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科印
(淮陰師范學院 文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20世紀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
——評蓋生教授《20世紀中國文學原理關鍵詞研究》
趙科印
(淮陰師范學院 文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蓋生的《20世紀中國文學原理關鍵詞研究》從關鍵詞入手,勾勒出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史的變遷,其注重關鍵詞內在學理分析的研究方式,克服了以往關鍵詞研究的偏頗,使這部著作具有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觀點。
蓋生;關鍵詞;文學原理;文學理論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文學原理關鍵詞研究》(以下簡稱《關鍵詞研究》),是蓋生先生對20世紀中國文學原理發展脈絡的探索和小結,《關鍵詞研究》以全新的視野,簡約、經濟、醒目的形式,提綱挈領地概括了近百年的文學理論變遷歷程,是當前學界反思20世紀文學理論發展的重要參考。
關鍵詞本是圖書館學詞匯,其主要作用是為了學術信息的檢索。以關鍵詞研究作為切入點,對某一學科進行整體的觀照,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頗為流行的重要方法。綜觀各種關鍵詞研究成果,關鍵詞研究著作大致分為兩類,即詞條解析式和問題闡釋式。詞條解析式有覆蓋面大的優勢,也有淺嘗輒止的缺點,對關鍵詞的研究僅局限于基本含義解釋,學理上的展開不夠充分;問題闡釋式克服了前者的某些缺陷,但選詞不精,往往由于選詞的駁雜而遮蔽了所要達到的學術目的。[1]1-2蓋生教授的《關鍵詞研究》在對關鍵詞研究的學術總結基礎上,注意克服以上兩種研究的缺憾,因此,專著在選詞和研究的視角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思路。
首先,在關鍵詞的選取上,蓋生認為他的《關鍵詞研究》“既不是為文學理論的基本范疇做一個一網打盡的詞語匯編,也不是要撰寫一部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概念史”,而是一本試圖構建“兼顧中國20世紀的文學原理發展史、文學基本范疇演變史于一身的學術著作”[1]3。因此,著作沒有采取一網打盡的選詞方法,其選詞的原則是:既重視關鍵詞的歷史影響及其內涵變化,又兼顧其當下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從具體的選詞情況來看,九個關鍵詞(文學本質、創作方法、審美、政治、典型、真實性、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發展)基本涵蓋了20世紀文學原理的核心范疇,并對20世紀中國的文學理論發展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以“政治”這一關鍵詞為例,這是一個涵蓋20世紀文學原理的核心范疇,雖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它呈現為不同的形態,但它對20世紀文學理論的影響是深層次的。新中國成立之前,它裹挾在“文學的功效”、“文學的國民性”、“生活和文學”的表述中,新中國成立之后,“文學的黨性”、“文學的階級性”成為旗幟鮮明的口號,新時期它則散佚于“文學的意識形態性質”,即使當下它也并沒有退出社會生活,完全淡出文學創作。這樣的選詞原則保證了所選關鍵詞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學術層面拓展的可能性。
其次,注重關鍵詞的內在關聯。關鍵詞不能是一盤散亂的珍珠,如何找到一條貫穿它們的紅線,是構建文學理論發展史的需要,也是學理上充分展開的基礎。出于“提綱挈領地勾畫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理論發展脈絡”[1]3的目的,著作以對20世紀文學理論影響至為深遠的“意識形態”為紅線,通過辨析鉤沉這些關鍵詞演變沉浮軌跡背后的意識形態原因,從一個新的視角揭示20世紀文學原理以及文學理論發展的學術思路。這樣一種重視關鍵詞內在關聯性的研究思路,在類似的關鍵詞研究著作中,并不多見。值得重視的是,這一線索從兩方面對文學理論的研究產生了影響,一方面是對20世紀文學理論史的建構,通過這樣一種圍繞意識形態展開的關鍵詞研究,為讀者清晰展示了20世紀文學理論史發展的脈絡。另一方面又導致對20世紀文學理論的解構,我們從他對這些關鍵詞歷史沿革的梳理,以及對這些詞語在不同語境中內涵演變的細致考察,可以更深入地接近這些關鍵詞的原生狀態,把這些關鍵詞從意識形態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因而從內部解構了20世紀意識形態為主導的文學理論體系。積極方面來說,這種解構又催生了讀者對文學理論的新思考新建構。作者在著作中就嘗試以人文主義精神消解政治意識形態對這些關鍵詞的遮蔽,恢復這些關鍵詞的文學理論價值。他充分注意到,正是意識形態對這些關鍵詞的遮蔽,導致這些關鍵詞被邊緣化或內涵外延的變異。因此,對于《關鍵詞研究》來說,去除意識形態的遮蔽是煥發這些關鍵詞活力的重要途徑。以“真實性”這一關鍵詞為例,作者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對這一關鍵詞進行了深入思考,認為“人類對真的渴求,是一種本體的終極關懷”[1]139,“文學真實性的存在,矯正著作家及讀者們對人生及社會生活的種種歪曲和誤讀,化遮蔽為敞亮”[1]140。但“真實性”被“意識形態化的典型性”遮蔽的事實,導致文學真實性成為一個偽命題,如何為被遮蔽的真實性去蔽,恢復它應有的價值,就成為當下文學理論研究的當務之急。
這種注重關鍵詞內在學理分析的研究方式,就超越了上文兩種研究方法膚淺的弊端,使研究更具學術的厚重感。
對過去的學術資源進行盤點,是學術研究者的責任。但這樣的盤點,要有一個全盤的史的觀念,它標志著新世紀的理論水準,體現出對歷史語境的穿越和超越。只有有能力發現已有理論資源的局限,并找到今后繼續拓展的關鍵點,才能使研究具有歷史和現實的意義。蓋生教授采用歷史邏輯、學理辨析、價值評價三個緯度兼顧的方法,使研究具有了新的深度。
以知識考古的方法,突破流行的“關鍵詞”研究模式,是《關鍵詞研究》的學術方法之一,也是該著作超越以往關鍵詞研究著作的亮點之一。知識考古學是法國社會學家福柯提出的,即以考古學的方法梳理人類知識的歷史。米歇爾·福柯認為“某種概念的歷史并不總是,也不全是這個觀念的逐步完善的歷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斷增加、它的抽象化漸進的歷史,而是這個概念的多種多樣的構成和有效范圍的歷史,這個概念的逐漸演變成為使用規律的歷史”[2]3。因此,《關鍵詞研究》在歷史優先的原則下,對各個關鍵詞進行歷史還原,然后再沿著它們被采用和發展、變異的軌跡,考察其歷經的不同歷史語境,凸顯其歷史意義。同時還融入學術發展的價值視野,以當下的學理目光評價其學術意義,以使這些關鍵詞的歷史蘊涵和當下價值都得到合適的評價。《關鍵詞研究》選取了在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九個關鍵詞:文學本質、創作方法、審美、政治、典型、真實性、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發展,作知識考古,力求發現和拾回被總體文學史觀篩漏的歷史。具體如著作中討論創作方法這一關鍵詞時,通過把創作方法這一關鍵詞還原到其生存的語境,發現創作方法淡出文學理論的視野,并不是創作方法自身的原因,而是世界觀的強行介入,導致創作方法的意識形態化,同時隨著意識形態的淡化和世界觀作為一個理論范疇的退隱,創作方法因為失去“創作基本原則”的地位而被廢止。問題在于,這種廢止的簡單化傾向導致創作方法被掩蓋在歷史的進程中,其真實內涵也被遮蔽。用這種思路去理解創作方法之類概念,才能使它們不斷增添新活力,不斷調整它們在新的歷史語境中的適應性。蓋生先生認為:“理論如果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只在形而上的世界中完成邏輯的自洽,或者束之高閣,或者固守文學自身的領域,那么在文學邊緣化及文學理論近于話語飽和的今天,就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1]155《關鍵詞研究》通過對這九個關鍵詞提出的歷史語境考證和演變過程的梳理,使人們既了解了這些文學原理及文學理論關鍵詞的來龍去脈,又明確它們作為文學原理及文學理論基本構成的必要性和歷史合法性。為我們打通歷史和現實,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通道。
“接著說”是《關鍵詞研究》讓人耳目一新的又一亮點。作為關鍵詞研究如果僅僅局限于關鍵詞的常識和內涵描述,并不能真正闡發這些關鍵詞在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史進程中的意義。所以《關鍵詞研究》不滿足于對文學原理關鍵詞進行知識考古,而是重在分析其所以被廢止,或所以被遮蔽,或所以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歷史原因、學理原因和現實原因的挖掘、闡釋,力圖在此基礎上“接著說”。譬如在研究、梳理關于文學界定的歷史沿革,如何由特質論被替換為本質論,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諸如“為人生”或“為藝術”的功能本質論,文學意識形態本質論,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二元本質論,審美本質論,審美意識形態本質論等基礎上,提出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復合本質論,強調其整體性、系統性和本質之間的關聯性,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再如在梳理、分析現實主義作為文學理論基本范疇的發展流變的基礎上,原創性地提出,在新形勢下,現實主義理論應該建構人文現實主義理論的設想。指出人文現實主義理論既可以說是向經典現實主義理論的回歸,也是對后者的豐富和超越。與傳統現實主義理論以認識論的反映論為哲學基礎不同的是,人文現實主義的理論是價值論。還如,書中在研究政治這一關鍵詞時,集中反思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問題,這是我國文藝理論中一個老而又老的話題,但該專著在梳理、分析近一個世紀有關該命題論述的基礎上,針對新時期以來關于此項討論及當下文學理論、創作所出現的偏頗,從寫作倫理的角度,對傳統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作出了全新的闡述,為傳統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認為“一種政治理念符合社會發展必然趨勢,有利于促進人的本質全面發展,符合人性建設的需求,那么藝術地表現、真誠地弘揚,非但不會限制文學的審美價值,反而會獲得相應的豐富和提升”。總之,論著不僅僅囿于對傳統流行的關鍵詞進行知識的考古,而且是通過“接著說”,為這些被我們忽略的文學理論術語賦予新的生命力。
總之,在文學理論面臨困境的現實語境下,蓋生教授《關鍵詞研究》對20世紀文學理論的反思,不僅揭示了20世紀文學理論被遮蔽的歷史,也為文學理論在當下語境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1]蓋生.20世紀中國文學原理關鍵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法]米歇爾·福柯.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現當代學人研究”征稿啟事
本欄目以20世紀人文科學著名學者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學術成就、學術道路、治學方法等進行回顧與總結,但求客觀、公正、嚴謹。來稿既可是一組文章,對研究對象作較為全面的評述,也可是單篇文章,對研究對象作重點評析。文章篇幅請控制在10 000字以內,符合《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編排規范,并提供打印件及電子文檔(E-mail:hysyqhy@163.com)。
本 刊 編 輯 部
I02
A
1007-8444(2013)05-0692-03
2013-08-27
趙科印(1971-),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劉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