。其職能不是制定政策,而是執行統治階層做出的決策。有限的資源被消耗在維持公共行政的形式理性方面,從而忽視效益、經濟、公平和責任等價值的實體意義。二戰結束后,西方各國普遍奉行凱恩斯主義,全面干預社會經濟問題。政府規模持續擴大、行政職能不斷擴張、財政赤字屢創新高、稅收壓力高漲困擾著各國政府,公共行政模式已經無法解決現代社會日益嚴重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社會治理革命。“管理主義”、“企業化政府”、“政府再造”響徹國際,公共管理改革涉及領域之廣、觸及問題之復雜,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政府組織與職能的精簡。
在此背景下,西方各國的高等教育圍繞分權(Decentralization)、松綁(Deregulation)、增強院校自治(Institutional Autonomy)等方面進行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更是提出:加強對高等學校的監督和辦學質量的檢查,逐漸形成對學校辦學行為和教育質量的社會監督以及評價機制。這為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評估制度、探索和創新高等教育評估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改革環境和發展方向。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1-3-17(1).
[2]顧笑然.民間資本投資高等教育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
[3]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馬銀華)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Gu Xiaoran
With the leaping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especially in university enrollment,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caused the concern of the social public.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assessment practices around the world,based on the re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ssues,this study analyze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er educationevaluation,for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evaluation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assessment;functional expansion;diverse interests;social governance
本文為全國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高等職業教育評估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KKT-12035)的階段性成果。
G640
A
1008—6153(2013)05—0118—02
2013-06-28
顧笑然(1980-),女,山東濟南人,經濟學碩士,山東管理學院經貿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