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稍后一點的《九章算術》一書中(約在公元50至100年間),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規范的一般性表達. 書中的《勾股章》說:“把勾和股分別自乘,然后把它們的積加起來,再進行開方,便可以得到弦.” 《九章算術》系統地總結了戰國、秦、漢以來的數學成就,共收集了246個數學的應用問題和各個問題的解法,列為九章. 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們不僅很早就發現并應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嘗試對勾股定理作理論的證明.
最早對勾股定理進行證明的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數學家趙爽. 趙爽創制了一幅“勾股圓方圖”,用形數結合的方法給出了勾股定理的詳細證明. 趙爽的這個證明可謂別具匠心,極富創新意識. 在這幅“勾股圓方圖”中,以弦為邊長得到的正方形ABDE是由4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間的那個小正方形組成的. 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為■,中間的小正方形邊長為b-a,則面積為(b-a)2. 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4×(■ab)+(b-a)2=c2
化簡后便可得: a2+b2=c2
他用幾何圖形的截、割、拼、補來證明代數式之間的恒等關系,既具嚴密性,又具直觀性,為中國古代以形證數、形數統一,代數和幾何緊密結合、互不可分的獨特風格樹立了一個典范.
劉徽“青朱出入圖”
同一時代的數學家劉徽也是沿用趙爽的方法給出“青朱出入圖”,將青、朱兩塊移出,拼入,便很簡單地證明了勾股定理.
劉徽在證明勾股定理時用的也是以形證數的方法,只是具體的分合移補略有不同. 劉徽的證明原來也有一幅圖,可惜圖已失傳,只留下一段文字:“勾自乘為朱方,股自乘為青方,令出入相補,各從其類,因就其余不動也,合成弦方之冪. 開方除之,即弦也.”后人根據這段文字補了一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