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活動課上,我們剛學完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后,劉老師讓同學們試著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道實際應用題.各個小組就該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究,取得很大的收獲,老師要求作為科代表的我把同學們的發現總結出來. 請看:
老師:公園里有一塊刻有花紋的石碑,有一個面形似長方形(如圖1),但不知道這個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你能想出辦法來證明∠C是直角嗎?
小鵬:這好辦,用量角器量一下不就得了.
老師:這個辦法很好,如果利用本節所學的知識你還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嗎?
云清:老師,我想起來了,可以用剛學的三邊平方的關系來判定.
老師:說說你具體的做法.
戴瑋:如圖2,我可以先量出BC和CD的長,再量出對角線BD的長,然后計算一下BC平方與CD平方的和是否等于BD的平方. 若相等,那么△BCD就是直角三角形,∠C就是直角;若不相等,那么△BCD就不是直角三角形,∠C就不是直角.
老師:你的想法很好,能運用本節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宇杰(急忙舉手):老師,我覺得這種方法并不可行,也不切合實際.假如這塊石碑很高很大,要測量這三條邊的長會很困難.我有更好的方法.
老師:說說你的方法.
李晴:我可以在BC、CD上分別取兩條較短的線段CE和CF(如圖3),再連接EF,然后分別測量它們的長,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就可以進行判斷.這樣做就減少了計算量,簡化了計算.
老師:你的想法比上一位同學的想法更好,有其可行性、可操作性. 但是,當你測量的邊長是小數時,計算起來不也是很麻煩嗎?大家能不能把他的方法再改進一下?
(同學們陷入思考中……)
許喆:老師,我有更好的辦法.對CE、CF的長取整數就可以了. 我們剛剛學習了“勾股數”,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一組“勾股數”來解決這個問題.
老師:你說說看.
許喆:如圖4 ,我可以在BC上取一點E,使CE=3 cm,在CD上取一點F,使CF=4 cm,因為3、4、5是一組勾股數,然后我只要測量EF的長是否等于5 cm就行了.
老師:大家說,他的方法好不好?
同學們:好!!!
老師(總結):我們學數學是為了做數學,用數學的知識來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剛才大家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采用了不同的方案,都實現了問題的解決,但這里涉及的是最優化的問題. 很明顯,隨著我們不斷探究和深入思考,許喆同學給出的方案是最優化的了. 這也提醒我們,在數學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僅僅滿足解出答案是不夠的,多進行解題后的反思,特別是反思解決方法是否優化、方法能否再靈活些、問題能否再變式,等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解題能力.
最后老師又指指黑板報上“數學學習專欄”中那段波利亞的名言:
沒有任何問題是可以解決得十全十美的,總剩下些工作要做. 經過充分的探討與鉆研,我們能夠改進這個解答,而且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總能提高自己對這個解答的理解水平.
確實如此,這節數學活動課讓我們收益很多.
(指導教師:劉東升)