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華
(南京藝術學院 國際交流處, 江蘇 南京 210013)
【教育與改革】
文化產業背景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探析
徐曉華
(南京藝術學院 國際交流處, 江蘇 南京 210013)
高校教師的職業活動是特殊領域的勞動,其職業道德在教師道德規范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在當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形勢下,高校教師的職業活動存在著一定的失范現象,主要表現在價值觀層面、敬業精神層面以及工作實踐層面,應以優化文化產業為契機和突破口,加強文化輻射效能,職業道德培育主動跟進文化產業發展,從教育文化視野應對職業道德失范現象。
文化產業;高校教師;職業道德
(一)文化產業概述。
隨著工業化和信息產業的發展,文化以其“繼承性、集成性和創新性”成為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新型文化產業由此而生。阿多諾和霍克海姆(1947)則用“文化產業”一詞替換了較為口語化的“大眾文化”叫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1]這是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準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的。筆者認為,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各生產部門進行發現、培育、生產并市場化,具有文化品性的產品和服務的活動。它依賴于物質文化形態和經濟化運作方式,以創意和內容為核心,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文化產業倡導理論先行,而其理論核心便是社會主流核心價值觀。
(二)文化產業與高等教育。
與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大形勢相適應,近年來,眾多高校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開展本科教學,興辦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已成為學校教學改革與充實提高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文化產業的基本師資隊伍已形成。文化產業非學歷教育也受到社會重視,一些高校舉辦文化藝術管理MBA課程研修班、高級研修班或專業培訓班。課程與教材建設在探索中提高,如文化產業管理研究生課程進修班開設了包括文化經濟學、戰略營銷與管理、文化產業管理專題等課程,一些高校正組織文化產業系列教材的出版,教學手段日益豐富,教學質量日益提高,教學基地建設日趨完善。
高等教育內涵一方面因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出現而豐富,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價值觀依存性也決定了高等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實踐體而必然與文化產業存在緊密關聯。首先,高等教育也踐行核心價值觀念,與文化產業殊途同歸,二者根本指向一致。其次,高等教育創造核心價值觀念,文化產業在依存于當時當地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化產業與高等教育共同為價值觀醞釀新質。第三,在踐行和醞釀的過程中,社會物質存在也在相互影響,文化產業及其從業人員也在影響高等教育及其從業人員,結成耗散耦合體,從而,二者互為存在的必然性。
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規定了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具備的思想品德,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文化產業背景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具有以下特點: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意識創新性。
高等學校教育勞動是社會勞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高等教育勞動是整個社會生活的一個特殊領域,特殊在對教師道德意識有更高要求。一方面,教師職業備受社會尊敬;另一方面,歷史范疇內的社會各階級都從自身出發對師德作出相應理解。傳統教育觀強調,教師職業道德主要是如何實現“傳道、授業、解惑”;工業化背景下,特別強調是否對學習者實行了能力培養;后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主要強調教師有無進行創意教育的原動力,這種創意教育即價值創新、能力創新和實踐創新。從文化視域看,這種創意教育還應包括教育意識創新,即能否適應文化的發散特性,綜合前三種創新,突出以文化大發展帶動自身職業素養提高。
(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責任立體性。
當前,國與國之間、企業和行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這些必然對傳統教育產生巨大的沖擊,更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提出新要求。傳統教師職業道德責任即是對學生負責,高等教育地位確立后,緊隨高等教育的職能不斷豐富的過程,也涵蓋了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等。而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發展存在和高等教育存在的當下重要背景,其集成性和創新性更加賦予了職業道德以新內涵:對教師自己負責,以及由此之上的責任的立體性,即如何正確處理自身、學生、學校、社會與文化五者之間的非線性關系,高等教育的認識論、政治論和人本論在文化產業面前形成了正和博弈,體現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多維責任立體性。
(三)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原則主導性。
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教師行為的要求相一致,所以,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必然要貫穿于教育勞動過程的始終和教育工作各方面,成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靈魂及價值取向,它對教師的道德實踐活動具有導向和核心作用。另外,通過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把教師道德規范組合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統一性的完整的道德規范體系,使其對教師行為具有嚴格的約束功能。這種基本原則體現了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之間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關系,對教師的思想、言論和行動具有最普遍的指導作用。文化產業的繼承性要求高校教師在其職業道德規范中,必須以基本原則為主導。
(一)價值觀念淡薄,內在動力不足。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項體制改革如火如荼,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都在進行演化。由此,部分高校教師的三觀和行為也出現了一些消極變化。其原因主要是社會上的“分配不公,體腦倒掛”現象,導致了心理不適應,對知識的價值產生失望情緒。部分教師價值觀和態度發生弱化,道德概念缺失,代之以狹隘的功能主義。部分教師將教育教學時間拿到圍墻外謀求私利,將教書育人之責任推至一邊。“高校教師”僅是其與外界交往的身份名片。由于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是師德概念在社會主義多元化社會中的本質體現,深刻影響到教師職業道德的其他倫理價值體系,因此,高校教師如出現對“忠于高等教育,獻身大學使命”這一理念的叛離,就動搖了師德的整個基礎。
(二)教學能力弱化,科研創新不強。
深化教育教學能力,增強科研和服務社會水平,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題中應有之義。高等教育相對于基礎教育更加貼近科研前沿和社會實踐,高校教師唯有保持學習的精神和動力,才能做好本職工作。然而,部分教師在具體實踐中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科研知識體系陳舊,購買過期專利濫竽充數;不出成果和見解,或職稱到手便筆墨高掛。此類教師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開辟了第二職業,忙于掙“外快”;另一類是得過且過的“瀟灑派”,消磨時光。此兩類教師雖然總數較少,但其負面作用較大,容易形成一股散漫氛圍,破壞象牙塔里濃郁的學術氣氛。
(三)玩忽職守嚴重,態度作風不正。
具體體現為缺乏責任心,沒有做到將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神圣的事業看待,“唯教學論”主義,教學之外的業務鍛煉、單位活動、政治教育、學生心理和思想教育管理、校內外重大社會性活動等,盡可能不管不問,唯恐避之不及。當被迫或礙于情面不得不接受一些工作安排,也多是遮遮掩掩,對付行事,或討價還價,計較值不值得。此類情形更多地體現在教書育人方面。部分高校教師在口頭上高呼教書育人,真到實際行動上鮮有落實,更不談有所建樹,實際效果缺失。這類教師從大的概念上來說是對教育工作的玩忽職守,教育教學正義感低下,從小的概念上說是工作作風不嚴格,態度不端正,而其本質則是由教育倫理觀學習不夠導致的道德覺悟和價值觀問題。因此,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是糾正工作態度和作風的破立點之一。
(一)加強文化理論灌輸,提高職業道德意識。
文化產業各業種政治性強弱格局最終由各業種的需求面大小、發展水平高低、供給品政治性強弱及其對比變化所決定。各種文化的政治功能由于強弱不同其格局也是不斷變化的,這是由于認識發展、科技發展、體制變革引起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生產流通傳播方式的創新和市場、消費體系的變化所引起的,由各種文化的先進程度、認同和認可程度、生產流通傳播和需求面大小及其相互對比變化決定的,簡言之即文化的社會存在決定文化的社會意識。在高等教育中,大學教師對全社會文明道德起著相應作用,因而,高校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基本途徑即是重視理論學習,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育活動中,身體力行,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意識,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無私奉獻,處處為學生著想,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工作中一絲不茍,對學生既從嚴要求,又對他們無微不至地關懷,激發他們的熱情和積極性,掌握好所學的文化科學知識,這是高校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二)突出文化產品滲透,引導自我道德修養。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教育,除各級行政部門及學校黨政的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在于高校教師的自我學習和提高,在于嚴于律己,自我教育,自覺地進行自我批評的思想轉化和行為轉化,這是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必要手段。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的著力點是文化產品和服務,它們是以文化內容為主,是價值觀、思想、意識和意義的凝聚,文化生產的過程就是價值觀、思想、意識和意義植入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過程,而文化市場化的過程就是文化輻射功能的體現。在文化產業的背景下,教師應利用文化市場化及其載體提高人的素質,使人完善。教師要教育人,首先要不斷地完善自己。高校教師道德品質的培養,一方面受到社會和學校的道德教育、校園文化等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要進行自我教育、自我鍛煉和自我修養,需要“吾日三省吾身”,正確、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通過“內省”,發現自己思想和行為上的缺點和毛病,加以克服和改正,主動利用文化的輻射擴散效力。
(三)重視文化實踐導向,培育職業道德實踐。
國家硬實力的競爭需要知識、文化的支撐。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性、知識性及藝術性、審美性、娛樂性等,使其比一般商品具有更多的文化知識內涵,其顯性和隱性的教化作用能夠逐步普及文化知識,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然而在高校教育中,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形成,是靠不斷地實踐和積累及工作上探索。這一過程中,除客觀因素外,主觀原因起關鍵作用。從教師個體來講,在于重視自身道德品質和信念的實踐。大學教師良好的道德品質,既不是與生俱來,也不能自發形成,要在實踐上引起重視,有道德實踐。高校教師的道德實踐修養包含內容眾多,如體現出道德教育、評價、選擇,以及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等。另一方面,道德實踐修養,又是構成教師道德品質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實踐品質的變化過程,其內容的復雜性決定了道德修養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正因為如此,道德實踐修養要有自覺性,減少依賴性,自覺主動跟進文化產業發展形勢和形態。
[1]孫建成.文化產業的特征與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J].齊魯學刊,2008(5):73-76.
G451.6
A
1007-8444(2013)05-0681-03
2013-08-23
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文化產業背景下高等藝術院校師德建設研究”(2013SJB760049)。
徐曉華(1979-),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責任編輯:孫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