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瑾 張玨
(上海市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血庫 上海 200021)
ABO血型是人類最早發現也是對輸血安全影響最大的血型系統。ABO定型錯誤會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輕者可能導致無效輸血,重者危及受血者的生命[1]。當發現ABO正反定型不一致時如何查找原因并快速正確地鑒定患者血型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輸血前試驗中應用ABO疑難血型3步分析法[2],對20例疑難血型進行鑒定分析及總結,報告如下。
上海市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擬輸血患者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20例,年齡3個月~80歲。
抗A、抗B和抗AB血型定型試劑(單克隆抗體),抗H、抗A1和RhD(IgM)血型定型試劑(單克隆抗體),人ABO血型反定型用紅細胞試劑盒(其中包括:A1細胞、B細胞、O細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試劑(抗IgG,C3d多特異性)、抗體篩檢紅細胞試劑盒等由上海血液生物醫藥公司生產;抗人球蛋白檢測卡、ABO血型微柱凝膠卡、37 ℃專用孵育器、卡式離心機由強生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生產;2002-2型血清學專用離心機由臺灣貝索公司生產。
根據ABO疑難血型3步分析法。第1步:排除人為因素進行分析。重新采集血樣鑒定血型,核對試劑有效期及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核對離心機轉速、時間、離心力以及其他器材有無污染。第2步:復習臨床資料。分析可能導致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并予以歸納分類。分類類型按照患者的年齡、性別、家系調查、臨床診斷、臨床治療等進行歸類分析。第3步:根據第2步的分類結果,設計針對性實驗驗證。
用常規試管法和微柱凝膠法做正反定型,必要時加做抗H、抗A1、吸收放散實驗、唾液血型物質測定和亞型檢測[3]確定是否亞型,不規則抗體的篩選和鑒定可用于檢查血清中是否存在干擾反定型實驗的額外抗體。所有試驗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
20例正反定型不符中,2例(10%)由于人為因素造成,另外18例原因分別是:生理因素2例,占10%;檢出自身抗體2例,占10%;檢出不規則抗體8例,占40%;血漿蛋白異常3例,占15%;血液病導致抗原減弱3例,占15%。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血清中抗體效價降低,新生兒[4]紅細胞抗原弱,抗體未形成,屬于生理性因素。老年人病例樣本可適當延長抗原抗體反應時間或加大反定型實驗的血清量,也可以通過加入低離子溶液增強抗原抗體反應,使正反定型結果一致;新生兒則可以不做反定型實驗或反定型實驗僅供參考,加做吸收放散實驗確認是否為亞型,并根據病情需要定期追蹤確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病例樣本由于存在自身抗體[5],通過用37 ℃鹽水洗滌紅細胞和自身紅細胞4℃吸收試驗,直至直接抗人球蛋白陰性再進行血型鑒定,最終正反定型結果一致。
8例患者均有輸血史,不規則抗體篩查為陽性,分別進行抗體特異性鑒定測定, 抗D 4例,抗E 2例,抗C 2例。為各受血者選擇了不含相應抗原以及交叉配血試驗相合的血液進行輸注, 輸血后血紅蛋白達到臨床預期值,保證了臨床輸血治療的安全和有效。
2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標本,血漿中M蛋白升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導致反定型時紅細胞呈串錢樣凝集,在反定型時加適量生理鹽水看凝集是否消失,或者紅細胞洗滌后再配置為生理鹽水混懸液,也可以稀釋反定型的血清。了解患者臨床診斷后,臨床醫師給予藥物治療15 d以上,再次檢測患者樣本,正反定型一致。
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患者樣本時常導致弱抗原或抗原缺失,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時由于H轉移酶缺乏或合成受抑制,使血型抗原減弱,另外再生障礙性貧血時成熟紅細胞顯著減少或紅細胞形態發生改變,也使血型抗原減弱[6]。常見的解決辦法:①洗滌紅細胞并增加反應時間,如果洗滌紅細胞后反應加強,則考慮是血型物質被抑制。②增加正定型紅細胞濃度。③吸收放散實驗排除亞型。④了解輸血史(尤其是O型紅細胞輸注)及病情診斷(如白血病)。⑤將樣本在4 ℃放置后再進行實驗或更換不同批號標準血清進行血型鑒定[7]。
2例人為因素中,1例由于選擇離心力超過1 000 g,導致串錢狀凝集結果,選擇正確的離心力后,正反定型相符。1例是由于標本未放置2~6 ℃冰箱,室溫放置時間過長導致樣本溶血污染。
從1900年Landsteiner發現ABO血型起,才進入科學輸血的時代,正確鑒定ABO血型是確保臨床輸血安全的關鍵。與輸血相關的死亡病例中,有51%是由輸入ABO血型不合的血液制品所引起,其中1/3是由ABO血型鑒定錯誤造成的。臨床ABO疑難血型主要表現為正、反定型不一致,由于抗原抗體的復雜性,圍繞“正反定型不一致”原因和結果的判斷和分析的多樣性,輸血沒有一種規范性的原因分析及標準的試驗操作規程,導致血型鑒定工作者遇到疑難血型鑒定情況時,沒有規范的程序參考,試驗分析思路混亂,給臨床血型鑒定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耗費了血型鑒定工作者的精力和時間。同時,由于血型鑒定是一項具有高度責任性的工作。標本的正確采集、熟練的技術、規范的操作都是不可缺少的。鑒于以上原因和現狀,自2012年開始,我們針對ABO正反定型不一致引起的疑難血型鑒定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把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劃分為4類:①抗體效價過低,②抗體異常凝集,③抗原減弱或缺失,④人為因素。當發現正反定型結果不一致時,必須查明原因,在排除操作及試劑因素后,結合臨床以及進一步的輔助血清學試驗得出正確的血型鑒定結果,提高輸血的安全性。
[1] 范瑾. 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的臨床意義[J]. 上海醫藥,2012, 33(7): 24-25.
[2] 蘭炯采, 陳靜嫻, 馬紅麗, 等. 推薦ABO疑難血型三步分析法[J]. 中國輸血雜志, 2010, 23(3): 165-16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7: 100.
[4] 楊志誠. 微柱凝膠法在新生兒ABO血型鑒定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08, 5(24): 1500.
[5] 鄧家棟. 臨床血液學[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28-641.
[6] 曹奎杰, 何鳴鏑, 劉鋒, 等. 再障引起A型血型抗原減弱1例[J]. 臨床血液學雜志, 2007, 4(4): 187-188.
[7] 李志強. 簡明臨床輸血理論與實踐[M]. 上海: 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0: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