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瞿林東教授主編《中國古代歷史理論》"/>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堅守史學傳統 建構當代話語
——評瞿林東教授主編《中國古代歷史理論》

2013-04-12 15:45:27劉開軍

劉開軍

(四川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書評】

堅守史學傳統 建構當代話語
——評瞿林東教授主編《中國古代歷史理論》

劉開軍

(四川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近來一部理論著作在史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張豈之、寧可、施丁、田居儉、于沛、彭衛等十多位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紛紛對這部著作發表評論,《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多家報刊和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網站也作了深度報道。這部著作就是瞿林東教授主編的130多萬字的《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三卷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部著眼于古代歷史理論的專著受到如此的重視,是近年來史學界少有的現象。而這部著作的問世也幾經沉浮,屢經曲折。早在1996年,瞿先生已開始擘畫此書,他先是與宋衍申教授、許凌云教授相約在60歲前后合作完成,后因故未果。2001年開始,瞿先生重新組建團隊,約請張子俠、江湄、羅炳良、徐國利、李珍、劉治立6位中青年學者加入,不斷打磨提綱,凝聚問題,工于撰述,又過了十年,《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終于出版。

當筆者心懷敬意地閱讀了《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后,腦海中自然地產生了三個問題。第一,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資料浩繁且零散,要在這一領域有所建樹,既需有理論慧根,又要肯下繡花的功夫,為什么要選擇這項工作量巨大且不容易短期內出成果的課題?第二,是什么支撐一位年逾古稀的歷史學家堅持了15年?第三,《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對于古代史學史研究和當代史學建設的價值何在?當我拜讀了著者的其他著作,并聯系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學的發展狀況后,似乎找到了答案。這個答案包含了兩個關鍵詞,即堅守傳統與建構話語,試申論之。

一、《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撰寫動因與探索歷程

《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撰寫動機還要從一段往事說起。瞿先生比較明確地確定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研究,始于1986年的一次學術會議。關于他的這段學術研究的起因與歷程,瞿先生說:“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古代史學是‘記述的史學’而沒有理論。這是1986年我在一次史學研討會上首次聽到的。我想這種看法可能反映了史學界一些同行的認識。作為一個中國史學史研究者,盡管我表明不能贊同這種說法,但又不能舉出充分的事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感到十分慚愧。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注意到在中國史學史的研究方面努力發掘其中的理論成果,進而把這些成果的脈絡梳理清楚,作出恰當的說明。”(《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自序》,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這是一位史學家真誠的學術獨白。30年前,中國史學“缺乏”理論的論點讓以悠久和厚重著稱的中國史學在與西方史學的交流與碰撞中陷入了空前尷尬的境地。

從1986年至今,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瞿先生當年的“慚愧”體現了一位有責任感的史學家的自我覺醒。這番話既是他治學的一個新起點,同時也是研究20世紀后半期史學史的重要資料。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史學界雖也出版了幾部歷史理論著作,然有分量的專書大多是關于西方史學的,如黃進興的《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朱本源的《歷史學理論與方法》(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有關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系統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稍作比較,就會發現上述研究現狀與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實際成就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從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到清代乾嘉時期的史論家趙翼致力于探討“治亂興衰之故”(《廿二史札記·小引》),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發展從未停止,且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理論思維、認識特點的歷史理論。“中國史學沒有理論”說的出現,說明歷史遺產與當代認識之間出現了斷裂。從學術上看,揭示古代豐富的歷史理論是史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從現實來說,糾正學術界的一些偏頗的認識,關乎當前史學理論的健康發展。瞿先生身體力行地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堅守著中國傳統史學理論的一方陣地。

理論研究需要長期的資料積累和較高的理論思維水平。我國的歷史著作汗牛充棟,如何熟悉、認知、理解、融匯這些史料,已經是一項繁難的學術工作,若要再抽繹材料中的理論認識,并以當下的文字表述出來,更是困難重重。為了實現心中的夙愿,瞿先生作了充分的準備,在資料積累和提煉思想方面雙管齊下。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竣工于2007年的《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600萬字)便是在資料搜集和整理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歷史理論總部》對先秦至清末的史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有關歷史理論的代表性言論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調查與篩選,總計約200萬字。瞿先生將之分為“論天人部”、“論古今部”、“論地理部”、“論時勢部”、“論華夷部”、“論國家部”、“論正統部”、“論分封部”、“論興亡部”、“論鑒戒部”、“論風俗部”、“論人物部”12個專題,每一專題下又細分“綜論”、“分論”和“雜錄”三目。瞿先生認為這些問題相互聯系,能夠反映中國史學在歷史理論方面的特點與成就。《歷史理論總部》還根據史料內容為每一條史論擬定標目,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個提煉思想的過程。這十多年間的資料搜集以及對于資料的初步解讀、區分類例的工作為《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撰寫夯實了基礎。

與資料甄選工作同步進行的,是關于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撰述。無論是瞿先生早期的《唐代史學論稿》(1989年),還是近幾年出版的《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2005年)、《中國簡明史學史》(2005年)、《中國歷史文化散論》(2008年),都始終將古代歷史理論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知人論世是史學評論的基本準則。我們看到,課題組中的幾位學者也都學有專長,學風醇正,他們的學術領域涵蓋了先秦至清代的各個斷代,在中國古代史和歷史理論方面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如羅炳良教授已出版《18世紀中國史學的理論成就》、《清代乾嘉史學的理論與方法論》,對于清代中期的歷史理論作了系統的研究。

《中國古代歷史理論》還反映了瞿先生在治史上不斷創新的旨趣。瞿先生研究中國史學史已30多年,近年來他較多地思考了中國史學史研究如何推陳出新的問題。在中國史學史研究的現有模式外,瞿先生指出應把理論問題提到中國史學史研究的重要位置上來(《試論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新路向》,《天津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把他的這個思想與《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結合起來分析,更能夠清楚地看到瞿先生在歷史理論研究與撰述上的認識發展軌跡。

瞿先生一方面認識到西方歷史理論的價值與影響,一方面堅守著中國史學的民族特色,用中國史學家的眼光來闡述中國史學的理論成就與特征。《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也讓我們看到了堅守傳統的意義——堅守不等于保守,堅守乃是開拓的基礎。

二、為中國史學的理論成就辯護

如果說《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問世,突破了“中國史學沒有理論”的陳說與偏見的話,那么《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導論》則是一篇為中國古代史學的歷史理論之存在及其成就進行辯護的宣言書。

《導論》是一篇系統論述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對象與范圍、形式與特點、階段與大勢、整體成就與撰述宗旨的宏文,是全書的靈魂。《導論》言簡意賅,說理透徹,許多論斷富有價值,如論古代歷史理論的四個特點,即形式的多樣性、探索的連續性、未嘗離事而言理、名篇名著的魅力,初看似無高深之論,實則切中肯綮、隱括大體,概述了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在載體、發展、形式和傳播上的特色。作者圍繞古代歷史理論特點所作的闡述尤其有助于人們重新認識和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以“未嘗離事而言理”的表述特點為例。瞿先生從司馬遷與壺遂的對話談起,說:“司馬遷一方面是要把歷史事實寫出來,一方面也要在寫出歷史事實的同時表明自己的見解和思想。這就是《史記》之所以成為既是材料翔實的歷史著作,又包含有豐富的歷史理論的緣故。”(《導論》,第28頁)司馬遷以下,班固、荀悅、陳壽、杜佑、鄭樵、王夫之、趙翼等歷代史學名家,都以自身在歷史理論上的成就反映了“未嘗離事而言理”的內涵與意義。“從表面上看,豐富的歷史敘述似乎掩蓋了固有的理論色彩;然而,當人們了解到以至于認識到中國古代史家‘未嘗離事而言理’這一特點和傳統時,則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光華就會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這是因為“未嘗離事而言理”雖弱化了理論的思辨性,但它也具有“言簡意賅”、“平實易懂”、“實踐性強”的優點(《導論》,第32頁)。通過這樣的解讀,讀者自然會對古代歷史理論之特點多一分理解。

《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延續了瞿先生治史的一貫風格——通識。作為一部通論性的著作,它涵蓋了中國自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以下至清代1840年之前的漫長歷程。中國古代文明未曾中斷,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連綿不絕,古代史學家的理論思考重心和理論表述方式也未發生過根本性的改變。那么這一歷程有沒有階段性可言,如果有,又該怎樣劃分古代歷史理論發展的階段。階段劃分反映作者對事物整體面貌與階段特征的定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瞿先生將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發展分為形成(先秦秦漢時期)、發展(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繁榮與嬗變(五代遼宋西夏金元明清時期)三個階段。在每一階段,作者都是從歷史說到史學,進而指出該階段的標志性成就,邏輯嚴密,言之成理。我們還注意到,在這一階段劃分的理念中,著者言“嬗變”而不說“終結”不僅富有深意,也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這是因為,清初出現了歷史理論方面的杰出史家王夫之,清代中期有善于提煉各時期重大歷史問題的趙翼,古代歷史理論呈現出異常繁榮的景象。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在史學走向近代的過程中與各種新史學思潮交融,其優秀遺產最終與馬克思主義史學形成“對接”,而獲得了新的生命力。這大概就是“嬗變”的內涵。

理論往往“躲藏”在萬千史事的背后,或者“隱匿”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之中。所以,要發掘理論,首先要提煉出理論的內核——問題。換言之,沒有問題,也就很難闡釋理論。《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主要闡述了八個問題,即天人之際與人的覺醒、古今之變與歷史運動、地理條件與社會發展、民族與民族觀、國家觀與正統論、興亡論、君主論、人物評價。著者既注意各階段間歷史理論問題的連續性,又著力發掘出各時期歷史理論領域的新變。這些問題抓住了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精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既是司馬遷作史的追求,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基礎。此后,“天人”與“古今”便成為史學家、思想家討論得最多的論題之一,并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地理是歷史的舞臺,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山海經》與《禹貢》開其端倪,歷代地理書以及正史中的“地理志”續其脈絡,至清代顧炎武、顧祖禹的地理撰述總其大成,形成了一條清晰的地理思想發展的線索。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先秦時期諸夏與諸戎的觀念開始形成,兩漢以降,無論是大一統時期各民族間的同化,還是分裂割據時代的民族大融合,都促成了中國歷史的獨特性與復雜性,關于民族的理論也越來越豐富,且文化認同的主線貫穿其間。國家的產生是文明的象征,而國家何以誕生,國家的職能何在,在這些追問中,國家觀應運而生。在對峙時期,不同政權為了論證自身的合法性,又催生了多元化的正統論。中國古代皇朝的驟興驟亡,使探討興亡治亂成為歷史學的題中應有之意。歷史是人活動的產物,故而,品評人物的風氣經久不衰,在眾多的品評對象中,皇帝是最特殊的一類,于是衍生出歷史人物評價與君主論。依筆者的拙見,這八個方面實為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研究中不可繞開的帶有根本性的論題。

圍繞著這些重大歷史理論問題,《中國古代歷史理論》或縱向貫通,或橫向比較,得出了精彩的見解。如關于先秦秦漢時期的民族觀念,我們耳熟能詳的是華夷之辨,那么當時的史學家還提出了哪些理論性的認識呢?作者指出:先秦時期,民族融合是一個歷史趨勢。在“夷夏之辨”思潮的格局下,“同時也生長著以‘禮’來斷言民族的文明程度的思想以及各族間歷史文化認同的思想,而孔子是戰國時期以前這一思想趨勢的代表”。秦漢時期,海內一統,歷史文化認同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史記》一書是這一發展趨勢在史學領域的集中反映。”(《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上卷,第246頁)這就豐富了我們關于先秦和漢初民族理論的認識。再如關于頗為后人所詬病的“正統論”,作者也給出了辯證的、富有深度的解釋:“‘正統’論中包含的衡量政治正當性、合法性的理據,乃是依據儒家文化價值觀形成的歷史與政治理念。它曾具有思想活力和批判性,對于塑造‘多元一統’的‘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的理念,對于中國文明的連續性發展,都曾起到積極作用。”(《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下卷,第197頁)作者剝去“正統論”身上華麗的外衣,直接評騭其合理的思想內核。毋庸置疑,中國古代歷史理論需要這樣的闡述來使它展現自身獨特的魅力。

三、體現了中國史學的話語特色

建構中國史學的話語體系,是瞿先生在史學研究上的又一個自覺追求。多年來,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科研中,他都強調中國史學要廣泛吸納域外史學的理論與方法,要在與外國同行的交流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推動中國史學走向世界。他說:“我所理解的學術話語體系,離不開學術思想、研究理念與方法、范疇或概念的運用、關于研究對象的解釋以及語言表述的風格和特點等。因此,所謂話語體系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際操作和運用的問題。”(《關于當代中國史學話語體系建構的幾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筆者以為,話語體系的實際操作和運用,是當代中國史學話語體系建構中亟待解決的課題。《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就是這樣一部從撰述上踐行了中國史學話語體系的力作,為構建中國史學的話語體系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這里僅從范疇的厘定與文字表述風格兩個方面加以論說。

范疇是一門學問的核心術語,是人們思考和言說的關鍵點,是理論著作首要論述的問題。《中國古代歷史理論》著力提煉出了歷史理論的若干重要范疇,如天、人、古、今、時、勢、理、道。中國古代的史學家長期運用這些范疇來表達他們對于社會發展、歷史演進的各種看法,但中國古代學術理念不強調預設概念,而是偏向于心領神會、心有靈犀一點通,古人并沒有明確解釋這些范疇,于是這個任務就留給了后人。時代的變遷和語境的轉移增加了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的難度。而《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作者們經過艱苦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合理地解說了這些范疇,如謂“在我們討論的歷史理論領域,‘時’一般都是指時機或機遇。古代史官、史家非常重視對于‘時’的概念的運用及其所反映的實際意義”(《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上卷,第109頁),而“所謂‘勢’,在歷史理論的語境中,是指人的活動的客觀形勢或事物演變的趨勢,往往與‘時’連用稱‘時勢’”(《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上卷,第111頁)。這些話并不是抽象的說理,而是在平實之中顯示了古人思想的深刻。相較于“時”與“勢”而言,“理”屬于更深層次的范疇。在中國古代史學家中,王夫之對“理”的運用堪稱精妙。研究者對王夫之的“理”的闡述是“存在于歷史事實的演變和歷史發展趨勢的實際歷史過程之中的法則,‘理’不是超越于歷史進程之外的某種道德理念,而是在歷史進程的趨勢中所體現出來的歷史法則,‘理’支配著事物的變化發展”(《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下卷,第396頁)。這就是中國史學的理論風格。此外,書中還論述了“會通”、“義理”、“氣運”、“公心”、“名教”、“正朔”、“道統”,這些范疇共同鑄就了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民族特色,因而對它們的闡述也就具有了較高的學術史價值。

中國古代史學家歷來講求文字表述。盛唐時期,劉知幾在《史通》的《敘事》、《浮詞》等篇中討論“敘事之美”的問題,提出了“尚簡”、“用晦”、去“浮詞”、戒“妄飾”等準則。當代史學家白壽彝先生在劉知幾的基礎上,提出了歷史文學的六字標準“準確”、“凝練”、“生動”。從劉知幾到白壽彝,中國史家在歷史表述上形成了一以貫之的標準與敘述手法。

筆者持此標準以觀《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以為該書體現了中國史學的敘事風格。比如,在寫到司馬遷對于項羽的評論時,作者說《史記·項羽本紀》“半是贊嘆,半是批評,表明了司馬遷對這樣一個悲劇英雄人物的確切的歷史定位”。“從司馬遷的評論中,不難看出項羽是一個恢宏和狹隘、強大和脆弱集于一身的人物。正因為如此,這個歷史人物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教訓和深刻的啟示。”(《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上卷,第90、91頁)不足百字卻準確地點明了司馬遷對項羽的態度,概括了項羽性格的矛盾性,再現了西楚霸王的悲劇英雄形象,實現了文字與思想的貼切無間,讓人感受到簡潔之美、生動之美。又如對唐太宗辭世前所寫《帝范》的評價,說:“《帝范》十二篇,反映了唐太宗的政治思想,也凝練了他的君主論,使其成為中國史學上君主論的一篇杰作,反映了七世紀中華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帝范》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現在《帝范》序起首說的‘皇天眷命,歷數在躬’云云,還是給皇位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中卷,第441頁)既從文明進程的角度肯定了《帝范》的歷史理論價值,同時又一語中的地指出了它的不足——神秘性。對于理論著作來說,這樣的表述稱得上準確與簡潔兼備了。

歷史人物評價的理論與方法論是一個介于具體與抽象之間的話題,表述起來具有較大的難度。作者卻用雅俗共賞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唐代以前中國史學家在評價歷史人物上的趨勢和意義。“自從人們把認識歷史運動的目光從天上轉向人間以后,史學家對于人的活動越來越關注了,對不同的歷史人物的評價也就成了認識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成了歷史理論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司馬遷綜合前人的成果,創立了紀傳體史書《史記》,寫出了各階層代表人物的活動和風采。班固《漢書》斷代為史而遵循《史記》的體裁,更設立《古今人表》一類的專篇。自此以后,寫歷史人物、評歷史人物,成為歷史撰述的核心內容之一。”(《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中卷,第503頁)閱讀這類文字是一種享受。因為它做到了收放自如,做到了平實的文字與深刻的認識相統一,讓讀者能夠掩卷沉思,回味良久。當代史學工作者的文字經過錘煉后,很好地繼承了中國史學敘事的優良傳統,在史學本土化、建構中國史學的話語體系的行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通觀《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各卷的表述,文風比較一致,以樸實無華的文字表達了古人的歷史理論,足見各位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主編嚴肅的學風與文風。他們從古代史學家那里汲取了歷史文學的滋養,又謹守家學,為中國史學話語體系在表述形式上樹立了一個榜樣。

堅守史學傳統是史學家德、才、學、識的綜合體現。面對時代給史學提出的問題,史學工作者需積極思考、不斷開拓。《中國古代歷史理論》是當代史學家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第一次系統清理與闡釋中國豐厚的古代歷史理論遺產,是在建構當代史學話語體系方面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創始之作的意義,在于開辟道路,指明方向。當然,作為一部開創性的著作,《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也非毫無瑕疵,如本書雖也注意到風俗問題,但著墨不多,這與中國古代史學家、思想家留下的大量的關于風俗的專書、名篇、言論相比,不太相符。然白玉微瑕,更能襯托出玉的溫潤素白,用清代史家錢大昕的話來說,是“指其瑕,益以見其美”(《廿二史考異·序》)。

K207

A

1007-8444(2013)05-0684-05

2013-09-01

劉開軍(1981-),副教授,主要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

責任編輯:仇海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538国产在线| 91成人精品视频|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久综合日韩|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蜜臀|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99re在线观看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日韩精品毛片|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91精品|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小视频|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午夜小视频| 久久久黄色片|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91在线精品| 91视频国产高清| 亚欧美国产综合| 红杏AV在线无码| 九九香蕉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免费网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在线中文字幕网|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综合网址|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99er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呦女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自拍偷拍一区|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成人在线第一页|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1024精品|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内黄色精品|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